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飙》收官了,多少人跟我一样,对高晓晨的结局唏嘘不已。 ![]() 按我们的想法,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说将来事业获得多么大的成就,但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混得太差。 可是,成年后的高晓晨午夜飙车、打架斗殴、挑衅警察,一天到晚除了闯祸就是梗着脖子不认错。 明明小时候是个聪明伶俐、懂事勤奋的孩子,怎么长大后变成了这副模样?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小到大,他几乎没被妈妈看见过,也没被妈妈认可过。 养废孩子最快的方法 就是只给负面反馈 在《狂飙》这部电视剧中,我基本看不到陈书婷对儿子的柔和、鼓励和理解,更多的是命令、忽视和贬低。 比如,在陈书婷上一任丈夫被报失踪后,警察前来调查。 晓晨出于保护妈妈的心理,拿玩具机关枪对着警察,陈书婷本可以温和地制止,但她直接抓起一个玩具扔过去,用手指着儿子吼道:“捡起来,快点!” 晓晨有些不解,但还是把玩具捡了起来。 陈书婷见状又命令道:“过来!道歉!” 孩子明显有点委屈,可依然听话地说了句“对不起”。 比如,在陈书婷跟高启强结婚后,高启强强行把孩子的八音盒送给黄瑶,晓晨去找妈妈告状。 陈书婷淡淡说了丈夫几句,然后拉过站在一旁的儿子说:“屁大点事,你哭什么!把眼泪擦掉!” 随后她又数落了儿子几句:“刚刚是不是冲爸爸吼了?还推爸爸了是不是?” 再比如,晓晨在家练钢琴,弹完一首曲子后,得意地跟坐在一旁听琴的高启强说:“这可是五级的(曲目),老师说,好多人练了好多年都没学会,我一个月就学会了。” 陈书婷走过来立马怼了儿子一句:“练了一个月才练成这样,还有脸说!” 晓晨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情绪低落地开始弹琴,没弹几个音节,因为手型不太标准,又被陈书婷狠狠打了一下:“手型不对,学钢琴不打怎么练!” 可能有些人觉得,陈书婷的做法没有错,当父母的不“敲打”孩子,他怎么知道自己不对?怎么变得坚强?怎么才能进步? 这话看似有道理,实则经不起推敲。 我们品品这逻辑: 用粗暴命令孩子的方式,让他变得礼貌? 用忽视孩子情绪的方式,让他内心强大? 用打击贬低孩子的方式,让他奋发图强? 这是不可能的啊! 不断的负面反馈让孩子感受到的只能是: “我不够乖!” “我不是个好孩子!” “我永远都是错的!” 这样长大的晓晨,脾气暴躁又敏感自卑,一面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一面又想跟父母证明自己。 他走上叛逆之路也就不奇怪了。 于是我们看到,父母越不想让他干什么,他就越要干什么,父母越说他不行,他就越要跟父母证明“我能行”。 在这条路上,他越走越远,直到铸成大错无法挽回。 原生自卑 需要孩子用一生寻求治愈 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选择走上如此极端的路,相当一部分孩子,会选择做父母心中的好孩子。 但,这条路走起来也不轻松,因为无论孩子怎么做、怎么努力,父母永远能挑出孩子的毛病来。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的齐明月就曾是这样的存在。
这样长大的孩子,看似优秀又勤奋,其实从未拥有过自信,因为驱动孩子前进的永远是他人的评价和标准。 这样不好吗? 当然不好,孩子可能一生都学不会爱自己、肯定自己,无论做什么,心中都充斥着怀疑和自卑。 我有一个发小,从小学到高中都稳居年级前三,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刷题。 高二那年期中考试,她跟另一个同学并列年级第三,当她得知成绩后趴在座位上哭了很久。 当时我们特别不理解,考了年级前三还哭,你让我们这些成绩一般的人还活不活? 后来,我们都长大了,有了工作,结了婚,生了孩子。 有次聚会我提起这件事,问她那时为什么哭。 她苦笑道: “因为在我妈眼里,跟人并列第三就是没考好啊!你是不知道,她开完家长会,回家狠狠数落了我一顿,说跟人并列第三就是第四名,说我学习偷懒,被一个不如自己的人赶上了,还说我学校考试都拿不到第一,将来肯定没出息。” 紧接着,她又说: “你可能觉得我有些矫情,你们总说我能力强、很优秀,但我完全不觉得。我长得一般,学东西又慢,也就是靠拼命才过上现在的生活。我总感觉,别人稍微努努力就能赶超我。” 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无论她取得多耀眼的成绩、完成多有难度的工作,都没有真正开心过,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如果一个孩子心中满是不被父母看见的伤痛,满是对自己的怀疑,满是自卑和否定,极有可能一辈子都活在精神内耗中,感受不到幸福和快乐。 爸爸是榜样,决定了孩子的方向 著名作家刘墉的儿子刘轩曾在文章中自豪写道:
他回忆,小时候家中清贫,是勤劳又坚强的父亲为他们撑起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家。 从益智节目的主持人再到畅销书作家,刘墉这一路走来有挫折,有困苦,但唯独没有气馁和放弃。 在父亲刘墉身上,刘轩明白了一个道理: 坚定乐观是男人的宝贵品质,锲而不舍是成功的关键。 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是刘轩成长的力量。 一次父亲节,有人问刘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