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也称“世界读书日”,其主旨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 读书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每一次深度阅读,每一次读有所得,都能让我们发现更多的可能,发现更广的世界,发现更新的自己。人间四月读书日, 书香满径春风里。2020年4月23日,第25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校苍梧文学社成员们纷纷发来了自己的“必读书单”。 ![]()
书名: 《北上》 作者: 徐则臣 出版社: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 为了寻找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失踪的弟弟马福德,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义孤身来到了中国。没落文人谢平遥作为翻译陪同保罗•迪马克走访,并先后召集起挑夫邵常来、船民夏氏师徒、义和拳民孙过程等人一路相随。他们从杭州、无锡出发,历经数次险阻,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当他们最终抵达大运河的最北端——通州时,小波罗因意外离世。同时,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运河的实质性衰落由此开始……百年后的2014,大运河申遗成功,中国各界重新展开了对于运河功能与价值的文化讨论。当谢平遥的后人谢望和因拍摄纪录片《大河潭》与当年先辈们的后代阴差阳错重新相聚时,各个运河人之间原来孤立的故事片段,最终拼接成了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 ![]() ![]() 写战争的小说数不胜数,关注清末乱世的历史小说也不在少数,可《北上》却以外国人的异域视角窥视大河文明的点点滴滴,反思战争的残酷与反人类,而不仅仅停留在被侵略民族的水深火热之中。人性、自由、理想、现实……百年前的风雨飘摇在大运河申遗之际的回响振聋发聩。从八国联军侵华到运河申遗,徐则臣以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构筑了一道悠长而深邃的叙事弧。当岁月的流波冲淡了对往事的追忆,《北上》却带着我们透过时光的大水汤汤,重拾历史的荒诞与理性,找寻模糊的意义与价值,从而观照自身,在当下的樊笼中寻觅精神归宿。此外,《北上》绝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灵魂的探索与求根。四年中,徐则臣的足迹遍布数千里的运河故道,所见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无疑暴露了市场逻辑下的过度商业化开发。或许,在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之外,徐则臣也是在提醒我们珍视文化遗产的活力,漫潮向那共同的记忆与灵魂。 🌟推荐人:樊觉文 书名: 《人间小暖》 作者: 汪曾祺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以“爱和温暖”为主题,收录了汪曾祺经典小说与散文共36篇。这些文字饱含生命由繁华与浓烈归于平静后的从容与淡雅,倾注了汪老对光阴草木、虫鱼鸟兽以及人间生活的关注与温爱,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透过文字,汪老向我们传递了他的处世智慧:人生如梦,唯有将一颗真心安顿好,热爱生活, 才能获得生活的馈赠。 推荐理由 汪老的文字总在平和中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寻常儿女的烟火岁月,平淡中自有深情。他教会我们“习静”,修炼内心,迎候风雨;他亦给予我们感念生活的细腻内心,在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中享受生活,获得生活的智慧。读汪曾祺,便是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为自己留出一方清宁自守的天地,从容地爱,从容地生活。 🌟推荐者:李牧羊 书名: 《金蔷薇》 作者: 帕乌斯托夫斯基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内容简介 书中帕乌斯托夫斯基用艺术的手法探讨了写作上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品构思的产生过程;作家应如何培养观察力、提炼素材、磨炼语言;想像的必要性;细节描写的功能;人物性格本身的逻辑性;灵感的由来等。 推荐理由 我读《金蔷薇》,阅读感受从平淡漠然到珍惜赏爱,明白了这是一首献给人世间爱的颂歌。引导我们的心灵一点一滴地被光明充满,被爱充满,直到越过生活中一切现实的艰难,去追寻爱、梦想和真理。我追随着作者收集金粉,打制成一份永不说出口的爱,在阴雨绵绵的日子里倾听“蘑菇雨”软润的声响,和他在世界尽头的小屋体会空净的荒凉。一场阅读也是一次对心灵的治愈。 🌟推荐者:傅泽宇 书名: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 霍达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两根故事线,一大家子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交织重叠地,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 ![]() 情节展开极为机智,处处扣人心弦。霍达以少数民族的独特视角,将战争对于人性的影响剖析得淋漓尽致,用时而娓娓道来、时而慷慨激昂的语言解读着性别与宗教这一严肃的主题。它展现亲情、爱情和友情,甚至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的情感,却并没有陷入流俗,而是自有一种深厚与沉重的力量。在我读过的所有书中,这是最能让你的心头鼻尖酸涩、真切地感到悲伤的一部。读《穆斯林的葬礼》,在慨叹于书中人物命运的同时,更会深深折服于华夏丰富而绚丽的语言,直观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总之,读完这本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鸿篇巨著,对于书中种种,你一定比我得更加清楚明白。 🌟推荐者:陈菲芃 书名: 《沙与沫》 作者: 纪伯伦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饱含哲理的散文诗。 ![]() ![]() 纪伯伦亲绘插图,讲述生命与爱的真谛,有这么一种说法,全世界有三个诗人的作品是最畅销的,第一是沙士比亚,第二是老子,第三是纪伯伦。而纪伯伦的《先知》绝对算是文青标配,你所有的疑惑,他都有解答。散文诗本身便富有奇妙的美感,中英互译的版本更使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语言所传达的不一样的美。 🌟推荐者:吉莉 书名: 《活着》 作者: 余华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 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的悲惨一生。 ![]() ![]() 福贵,既无福又不显贵,实在是讽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悲惨生活的叙述,书中如是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父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相继去世,也许在经历了大灾大难后我们才能愈加感受到活着本身的可贵。以某某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便是《活着》这本书教给我们的“生”的哲学。 🌟推荐者:吉莉 书名: 《红楼梦》 作者: 曹雪芹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贾雨村受甄士隐的资助,做了官,后教黛玉念书。黛玉进荣国府后,贾母疼爱她,宝玉欢喜她。不久,薛姨妈带来了薛宝钗。元春省亲,叫众人搬进大观园。姐妹们吟诗作画,猜谜逗趣。黛玉逝后,宝玉和宝钗成婚,但宝玉意中只有一个林妹妹。贾府被抄,贾母去世,从此贾家全面败落,只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 一句 “木石前盟”,一首“枉凝眉”,可以牵扯出多少封存的感动。相信大家都对红楼十分熟悉了,但是我仍然要在读书日重提这本传世经典,为的只是心中长存的一份情愫。红楼不仅仅是爱情故事,它更是历史记录,民族回忆,文化圣典。我们将它世代传唱,从不同的角度浅谈深思,最终都会感悟良多。月夜灯前,随意翻开红楼的一页,咀文字之英华,含情感之精粹,方不虚此生。 🌟推荐者:李芷萱 书名: 《人间词话》 作者: 王国维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 王国维把多种多样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王国维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现象,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问题。王国维论说文艺创作必有取舍,有主观理想的注入;而虚构或理想,总离不开客观的材料和基本法则。 ![]() ![]() 《人间词话》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诗词世界。纵然有大量的文白结合与美学理论,那份对于词句的美是长存心间而无法磨灭的。我们通过《人间词话》望见中华五千年的剪影,体味传统文化根植在骨髓中的情怀。从现实生活中暂时抽身,品读一篇大家之作,亦不失为人生一件乐事。 🌟推荐者:李芷萱 ![]() 书名: 《城南旧事》 作者: 林海音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城南旧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经典自传体小说,初版于1960年。她以超逸的文字风格,饶具魔力的文笔,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作者将英子眼中的北京城南风光适切地融入字里行间,在展现真实热闹的市民生活之余,更为读者架设一个明晰的时空背景。除了不断再版的小说,著名导演吴贻弓将《城南旧事》搬上银幕并获得巨大成功,成为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经典作品。 ![]() ![]() 林海音笔下的童年流淌出了凄婉的意味,每一篇文章都典雅柔美,令人叹息,整本书里都充斥着怀恋特有的忧郁滋味。即便是一部小说,全文仍能真切的感受到孩童时期的那种天真质朴的快乐,可以说,它就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寓言,旧时光里的人与物就安静地躺在回忆的深处,以主人公英子的视角窥探人世间的百态与冷暖,全文就像是一部优美的散文诗,毫无华丽辞藻的堆砌,让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我们这个年纪的成长中的一些苦辣酸甜,随着英子的长大,那些离别之殇,成长之痛都记在英子心中,也记在《城南旧事》中。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城南旧事,那些在童年中难忘的点滴与悲喜也是我们一笔值得珍藏的财富,不必为了那业已消逝的时光怅惘,因为那便是成长 🌟推荐者:任秋雨 ![]() 书名: 《马尔特手记》 作者: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 《马尔特手记》为里尔克创作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它叙述一个出生没落贵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与自白,某种程度上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小说由七十一个没有连续情节,又不讲时间顺序的笔记体断片构成,因为共同的主题——爱、孤独、恐惧、疾病、死亡、上帝、创造等,集中表达了作者终生关注的各种精神问题,在精神暗流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有机整体,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最重要的先驱作品之一。 ![]() ![]() 里尔克的《马尔特手记》是一部诗人的心灵咏唱——交织于对周遭生活的观察、对童年片段式的回忆、和对历史人物故事的采撷——从人的内部描画一个出走的浪子探索灵魂的去向。于是诗人用平静的语言,描述了他所见、所忆的点点滴滴,在这点滴中搜索最深邃而神秘的生与死的命题。 🌟推荐者:夏卓雨 书名: 《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 余华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 ![]() 《许三观卖血记》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在这部感人肺腑的小说里,没有绚烂的情节,有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民间故事:一个中国家庭如何忍受贫穷、饥荒以及社会动荡。虽然小说充满了心酸,却也不乏幽默之处,这充分展现了余华令人惊悚而滑稽的写作风格。余华说:“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为何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 🌟推荐者:陆锌桐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