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在筹备建校九十周年校庆之际,新海园收到了一份来自山东的珍贵礼物。我校1947届校友、中国大气环境化学奠基人之一、山东大学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文兴从山东大学寄来了他亲笔题赠的《王文兴文集(第二卷)》。 王文兴院士将60多年的时光奉献给了国家工业催化和环境化学科研事业,对我国大气环境立法、大气污染和酸雨控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2015年6月1日,中央电视台1套节目《新闻联播》栏目“领航科技 创新中国”系列报道以“留住蓝天 卫护家园”为题播报了王文兴院士的事迹。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也对王文兴院士的先进事迹进行专题报道。 在新海园建校八十周年时,王文兴院士回到母校作主题发言,与学生面对面,捐赠《王文兴文集》。在新海园八十五周年华诞时,王文兴院士再次回到母校,为新海学子作题为《世界自*-然科学百年发展史回顾与展望》的学术报告,并欣然担任我校省环境化学实践课程基地首席学术顾问。王文兴院士,他倾心于学,历经岁月而不改初心,是一位勤勉向学的学长;他倾力于“气”,心系祖国大气环境,是一位平易严谨的院士;他倾诚于人,谦逊务实,涌动新海基因,是一位温厚翩翩的老者;他倾情于母校,心系母校的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是一位满怀暖暖新海情、拳拳学子心的校友。 八十周年校庆时,王文兴院士作主题发言 八十五周年校庆时,王文兴院士作学术报告 王文兴院士与少年班学子 学校曾三次回访王文兴院士,并将院士参加校庆活动时的影音资料及《院士与母校》画册等赠与王文兴院士。王文兴院士也多次表示愿为母校教育发展多做贡献,勉励母校师生潜心治学,希望有更多的新海学子走入环境研究,深入研究大气环境化学,报效国家。 拜访王文兴院士 在释放师生潜能的新海园中,作为一名院士、教授,作为我国大气环境化学奠基人之一,也作为一名新海园校友,王文兴院士是值得我们研学的大师。
附: 勤勉向学的学长 平易严谨的院士 温厚翩翩的老者
朐山苍苍,连云泱泱。循着普爱中学的源头,从国立二十一中、江苏省立连云中学、东海县立初级中学、私立新民中学、私立启新中学的诸流并海,到山东省立新海中学过渡时期的嬗变,再到新海高级中学释放师生潜能新时期的蓬勃,一条蜿蜒的河流浩浩汤汤激荡了八十五个春秋,滋润着港城人的求索追求与教育情怀。 八十五年岁月轮转,八十五载春秋冬夏,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民族奋斗之中,发展于民族振兴之时的新海教育,她在各个历史时期,用她一脉相承的文化精髓,濡染着一批批港城翘楚的灵魂,激活了一批批新海学子的潜能,诠释出独属新海人的人性光芒与爱国篇章。 “所谓大学者,非所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韩金山校长常引述梅贻琦先生的这句论断来强调大师于学校教育之重。在新海求学6年,执教8年,我耳闻了诸多让我心生向往的先贤大师。这其中便有一位1947届校友王文兴院士。王文兴院士出生于1927年,祖籍山东临沂,后迁居江苏萧县,是新海园1947届高中校友。1952年大学毕业后,王文兴院士将60多年的时光奉献给了国家工业催化和环境化学科研事业,对我国大气环境立法、大气污染和酸雨控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我国大气环境化学奠基人之一。 在母校八十年校庆之时,王文兴院士曾莅新海,并亲笔题赠母校“建设一流学府,培养优秀人才”,美好祝愿,拳拳学子心尽显。之后,2015年6月1日,中央电视台1套节目《新闻联播》栏目“领航科技创新中国”系列报道以“留住蓝天卫护家园”为题播报了王文兴院士的先进事迹。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也相继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文兴 环境科学界的不老松》《中国工程院院士、大气环境化学奠基人王文兴:奉献“国家需要”》《奉献“国家需要”——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大气环境化学奠基人王文兴》《王文兴:让雨滴来讲述“降魔”故事》《此生只为一口“气”——记我国大气环境化学奠基人、山东大学教授王文兴院士》等为题,对王文兴院士的先进事迹进行专题报道。然而,昔日大师亲临,却因他故未得亲见,内心不禁时生遗憾。 今年10月15日,逢遇新海园建校八十五周年。校庆公告甫一发出,海内外诸多校友闻讯而至。已88岁高龄的王文兴院士闻得母校八十五年校庆,表示欲再回母校恭贺庆典。为此,韩金山校长、张勇副校长负责王文兴院士回母校的接待工作,并安排我作为工作人员,协助做好接待服务工作。这不啻是给了我一个近距离接触王文兴院士的机会。 韩金山校长反复叮嘱,王院士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德高望重,十分关心母校的发展,他的身上有着新海人的优秀基因,要好好记一记、学一学。从10月15日晚为王文兴院士接机,到10月17日下午送王文兴院士登机返京,短短两天不到的时间,我初步体会到了韩校长所言关于王文兴院士“大师之谓”喟叹的含义了。 勤勉向学的学长 在我的眼中,王文兴院士倾心于学,历经岁月而不改初心,是一位勤勉向学的学长。 小的时候,王文兴院士很喜欢念书。但是,由于家庭条件所限,并不能上学。于是每年农闲的时候,王文兴就到村里天主教堂办的学堂去学习识字和算术课,农忙时再回家干活。1938年,日军侵华,家乡沦陷。王文兴家所住的村子紧靠铁路,离车站非常近,日本人常来扫荡。因此,上到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王文兴就不能上学了。王文兴在家一呆就是三年,但是心里面对于知识的渴望从未止息。后来,听说八路军游击队、县政府在萧县办了一所临时中学,因着对知识的渴望,王文兴便跑到学校参加入学考试。 当时,萧县中学是随到随考,考中即学,学校条件条件简陋,王文兴只能趴在一个擀面用的旧案板上答题。校长出了两个题,一个是《沦陷后的三年》的作文题,一个是算术题。王文兴凝神提笔,认真地完成了题目。校长看完王文兴的答卷后,巴掌一拍,说:“好了,你被录取了!”就这样王文兴又再次走进了学校。上学期间,日本人不断地在萧县一带扫荡,家乡再次无法安放一张安静的书桌。游击队、县政府就决定把学校暂时迁至皖北的太和县,学生谁愿意去就跟着去。王文兴毅然要跟着去。王文兴院士说,那时候,能够有书读是促使他跟着学校走的唯一念想。 从萧县到太和县需要日夜兼程地走四天,其间,还得冒着生命危险连夜穿过日本人控制的一条封锁线。萧县临时中学到了太和后,扩建成一个叫做“苏鲁豫皖四省边区战时中学”的学校。后来,学校又更名为“国立第二十一中学”(当时全国有三十四所国立中学)。1946年,学校又更名为江苏省立连云中学。 关于这段历史,新海高级中学校友骆名伟先生在《海州文献》中有详文介绍。“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年代,生活在苏、鲁、豫、皖沦陷地区的广大青少年和爱国知识分子饱尝日寇残酷践踏”。抗战开始后,念及青年为民族之血轮,抱着为国储才的宗旨,抗日爱国将领王仲廉拟在安徽太和创办战时中学。1942年3月,筹备之时,逢萧县中学适迁太和,经商得萧县王子石县长同意,以萧县中学为基础,筹建苏鲁豫皖四省边区战时中学。王仲廉任校长,丁熙民为代校长。8月,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刘季洪司长来皖北视察,王仲廉申请将苏鲁豫皖四省边区战时中学改为国立中学。9月,时国民政府教育部电令:苏鲁豫皖四省边区战时中学改为国立第二十一中学。王仲廉、丁熙民依然分别任校长、代校长,仝菊圃任教务主任,王子石为总务主任,并逐步确立了“明耻教战、树人建国”“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王文兴院士此时便在学校中继续求学。随着中原会战后,日寇蚕食国土,国立第二十一中学再次西迁。王文兴院士裹挟于西迁师生之中,途中,遇日寇追击,全校师生险些湮没。 抗战胜利后,所有机关学校尽皆复员,因避战乱而西迁的国立第二十一中学也将东返。经多方协调,1946年夏,国立第二十一中学迁返江苏,一大批江苏籍师生待候安置。后在王公玙先生的推动下,时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将国立第二十一中学改名为江苏省立连云中学。当时,江苏省立连云中学属省教育厅直属中学,拟在连云港建校,但由于校舍未定,暂住徐州,后又在连云港设立校区。1947年夏,江苏省立连云中学开始在连云港和徐州两地招生。在连云港的连云中学由教导主任孙杰主持工作。其时,王文兴选择“复员”到了在连云港的江苏省立连云中学就读,并在连云港度过了他的部分高中岁月。1948年11月7日,新浦、海州、连云港地区解放,新海连特区政府即时接管学校,将师生人数少、规模小、单独复课困难的东海县中、普爱中学、新民中学合并,成立山东省立新海中学。1949年春,启新中学并入山东省立连云中学。1949年夏,特区政府顺遂人民心愿,将山东省立连云中学并入山东省立新海中学。1953年1月,新海连市划归江苏省管辖,山东省立新海中学遂更名为江苏省新海中学,2001年,江苏省新海中学经八校联动后,江苏省新海中学更名为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王文兴院士的求学经历,恰好印证了新海高中的校史沿革。王文兴院士与新海园血脉相连,恰似根与叶之绵绵相关。之后,王文兴考取了山东大学,拿到甲等助学金待遇。在山东大学读书期间,王文兴院士常常感到因战乱频仍,除数学学科尚佳外,自己的学习基础薄弱,尤其是语文、理化知识。为跟上学业,在山东大学读书期间的每一个寒暑假期,王文兴院士都选择留在学校里,“泡”在图书馆中,利用分分秒秒的时间,去补充知识,去夯实基础,如饥似渴地遨游于知识海洋。大学毕业后,王文兴院士在吉林大学又学习了两年半,之后再到苏联进修一年。读书期间,受国家资助,也因为自己的勤勉,王文兴院士常常获得奖学金。为此,王文兴院士常骄傲地说,他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分钱都没有花家里的钱。在接机回城的路上,王文兴院士说道,他十分怀念在连云港读书的岁月,“在当时的艰苦生活条件下,如果没有国家给我的供养,我肯定是上不起学的。我时刻都不会忘记国家的养育之恩。”虽历贫困与战乱,然王文兴院士始终没有放下读书的执念,潜心求学,苦心读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考入山东大学学习实为不易。 “一个人一生要想对国家做出点贡献,必须要读书。”校庆活动中,王文兴院士在给学生作报告时、在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时,多次谈到,“我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一个主意,要好好念书。读书上学是改变人生、丰富自己的最好的途径。有了一定成就后,更不能忘记这一切是国家给予的,要心念报效国家。” “同学们,我是你们的学长王文兴。”在和学生见面做讲座时,王文兴院士这样自我介绍。念及这些场景和故事,一生笃学思国恩的王文兴院士笑容可掬的样子又再次浮现在眼前。 平易严谨的院士 院士是国家对知识分子学识与学养的极高肯定。然而,在王文兴院士身上,我看不到我所以为的院士自矜,所见只有平易近人、简朴严谨。 10月15日晚,我和张勇副校长前往白塔埠机场迎接王文兴院士。晚上9点20分,飞机平稳落地。出乎我的意料,88岁的王文兴院士面带微笑一个人走出舷梯,一人一包。原以为,88岁高龄的王院士会由他的助手或其他人员陪伴抵达,没想到他一个人轻装而来。 看到我们,院士理了理衣襟。远远看去,王文兴院士上身着一件黑色的西装外套,袖口、衣领平平整整,白色衬衫外罩一件深藏青毛背心,下身是一条有些泛白的浅灰色长裤,左手拎着一只电脑包,包的边角因长时间使用、磨损,翻起了毛边;走路不快,但步履健朗。坦诚言之,如果不是事前知晓,旁人很难把这位老者与院士联系起来。张勇副校长走上前,想要接过院士的电脑包。王文兴院士说,“不用,你们等了这么久,很辛苦。我自己拿着就好。”几番推脱,王院士才在盛情难却之下,勉强让我们接过他手中的包。 上车后,我们才知道,王文兴院士下午主持了一个学术会议,会后拒绝了会议方专车送机的好意,也没有搭乘政府配给自己的公务用车,自己一个人坐地铁和机场巴士到达机场候机。我着实奇怪为什么院士选择只身搭乘巴士前往机场。王文兴院士笑着说,“北京路上车多,我自己坐公交走,既不打扰别人工作,又低碳环保。” 一天的旅途劳顿,在年近九旬的王文兴院士脸上并看不出明显的倦容。上车后,我询问道:“王院士,您闭目休息一会吧?”王文兴院士表示不用,笑着说:“好久没回来了,想多看看。”出了机场,有一段路团雾很浓。王文兴院士开心地说:“大圣故里,仙气之境啊。”我们不禁莞尔。院士很风趣,对这方水土与母校也很怀念。王文兴院士注视着窗外,不断询问家乡与母校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行至市区后,王文兴院士望着窗外的霓虹闪烁与车水马龙,不住地说:“发展得真快呀,好,好!”院士紧紧扶着车窗的手,将面庞贴近车窗玻璃,脸上的那种喜悦是溢于言表的。 当谈到母校入选省十四所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时,王文兴院士很高兴,推了推眼镜,微笑着考校我们道:“母校发展得很快,老师们为此付出了很多。老师们、班主任们都很辛苦。对了,你们知道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吗?”稍作停顿,院士略显激动地说,“屠呦呦获奖的意义很重大。她没有留过洋,她在国内求学、做研究,是我们土生土长的科学家。这个‘土生土长’十分重要,这说明我们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是很优秀的,对我们做教育的人解答钱老的人才培养之问激励很大。所以,我们做教育的都要有信心。我也祝愿母校走出更多的人才。”谈及教育的话题,王文兴院士便好像打开了话匣子。王院士还说,现在基础教育发展很快,但是在一些贫穷落后的农村,教育的发展还是不够的。中国广大青年在农村,蕴藏着很多人才,我们必须要关注他们。”我们担心夜已深沉,院士旅途劳累,劝说他休息一会。王文兴院士总是微笑着回答,“不用,不用,说教育孩子的事,我不累。” 晚上十点多,我们到达酒店时,韩金山校长等候在酒店门前。学校八十周年校庆和今年7月份,韩金山校长曾多次拜访过王文兴院士,两人算是老相识了。一下车,王文兴院士看见韩校长这么晚还在酒店等他,握着韩校长的手,歉意满满的说:“韩校长,又见面了,这么晚了,打扰你们休息了。” 第二天早上7时许,王文兴院士已经吃完了早饭。“还有不少时间,你们都去忙你们的事情吧,我一个人在屋里,把下午要讲的内容啊,复习一下。”按照日程安排和院士的要求,在参加完上午的揭幕仪式后,王文兴院士下午还要为学生作一场《世界自然科学百年发展史回顾与展望》专题报告。 “关于这个讲座,我昨晚睡前又仔细考虑了一遍,我再修改修改,准备准备。”关于讲座内容,我们知道,其实王文兴院士是早已准备好的。但为了力求讲座的精彩,王文兴院士早上没有充分休息,起早利用活动前的时间,反复修改讲稿,足见王文兴院士治学的认真。校庆活动前后,我们与院士的短信联系,院士每条必回,而且每一条短信无论长短,标点符号都是完整而且准确的。相比当下,很多人热衷的网络语言表达,院士的字字句句透着股认真劲儿。另外,在出席揭幕仪式前,王文兴院士多次致电征询参加活动时西装的款式、衬衫的颜色,以及是否需要打领带等细节问题。这份认真,几乎见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种对细节的认真与严谨,让我着实感慨,我想这或许就是王文兴院士之所以能够成为学界泰斗的原因吧。 校庆之前,为彰显前贤,激励后昆,学校拟将校园西侧人工湖命名为“文兴湖”,扬化教育之事。韩金山校长特地向王文兴院士征求意见。王院士很谦逊,诚恳地表示,“这个我实在不敢担当,我为母校、为教育做得还很不够,我还要多做一些。”谦逊之至。 10月16日上午,王文兴院士与先期到达的山东大学招生办姜令嘉副主任等会合,与连云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滕雯,连云港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王家全等一同出席揭幕仪式。 文兴湖畔,睡莲吐蕊。学校少年班学生向王文兴院士“爷爷”献上鲜花。王文兴院士拉着少年班学生的手,在滕雯部长、王家全局长、韩金山校长的陪同下,讲述着自己求学、科研的经历。 大学时,王文兴院士就立志今后要从事大气环境化学的研究。从苏联进修回来后,1956年,王文兴院士作为国家建设的“螺丝钉”,虽然工作岗位经历多次变化,但是一直在坚持着作大气环境化学的研究工作。王文兴院士在天津呆了10年,并曾担任天津市环保局副局长多年。在他55岁那年,作为天津市环保局局长的他,被调入国家环境科学研究院。当时,王文兴院士的一位朋友写信劝告他说,“你已经年过半百,又是厅局级的干部了,你还想‘干’什么?”但是,王文兴院士还是坚持去圆他大气环境化学研究的梦想。 “一个人不能老换领域,如果这样的话,哪个领域都研究不透彻。虽然现在的学生选择很多,但是更要学会坚守”,“一个人想做成一件事,有时候不会那么顺利的,不能怕困难。你可以爬到珠峰顶,但仪器爬不上去,所以要想做成事就不能怕困难,要坚持。”王文兴院士表示,“学生要确定自己的方向,认真地从事这一领域的学习”,“其实,学生到学校学习,不仅是学知识,也是在涵养自己的人品。”说到这里,王文兴院士恳切地说,“中学教育是学生涵养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像今天,早上有雾,上午放了晴,就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天气的变化,让学生学会关注环境、关注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当得知,学校有各种主题社团、志愿者小队,经常组织学生走入社区、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开展兴趣活动时,王文兴院士满意地点了点头。 在下午的讲座中,王文兴院士作了题为《世界自然科学百年发展史回顾与展望》专题报告。王文兴院士从“世界工业革命与欧洲科学发展、从诺贝尔科学奖看世界科学发展、从诺贝尔科学奖看中国科学发展、腾飞的中国科学和科学事业成功的基本要素”等五个方面介绍了世界自然科学的百年发展概况与中国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王文兴院士,还介绍了在他心目中我国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三位中国科学家王淦昌院士、袁隆平院士和钮经义,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讲座的最后,王文兴院士动情地表示,他认为结合世界自然科学发展史和未来自然科学发展的趋势来看,只要和平稳定地再发展三十年,世界自然科学的中心将有可能在亚洲,而中国将有可能成为亚洲自然科学的中心之一。随后,新海高级中学三名学生就院士的讲座内容向王文兴院士提出了追问。一个学生关心化学学科发展是否会被学科交叉发展给边缘化,一个学生想了解诺贝尔奖是否与国家的经济总体实力有关,还有一个学生则是就环境化学的发展方向与院士直接展开了讨论。王文兴院士一一予以耐心解答、详细解释,并勉励新海学子勤勉治学,实现价值,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王院士还说,希望在50年后,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文学家中,有新海学子的身影。会后,王文兴欣然接受成为我校化学课程基地顾问。 王文兴院士回京前,韩金山校长等校领导在食堂为王文兴院士饯行。席间,谈到这次回校的感受,王文兴院士表示,家乡和母校的变化很大,自己这些年一直心系着母校。这次回到母校,和师生在一起觉得很亲切,也很希望为母校的教育,尤其是化学教育作出些贡献。当听到韩金山校长介绍学校这些年有许多优秀学子在各类学科竞赛斩金夺银时,王院士很开心,说道:“欢迎更多的新海园学子借助山东大学生源基地的平台,来到山大走进实验室、课堂,接触前沿的科学知识。当然,我也希望带更多的毕业于母校的研究生,我一定会倾我所学。” 王文兴院士是一个人从北京乘飞机来的,没有带任何助手,也没有带其他陪同人员。他回程时,由于落地的南苑机场位置偏远,韩金山校长表示,代为联系北京的校友接机。王文兴院士坚持道:“不用安排人接,我下飞机后,自己打的、坐公交回去就行了,不要麻烦别人,这样也节俭、环保。”搞了一辈子的大气环境化学实证与研究,王文兴院士用他的行动践行了他的坚守,而他简朴严谨、平易近人、倾心母校发展的品质让人感佩。 温厚翩翩的老者 王文兴院士出身于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读书的时候,条件不好,自己要从家里背窝头、干粮,就着冷水下饭。但也正是那时候的生活,让他养成了节俭的习惯。活动期间,吃饭的时候,王文兴院士总是将自己碟子里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不留一粒米、一叶菜。院士吃完饭,总会自然而然地将碗、筷、碟一一码放好,桌子上也总是很整洁。王院士总说,“我在山大食堂经常吃一元菜,一元钱的豆芽菜也是大地所赐,一饭一菜当思来之不易,不能浪费。现在的孩子们生活条件好了,却常常去比谁的手机好、谁的用度好,与其把眼睛盯在手机上,不如多抬头看看书,看看天,看看人。吃完饭将餐具放好,这是细节,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王文兴院士曾说,自己很喜欢做教师。在高中毕业读大学期间,王文兴院士曾做过一年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在学校里面做做科研,和学生在一起很有意义。在研究院里,研究生们都是‘半成品’,他们的未来发展需要引导。我带学生也还很注重品了德。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但品德、人品很重要。”他提到,“我哥哥原来做小学教师时,两个多月,赚了36块大洋。我曾经在飞机上碰到一个美国人,当聊到我是教授时,那个美国人立刻满怀敬意。在中小学教育中,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很重要。” 王文兴院士非常重视学校教育,也十分看着家庭教育。王文兴院士的儿女都是毕业于国内、外名校。他谈到,学习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勤奋,勤奋才可以帮助学习者攻克难关。当年,他的大儿子读小学、中学时,正逢“上山下乡”,觉得不读书,去当工人好。“孩子不理解读书的重要性,但是我知道。我还是引导他好好念书,当时很多人说读书没用,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学点儿手艺,不让孩子读书,这是不对的。应该让孩子多读点书,多学点知识。” 在校庆活动结束后,我们随着王文兴院士、姜令嘉副主任、张艳强老师一行考察连云港地区的自然与大气环境。王院士曾登临峨眉山顶搜集大气环境数据。在攀登花果山途中,被起伏的山势、山间的植被所吸引,王文兴院士屡屡停下脚步,或是认真观察植物的茎叶,或是向身边的导游询问植物的名称。“这里的植被有北方的,也有南方的,不愧飞来之说啊。”王院士俨然一位专程来考察植被地貌的考察者。 登临山顶,向北望去,透过松枝可以看见一座石亭,石亭依山而建,有石阶与平地相连。拾级而上,亭前便是江苏省最高峰——玉女峰的最高处。石亭名唤迎曙亭,花果山最著名的两个景致便是在此亭看海上日出和云台铺海了。不过,这些都没有引起王院士太大兴趣。王院士绕着石亭看了两圈,感慨道,“这石亭全由石头所砌,力学构造巧妙,这就像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充分考虑力相互作用……”王院士的演讲引得周围的游客纷纷驻足听讲。在看到被日军炸毁的碑石时,王文兴院士痛心地感慨,“战争给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带来的伤痛是沉重的,只有和平才是好生活的基础。” 近两个小时的考察过程中,王文兴院士精神矍铄,上山与下山机会没做任何停留与休整,一个人完成全程。在下山时,我们与景区的一个办公室协调进去稍作休整。临走前,王文兴院士对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及导游鞠躬致谢。景区工作人员及导游听闻眼前的年近九旬的老人是院士时,惊叹“院士平易近人,身体健朗!” 王文兴院士对我们说:“此番考察,我改变了对连云港山水、大气环境的印象,这里是山清水秀的,所以说,什么事都必须要实地做好调研。” 在机场候机厅中,王文兴院士出神地望着窗外停机坪上空的云朵。“我只是你们的学长。”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王文兴院士在给学生作讲座时始终以学长自称,他勉励学生“做学问、做研究,要想做得好,得有三个要素:理想、勤奋、品德”的话语。王院士说,青年学生首先要有远大的志向,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年人都可能继承到一份遗产,有的人继承万贯家产,可以成为富翁,另外一些人继承的可能是贫困,一生穷困潦倒,对于一个有志者,这种贫困就能变成一生奋斗的源泉。”其次,对于自己选择的专业要坚持、要勤奋。王院士引用费马、陈景润等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成长和成功经历来鼓励广大青年,只要勤奋地坚持,就有可能成功。第三,要有坚毅和高尚的品德。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变来变去,只会浪费宝贵的时光。一个人二、三十岁的时光最宝贵,这时候精力充沛,理解能力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所以要利用好这段时间,为自己将来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抬眼再看向王文兴院士时,他微闭双目,头微向左倾,鼾声几不可闻,看来已经入睡好久了。我想,来来往往的机场人流中,很难有人能够想象出,眼前这位笑容可掬、衣着简朴的老人就是我国大气环境化学的奠基人。 在飞机起飞前,已经登机的王文兴院士发来短信:“这次回母校,承蒙你全程陪同,非常感谢!韩校长对我们一行周密安排,表示衷心感谢,请带向韩校长致谢!王文兴”句句新海情,字字新海心。 11月12日,韩金山校长回访王院士,王院士多次来电确认韩校长行程、食宿等。当原定时间因王院士需另行参加教育部电视电话会议时,王院士又再次致电韩校长表示歉意。 11月12日下午,韩金山校长带着我们一行人来到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这是一座位于山东大学一隅的旧式三层小楼,院子的角落里放着两个大型的集装箱式的物体,上面有“大气污染移动观测站”字样,一群学生模样的人在其附近忙碌着。王文兴院士的办公室在二楼。因为是阴天,楼梯间里面的光线并不明亮,转过一个弯,就是王院士的办公室。王文兴院士每天便是由此而开始一天的研究工作的。 听闻我们到来,王文兴院士从位置上站起,迎到门外,与我们一一握手。王院士的办公室很简单,也不大,一张堆满书的桌子和两个放满书的书柜,便挤满了。 落座后,韩金山校长将院士参加母校八十五周年校庆活动时的影音资料,以及根据学校校史馆保存的《王文兴文集》和王院士回校点滴制作的《院士与母校》画册等赠与王文兴院士,并与王院士共同回忆了校庆中院士回到母校,为师生作《世界自然科学百年发展史回顾与展望》讲座时的细节与片段,相谈甚欢。王文兴院士说道,回母校后,王院士又抽空探望了102岁的哥哥王再兴,将自己拍摄的港城新貌和学校的照片给哥哥看。王院士的哥哥王再兴,青年时曾在东海师范求学。那时候,家里贫困,逢长假期,哥哥舍不得坐车回家,一路走回家。到家后,从口袋中掏出两个贝壳给王文兴。王文兴院士才知道了连云港是海滨城市。也是因为哥哥和此段往事,当年他才没有留在徐州,而是选择回到连云港读书。一个农村家庭,王文兴院士与哥哥王再兴在如此高龄还能健康如此,简朴、良好的生活习惯或许就是关键。王文兴院士一生不喜烟酒,家中也无人喜好此物。 之后,王文兴院士在认真听取了关于他回母校的实录文章后,谦逊地提出了修改意见。其中,王文兴院士反复强调不可用“我国大气环境科学的奠基人”这一说法,王院士解释说:“还有很多人为国家的大气环境科学研究做出了更大的贡献,我做得还不够。即便是称为‘大气环境科学家’,也是有余的。” 11月16日上午,王文兴院士再次电话韩金山校长,表示自己可以免试推荐一名学生跟着自己读研究生,而且这是一个可以硕博连读的名额。作为新海学子,王院士希望母校可以推荐优秀的学子给他。耄耋学子心系母校学术发展,让人动容。 王文兴院士身上谦逊的态度、务实的追寻、节俭的习惯和对祖国的热爱、对年青人的关怀,或许就是新海人身上默默涌动的新海基因。王文兴院士的谦逊、对他人的关心熔铸在他的一言一行之中,宽厚老者之言,翩翩君子之行,实在令人印象极为深刻。
新海园中,有一首传唱八十多年的校歌,其中一句“人格需高尚,身体需健康,学问需丰富,精神需欢畅,努力建设,读书向上,发扬我国光”,细思之中,王文兴院士的为人、为学与之全然契合,恰恰是新海园、新海人传承普爱基因,激发师生无尽潜能的完美诠释。“大师之谓”,王文兴院士治学精深、人格魅力实是足以担当此谓。我也方深深领会韩金山校长让我多学、多记的良苦用心。 王文兴院士曾说,“求学如进庙修行。”领受“大师之谓”的深意,也如进庙修行,急不得,慌不得,张扬不得,也懈怠不得。短短两日,我对王院士的所识还少,但已然深受震撼,颇感敬佩。 释放师生潜能的新海园中,值得我们如进庙修行般去“读”的大师还有很多,很值得熟识的新海人多写一写。 (仲恒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于新海园)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