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精准教学 | 挖掘校内名师资源 智慧地表达智慧

2018-11-17 08:49| 发布者: 赣榆一中| 查看: 747| 评论: 0

摘要: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中之重,想要考好语文那作文就必须得得高分。本届高三年级管委会、语文备课组为了提高学生作文成绩可谓殚精竭虑,从16日起,精心组织了校内名师作文指导课,让每一位高三学生都能从校内名师学到精 ...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中之重,想要考好语文那作文就必须得得高分。本届高三年级管委会、语文备课组为了提高学生作文成绩可谓殚精竭虑,从16日起,精心组织了校内名师作文指导课,让每一位高三学生都能从校内名师学到精妙写作技法,提高作文水平。这也是赣榆一中高三准确教学的体现之一。

本期授课名师为李怀艳老师,授课题目为《扬个性之帆以济文海——智慧地表达智慧》。李怀艳老师是我区作文教学名师,连续多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她任教班级的作文成绩在全市处于领先位置,她的作文课生动、智慧,深受学生欢迎,我们相信,在李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赣榆一中作文教学会再上新台阶。



本期讲座主要内容——


本次讲座核心观点:

1.如何有洞见、有自己的思想

一是看新闻,透过新闻的现象看到本质,能让我们看到背后更大社会背景的新闻更有价值。

分享一条新闻:有个培训班的费用是43.98万、1220万,培训班的效果非常惊人:学完后能让孩子预测未来结婚的对象,还可以把勺子吸在脸上。

这个培训班一看就是骗人的,结果竟然已经有人报名。

这条新闻也太搞笑了,似乎也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我们要透过新闻的现象看到背后更大的问题。

为什么一个能把勺子吸在脸上的骗子培训班都能吸引人去报名呢?我看到一篇社论,题目是这样的:全脑灵动的迷信背后是家长们的教育焦虑

为什么这个叫全脑灵动的培训班可以吸引到人?背后的问题是家长的教育焦虑。这条表面上纯粹搞笑的新闻,因为背后可以分析出教育焦虑这个社会问题,所以看似搞笑的新闻也是有社会价值的。

看新闻是有技巧的。一般来说,八卦的新闻没有意义,过于政治化的新闻看看就成了,因为它背后的解读角度已经被固定成那唯一的一种了,其实也没法思考和写作。

最重要的新闻背后通常有一种社会背景,与我们的价值观、社会、文化、普通人密切相关。

比如说,范冰冰偷税漏税可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纳税是所有人都应该做的事,事关所有人。而且范冰冰拍戏赚了很多钱涉及社会公众,所以这样的新闻是具有一定价值的。

我们现在关注的名人很少是学术的和品德高尚的,往往是明星,或是经济上、企业上的人物。总之我们现在的社会价值完全是被经济所引导的,这其实是社会的一个问题。

所以这条新闻背后其实存在很大的社会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新闻。

所谓的新闻并不是关注新闻联播发生的事情,其实我们要透过新闻,看到背后的社会。

大家每天阅读新闻,要提炼出至少两条背后有很大价值和社会背景的新闻。然后自己尝试解读他们,提出比较新颖和深刻的观点。然后在网上搜相关新闻的评论,重要的新闻往往会有相关的评论。

不仅要读新闻,还要读评论。职业的新闻评论员文笔很好,见解也不一般,是我们学习议论文很好的途径。

二是读书,读一些非虚构类的作品。

读什么书?经典就不提了,肯定要读。但我特别想说,应该读一些非虚构类的作品。

《红楼梦》《水浒传》《边城》都是高考必读书目,但是他们无一例外都是虚构的小说,但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不是虚构的,他们写社会现实,或是直接告诉你作者思考的结果。

让文章显得与众不同的最好方法是在文章的中后部导入一种理论,来对问题进行理性的深入分析。这样的文章,读起来会比较过瘾,感觉作者的思想有深度、有见地。

这种理论从哪里来?非虚构类图书是核心。

比如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的第一页,写着一句话: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在钱穆看来,有知识的人有知识的国民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有知识的人,只要读过书、认识字,懂数学和化学就可以;但有知识的国民,则要对历史有所认知,并根据历史解释我们所处的时代。

这些东西,读虚构性的小说是很难获得的,因此要阅读非虚构的作品。大家特别注意我在节目中提到的书或理论,都是非虚构的。如果有兴趣可以读一读,如果没有时间,至少读一读序言或是上网搜书上最重要的理论、句子,化用在作文中,应该会增色不少。

2.什么样叫有独到见解呢

简单的说,对一个个案,要能看到问题的本质,提出独到的观点,这个观点最好还有理论支撑。

举个例子,小学二年级课本中有一篇散文,叫《打碗碗花》,原著中的外婆统统被改成了姥姥。理由是,外婆是方言,姥姥是普通话。这个社会现象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个案。大家认为这种修改合不合理?有人可能会说,这没有必要修改,尊重原文;有人说,两种称呼没有区别,没必要修改;还有人说,要注意保护作者的原文特色,不要肆意篡改原文。

这些看法都是从从常识进行判断,比较浅薄。其实这个事件背后的本质是,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只有看到了这一层,才洞悉了其本质。这个时候就考验你的理论修养了。

方言有什么用?为什么要保护方言?如果你能想到冯骥才,就成功了。

冯骥才一直在抢救乡村文化。他说,中国过去10年,有90万个自然村落在消失。伴随村庄消失的,还有村落的建筑、文化和语言。方言既是多元文化的要求,也是文化凝聚力的载体。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是一个地域文化的承载,是凝聚力的承载,也是传统的承载,非常重要。推广普通话,是为了便利;但绝对不能以消灭方言为代价。写到这一层,文章自然有高度。把外婆改成姥姥表面上是一个小问题,但背后是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冲突,以及官方对方言不够重视。方言保护,是这个个案背后的认知。冯骥才的呼吁,是理论的高度。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见解,文章才能左右逢源,具有独到的见解。

不管是什么作文题。本质都是这种思路。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8 03:58 , Processed in 0.1016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