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2019年上半年刚刚结束,在学生们为暑假来临狂欢的时候,一则教育部的通知,让人心生无限感触。 9月新学期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将使用统一的部编版教材。 也就是说伴随着好几代人成长的人教版和各地方版本的语文课本,即将在这个夏天成为历史。 新教材对原有的课文进行了修订,有删改、有保留、有年级上的调整…… 可无论教材怎样变化,那些经典的课文都已成为一段我们不可磨灭的记忆。 当年那个在语文课上懵懂的少年,也终于在长大成人之后,读懂了文中的人生。 01 朱自清《背影》
年少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朱自清的这声叹息是多么的沉重。 更不会明白,讲台上那个长得五大三粗的中年教师读到这里的时候为何双眼通红,热泪盈眶。 龙应台说: “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我猜要等足足二十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没有声音的老屋。” 我相信最初的我们,都曾自信满满地许下过“孝”的誓言,以为来日方长,我们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我们却忘记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就像朱自清在《背影》里描述的,他后来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他以为一别后很快能见到父亲,却不知整整过去两年,还是不得见。 那种怅然伤怀,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子欲孝亲尚待,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02 鲁迅《社戏》 鲁迅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但是读过《社戏》的人都知道: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 后来,我们终于明白,原来有样东西,你会永远记住它的好。 那就是,童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我们学会了口是心非,学会了世故圆滑,学会了装腔作势,却再也找不到最初的那份纯真,没有了真正的快乐。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曾经说过:
人到中年以后,你会发现我们越来越喜欢怀旧。 可我们真正怀恋的也许并非旧时光,而是曾经那个真诚美好的自己。 我们注定留不住童年,但是比失去童年更可怕的,是我们丢掉了童心。 03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有人说,人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不再相信“努力就能成功”。 的确,经历的越多,你越发明白,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有太多其他的因素,比如出身,比如机遇,比如天分。 就连王安石这样才华盖世,位极人臣之辈,都无法完成梦想的蓝图,更别说这个世界平凡的大多数了。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自嘲道:“我拼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 不出意外,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将平平无奇,甚至有的人还没有走完人生历程,就已经离开这个世界。 既然如此,那么努力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高晓松也曾问过李宗盛一个类似的问题,他说:“大哥,人生究竟该怎样选择?” 李宗盛回答道:“生活呢,就这么两个事儿,一件事儿呢叫做熬,一件事叫做拼,可是呢,你熬来熬去你会发现最终还是要拼,那还不如早一点拼了。” 通往梦想的路很长,拼命前行,就算无法到达终点,也总能离梦想更近一步。 有时候努力看似没有多大效果,但它确实如水滴石穿般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已经变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