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中秋•月

2016-9-16 12:01| 发布者: 新海高级中学| 查看: 345| 评论: 0

摘要: 中秋节是影响深远的传统节日,它起源于祭拜月神、丰收秋报或文人玩月活动,至明清时已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秋月的文化意象,耐人寻味。“古人不见今时月,明月曾经照古人”,人们对 ...

中秋节是影响深远的传统节日,它起源于祭拜月神、丰收秋报或文人玩月活动,至明清时已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秋月的文化意象,耐人寻味。“古人不见今时月,明月曾经照古人”,人们对同一明月的表达,随着岁月的流转而逐渐发生变化。当月亮成为人们且祭且赏的对象,此时,那轮明月再也不是遥不可及,在她的清辉笼罩之下,世人酣畅淋漓地挥洒着自己乐悲的交融。

人月双圆聚喜意——“花好月圆人团聚”乃是中国人民最向往和珍视的人间美景。看着天上的圆月,就自然联想到人间的团圆。中秋之夜,无论平日亲人们是否分隔两地,但只要这一天,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人们就会感到格外的满足和欢畅。

月圆人缺思无限——“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在人们心中,月亮和故乡是联在一起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游子思乡的最好表达。

一轮圆月,之所以会令人们又喜又悲,愁肠百结,实是中国人的民族信仰使然。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中,天人合一信仰占据相当重要位置。中国古人相信,天上的某种现象印证着人世间的某种现象,恰好契合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人生机遇。

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对“圆”(圆满)的期待又格外地强烈。对“圆”的期待就意味着天地万物都呈现出一种圆满美好的和谐状态。在这样的心理期待中,八月十五的月亮作为一年之中最圆满的时刻,就特别令中国人感到满意和满足。

正由于此,月光下的中秋成为中华民族生活中一种特定的认同、沟通和凝聚的方式。

咏月的诗词自然也是名篇甚多,流传甚久。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6 21:11 , Processed in 0.1090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