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工铸剑挺锋铓,洪炉百炼金为刚。闪烁神锤飞电光,磨砺七彩成文章”。“《七彩语文》杯”江苏省第二十一届“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于2022年12月17日落下帷幕,来自全省13个市共约2000名选手通过预赛、复赛的逐层选拔,于各赛区决赛现场集结,共同参与这场笔力角逐。比赛结束当天,大赛组委会的工作人员把13个赛区各位选手的现场竞赛作文带回南京,在清点试卷、核对选手信息后封存。 2023年1月7日,大赛评审委员会经过严格的评阅,选出特等奖和一、二等奖若干。我校高二(21)班李汶蔚获得省特等奖第三名;高二(21)班陈晓旭、高二(21)班丁一、高二(22)班张舒涵、高二(5)班丁奕文获得省一等奖。 ![]() ![]() ![]() ![]() 高中组赛题回顾 1. 一个词语的悲欢离合 2. 大雪之后是冬至 3. 一只笼子在寻找一只鸟 4. 这三年 要求:以上四个赛题中任选一个;不少于1000字;写作过程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学生姓名;不得套作、抄袭;请在每张试卷上写上参赛证号。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几位七彩之星, 聆听他们的参赛感悟。 无感不为文 无巧不成书 高二(21)班 李汶蔚 因缘际会从来都是东方文学的重要母题之一,亦是我得知自己获奖时脑海中首要的感受。 名单发布前几日,我的心中对于获奖并没有太多的预感和希望,只不过将这次比赛视作一次平常的写作经历,无谓结果如何,但结果却如博尔赫斯所说般:比赛犹如小径分叉的花园的时空引导我走上了这条有鲜花与掌声的道路。 此刻于电脑前敲下文字,心中杂感确乎难以表达,但若提炼成一句话,就是“无感不为文,无巧不成书”。 从文字角度来说,“有所感”必然是创作中的一大核心。从高考作文命题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见一斑。对于写作者而言重要的是不滞留于现象本身,而是去追寻其背的超越性。 本次比赛我选择的题目是《一个词语的悲欢离合》,鉴于赛场上的时间有限,无法让人周全深入地考虑所有的题目,我便选择了这个最贴近“感受”的题目。某种程度上说,词语是语言的单元,是人类用以表达生存状态的媒介,词语的悲欢即是人类社会的悲欢,于是从作为文化现象的“词语”入手,我选择了近期印象较深的话题作为写作的角度。 之所以说“无巧不成书”,就在于文章的创作并非是高度理性计算所能达成的结果。比赛之前我于网络上了解到阿赫玛托娃与俄罗斯诗歌“阿克梅派”。记忆在考场上与意识重逢,于是造就了获奖作文。在作文中,我选择“诗歌”一词来隐喻俄罗斯追求纯粹艺术的人的命运,选取阿赫玛托娃作为这群悲剧者的代表。自阿赫玛托娃的命运入手,以自己的话语重述历史并发表见解。 作文之外,身有所感与因缘际会也深刻描述了我的生存状态。从高二入学时的惶惑迷惘到与生活和解,从专注结果到享受过程,感触良多,思考亦良多。 总之,作文很短,人生很长。成功已是过去,无论几度离合悲欢,我都虔诚地感谢人生,感谢相遇,感谢因缘际会。时刻铭记学校、老师与同学们的帮助,并对七彩语文的工作人员致以崇高敬意与感谢。 最是书香能致远 挥彩泼墨绘人生 高二(21)班 陈晓旭 杨绛先生曾言:“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将读书所得用于生活,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我爱好读书写作,写作和阅读是灵魂的交谈,情至深则文自生,文有情则意相通,用真诚的文字镌刻真诚的灵魂是我永远的追求。读书的意义正是在深入思考中,品悟人生,完善自我。 拈取生活的芬芳 高二(21)班 丁一 犹忆屠格涅夫之言:“最美的人生,是一边走,一边拣拾散落在路旁的花朵。” 我于书桌前了解到获奖的消息,惊喜之中又带有一丝诚恐,与其说这是努力之后的结果,我更想将它看作旅途中突然降临的幸运,无法预测,却不可避免的到来。 赛场上,我也曾犹豫选题,因为从未参加过类似的写作考试,四个没有任何解释的题目是挑战,也更是新的尝试。而选择《一只笼子在寻找一只鸟》作为习作标题,正是由于我最喜爱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恰好有一句名言包含了鸟与笼的关系,并且最近关注的社会热点,也是围绕着“个体价值”与“群体框架”所展开的。 作为一名对社会的“泛关注者”,我认为日常生活中对于细小信息的抓取与理解不可或缺。例如在看完一场电影、一本书,甚至是一个短视频,心中所想与作品中的观点是否有吻合或是差异,这种观念之间的交流对作文的提升尤为重要,特别是不同领域的融合碰撞,更是引领我们走上精神高地的向导。 行于成长之路,不能忽视身边的风景;走上人生路途,亦需拾取蹊旁的野花。文取之于闻,亦用之于穏。经此试笔,愿以文书写今后弥望,拈取每一丝美丽与芬芳。 最后,无论未来如何,感谢每一位曾给予我方向的老师和同学,感谢新海高中这一充满机会的平台! 扎根乡土的灵魂 高二(22)班 张舒涵 老实说,对于获奖这个消息挺惊喜的,因为我没有给自己太大压力,要求自己必须拥有最好的结果。 许多时候,人会执着于自己的梦想,不断去寻求远方的风景,但我觉得真正的风景其实就在自己身边。我喜欢写作文的时候将作文的着力点放在“小”物上,去着力刻画一个细节——因为我觉得细枝末节流露出的温柔最令人动容。 很感谢平时的小观察,让我透过放大镜去看这个世界,以此可以在考场上自由地抒发自己的“小”情。我习惯于去展现一个人物的情感,或者去用一个人物的生命承载大的时间轴。我很爱我的故乡,也很喜欢富有乡土性的文字,所以我的作文里或多或少会带了点泥土气或者说是一点自然的乡愁,从小人物写到大土地,我的心在落笔时也会感到踏实。这大概就是余光中笔下“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萦绕着那片厚土”的感觉吧。 在这种感觉的加持下,一看到《大雪之后是冬至》这个题目,我的脑子里已经显现出一个大概的构思了。我用时间的推移反映人物身体状况的变化,用降雪的寒冷来写故乡的冬至,试着采用双线交织的方式突出故乡里令我难忘的人,然后通过自己的主观感受来表现人生之“雪”降临,生活陷入冬天。我想,大概是根植于故乡的感情比较深,才会有这么一个结果吧。 也有巧合的成分在吧,我特别喜欢余光中老先生,很喜欢他在文字的细枝末节处流露出来的温柔,而恰巧余光中老先生又有一首《乡愁》,那种淡淡的情素影响了我的文风,也让我对故乡的感情更加深。开始列提纲时,脑子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舟子的悲歌》里“一条破老的白帆,漏去了清风一半,却引来海鸥两三”的画面,就有了一种特别想写故乡的冲动——而我又是一个自由洒脱的随性主义者,就自然把想法注入笔端,构出了飘雪的故乡的大背景。而写到最后,我也确确实实成了那一个“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的一无所有的可怜人。 最后的最后,很感谢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去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对小人物的揣摩,也给了我去捕捉自己突然灵感的尝试。希望以后能在对故乡的沉思中,摆脱成为时间的浪子的悲剧,在乡土深沉的褐色上涂抹灵魂的绚丽色彩。 精神漫游之地 高二(5)班 丁奕文 文学是我的精神漫游之地。 于我而言,创作过程更像是自由精神的起落。积累是创作最基底的河流。最爱小说,宏大的主题被建造和拆解为紧密的情节与各具特色的人物;偶尔读诗,意象纷呈而稍纵即逝的天才灵思,在行句间自由无拘地跳跃。常常观影,坦荡而神秘的美学风格,为每一个故事注入生命色泽。每一种表达都是展现创作者自我的橱窗,尽管他们方式不同,或含蓄,或疯狂,或隽永。思绪不自主流淌的过程中,心理和生理都会获得极大享受。这也是写作表达带来的收获。 我选择的主题是《一只笼子在寻找一只鸟》,我想到了今年大热“元宇宙”相关设定。在科技和工业发展迅速的快节奏社会,虚拟的数据空间或成为舒适的“笼子”。但作为鲜活的人,我们真的甘于在数字迁徙中安置灵魂吗?“笼子”的舒适并不能成为鸟儿自由意志的桎梏,正如狄兰托马斯的诗“不能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笼子”或许早已为我们这一代准备好,选择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为高中生,写作之于忙碌的生活,恰如惊涛骇浪里得以存活的浮木。每当放下笔杆回看自己付诸笔尖的思考,感受到脉搏跳动,这都是我鲜活存在的证据。 比赛告一段落,相比于结果,我更珍惜恣意备战的过程,过程的存在让我更好地体验人生,更好地成长。 新海紫薯君,七彩传佳音。但歌云不去,含吐有余香。此次大赛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充分延展,也是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劳动之美,感悟生命之真的重要实践,更是“三质”学子成群前行的最好见证。 供稿 | 高二语文组 编辑 | 朱芷欣 初审 | 周 峰 复审 | 陈继敏 审定 | 顾爱军 ![]() ![]()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