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世界有个“读书日”

2018-4-23 14:23| 发布者: 城头高级中学| 查看: 357| 评论: 0|原作者: 1733584018

摘要: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 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这 ...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 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是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据资料表明,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我国从2004年开始举办这一节日。知识改变运命,读书成就未来。读书不需要借口和理由,阅读的生活习惯、阅读的兴趣培养,应从现在、从身边做起。   古语用“书到用时方恨少”来比喻一个人读书少的懊悔,用“白发方悔读书迟”来形容一个人读书韶华不再的遗憾,趁着我们有精力、有能力也不乏读书的时间。值此“世界读书日”之际,我们应该有所反省和行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们期盼读书狂潮的掀起,我们期待读书活动的轰轰烈烈,我们梦想读书成为一种时尚。  世界读书日荐读:名人怎么读书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三读——清代梁启超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读。明代陆世仪主张要精读、细读、熟读。三回——著名科学家高士奇谈读书体会时说过:“一回见生,二回见熟,三回就成为朋友。”三肯——顾颉刚读书主张肯思、肯写、肯翻,这样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造力。三视——《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牟世金把书视为朋友、大敌、老师。三为——培根认为读书之用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三到——宋代朱熹认为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三破——对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概括为突破、磨破、识破。三余——三国时教育家董遇,善于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读书。三不——北京大学俞平伯教授读书倡导不苟同,不固执,不苛求。三法——近代史学家翦伯赞读经典著作的“三法”是通读、重点读、作笔记。三式——钱穆先生读书归纳出直闯式、跳跃式、闲逛式。三遍——梁启超读书第一遍鸟瞰、第二遍解剖、第三遍会通。三个比喻——西汉文学家刘向为了劝勉不同年龄的人读书求学,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三性、三昧、三法、三不怕——鲁迅先生酷爱读书,并且讲究读书的“三性”,即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还有“三昧”:平知、获趣、致雅。“三法”是背书法、抄书法、设问法。他还经常提到在学习上要有“不怕慢、不怕落后、不怕失败”的“三不怕”精神。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1 18:21 , Processed in 0.12587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