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初心如磐 奋楫笃行”:青年教师汇报课第三期

2021-12-24 17:43| 发布者: 新海高级中学| 查看: 815| 评论: 0

摘要: 风劲扬帆,腾飞正当时;砥砺前行,破茧能成蝶。天道酬勤,春华秋实,42名“青蓝工程”的青年教师汇报课圆满落幕。青年教师的汇报课是对教师本身的历练和打磨,检验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及 ...



风劲扬帆,腾飞正当时;

砥砺前行,破茧能成蝶。

天道酬勤,春华秋实,42名“青蓝工程”的青年教师汇报课圆满落幕。

青年教师的汇报课是对教师本身的历练和打磨,检验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及完善专业能力,使青年教师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不同学科的课堂精彩绝伦、各具风采,让我们一起回顾最后一周的教学吧。 


高二数学

王齐《导数》



设计思路: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庐山的形状抽象出的函数图像研究了函数的极值,并熟练掌握了函数的极值的求法,因此本节课依旧以庐山引入,以此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认知的连贯性,函数的最值与极值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节课先从对极值的复习开始,紧接着让学生观察从庐山中抽象出的函数图像,引导学生发现最值点,并独立归纳出最值得定义,再引导学生从庐山函数图像中找出极值和最值,并归纳总结最值和极值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反例,引导学生发现函数何时取到最值,再结合求极值的方法,让学生得到求最值的方法。最后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然后由数学故事结束本节课,即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教学思想:本节课由庐山引入,通过对庐山的描述,抽象出函数图像,体现了数学抽象的思想,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要求,最后以数学家的小故事结尾,增加了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高一化学

张文文《元素周期表》



设计思路:《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新概念多,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因此在教学中采取设问、诱导、启发、练习、探究等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多种教学中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设计一些讨论题目,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在协作及探究的宽松氛围中达到创造的效果。

教学思想: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承上启下、善于观察、善于实践、善于总结等方面能力。让学生参与课堂,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在学与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分析综合能力。


高一语文

徐希婷《荷塘月色》



设计思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同时借现有理论指导学习实践,即通过朱光潜的审美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思想:教学中力求用通俗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在教学中做到课内外相联,落实任务群要求。


高一生物

蔡淑睿《细胞增殖》



设计思路:本节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所以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以一个家喻户晓的视频引入本节课,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中循序渐进,设计多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插件等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讲述本节课重难点有丝分裂过程时,通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构建细胞模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动手制作过程中,学生对本节内容会有更深的理解,较好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

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表现以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和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知识作为基础和工具,通过构建细胞模型,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有丝分裂过程,帮助学生学会思考,点拨思路,引导方法,培养能力。体现了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达到了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高一化学

刘硕《元素周期律》



设计思路:以生活中常见的周期现象为起点,设置数据分析、实验探究、建构模型和运用模型四个教学环节,让学生重温元素周期律的发生、发展过程,体验应用价值,主动汲取知识,获得规律,掌握元素周期律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提出或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技能和策略从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能够应用自己所学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这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教学思想:通过多个任务驱动的“串联与推进”,将教学目标融于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落在“问题解决”上,达成了“施巧力,深受益”效果。


高一数学

韩沐恩《三角函数》



设计思路: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一课,首先课上先带学生们一起回顾三角函数的定义,通过引入一组表格,让学生回答一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让学生观察这些特殊值最终引导学生得到更一般的结论。为了验证学生猜想的公式的合理性,借住数和形两方面进行验证,数是用三角函数定义进行严谨的推理证明,形是通过几何画板直观的像学生去展示,更清晰直观,从而数形结合让学生对公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带着学生拓展思维,发展了公式的变形模式,抛砖引玉让学生课下进一步思考。

教学思想:对于同角三角函数关系这一节课,我先让学生回答一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通过观察特殊值,总结一般规律,进而通过数和形两方面去验证,提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数学思维的严谨性,进而提升学生素质。


少一英语

何萱《Welcome&Reading Dream Homes》



设计思路:通过许多城市美丽景色的视频混剪,引出课题,接着用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给学生展示Welcome中的重点词汇。创设一个真实情境,让学生用对话练习巩固之前掌握的词汇。用颐和园的图片展开话题,让学生思考是否想居住在颐和园,以此引出课本上comic的对话。从Comic再引到本单元的reading,循序渐进,让学生先略读再精读,掌握英语阅读的技巧。通过书本上的练习巩固reading里的重点单词及句式。最后展开一个巩固练习,让学生小组讨论,最后请同学起来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

教学思想:本节课注重环节之间的串联,从理想居住的国家循序渐进到理想居住的家的类型再到家里的房间名称。再从中国的房间格局引入到本单元的reading,其他国家的房间格局。本节课主要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技巧以及口头表达,并且内容符合学生们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们都积极参与课堂。


高一生物

付瑶《细胞增殖》



设计思路:警察办案时搜集毛发、指甲等,确定嫌疑人身份。为什么任意提取到的细胞都可以确定嫌疑人身份?导入到细胞增殖。在有丝分裂中,引入两大关键点:遗传物质复制和平均分配。

教学思想:通过讨论引出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均分配是有丝分裂两大关键点。展示有丝分裂间期模型和小组合作构建分裂期模型,使学生理解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使学生能简述细胞周期及其特点。


高一地理

曹聪《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设计思路:本节的课标要求为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以三条线索展开:一是从源头到入海口的空间顺序,二是成因即侵蚀与堆积的线索,三是人地关系线索,说明冲积扇、三角洲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

教学思想:课堂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体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以野外考察为背景,沿途欣赏河流地貌景观的同时,识别和描述不同位置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高一地理

项小云《土壤形成的原因》



设计思路:《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是一节探究活动课,这节课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土壤样本激发学生探究土壤形成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真实的土壤和自主探究其成因的过程感和满足感。

教学思想: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自己找寻答案。


高一语文

于慧《故都的秋》



设计思路:本节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情境的设置与导入,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任务与样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逐渐深入文本。学生的学习活动体现为“结合故都之秋的特点,在文中的几幅秋景图中任选一幅将其推荐放到地铁展板中,配上手绘插图并阐明推荐的理由”。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借助文本中的景物描写来引导学生认识作者以“悲凉”为美的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第三环节,即“作者喜欢秋景为什么看到秋景又会有这样的悲凉情绪产生”,最终在学生的探讨与相互补充中问题得以明晰。

教学思想:散文的语言含蓄隽永,只有透过文字认真品味才能读出新鲜而真切的情趣来。本节课重在以真实的情境、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设计者与参与者,充分给与学生信任,相信孩子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

附学生手绘作品:


高一信息

孙明珠《做出判断的分支》



设计思路:做出判断的分支介绍了分支结构语句,使用“体重指数”项目整合第二单元教学内容。在完成子项目一“计算同学体重指数”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子项目二“输出胖瘦标准”,了解分支结构语句,掌握分支结构语句的一般格式和使用方法,掌握关系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拓展项目“胖瘦标准具体划分”,修改原有的分支结构流程图,用之前学过的IF函数嵌套引出新的知识点——多分支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参考流程图和需要补充完善的程序代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编程计算的完整过程。

教学思想:从生活中的实例“计算体重指数”,引出分支结构这一知识点,再将分支结构应用到与学生紧密相关的实际生活中去,真正实现了知识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激发了学生学习Python的兴趣,锻炼了学生应用分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一语文

荣昕淼《虞美人》



设计思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品帝王千古愁情。在正式上课之前准备了导学案让同学们充分进行预习。作者及写作背景,诗词的翻译,内容的理解都是最基础的内容,另外,将李煜亡国前与亡国后的诗词也呈现给同学们,让同学们认真思考进行比较,深入体悟作者在词中蕴含的情感。本节课设置四项内容。第一,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诵读体悟,在自读和他人吟诵的过程感悟作者内心的愁情。第二,品味诗歌中的愁情。作者在词中都抒发哪些愁情?表现在哪些方面?同学们在寻找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点评,在此过程中全面掌握文本内容。第三,以李煜的口吻用潜台词的形式改写《虞美人》,写出李煜的内心独白,促使主体与客体、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同学们上台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会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第四,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展开一场君王茶话会,发挥同学们天马行空的想象。“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本节课希望使学生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作的满足,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李煜词的热情。

教学思想: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5 03:31 , Processed in 0.0644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