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3 “共阅 · 新海领读者” 计划 传播阅读理念,分享阅读感悟 树立阅读榜样,推荐阅读书单 打造校园阅读推广活动文化品牌 我们正式推出 “共阅·新海领读者”计划
你无法达到的地方,文字载你过去 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你相遇 来参与我们,一起共读吧 ![]() ![]() 七月领读者:李舜尧 高二(1)班学生 任校学生会副主席、班级团支书、心理委员。 喜欢阅读、热爱阅读。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 01 自然与民族的史诗: “我是雨与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这是《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第一句话。这些比喻式的、完成式的、叹息着的文字,带着命运本身的苍凉,使忧伤与诗意溢出行间。 《额尔古纳河右岸》通过“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自述她近百年的人生经历,折射出了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族近百年的发展历程——鄂温克族人民在森林中生活,在自然的恩惠与折磨下生存,在文明的“侵袭”下,他们不得不在游牧与定居之间游荡。迟子建以沉静婉约的文风,空灵曼妙的语言,缓步走进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为我们展现了鄂温克人的百年坚守和文明变迁,实现了“百年孤独”的中国式演绎。《额尔古纳河右岸》也成功成为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 图 | 鄂温克人的生活 02 辛酸苍凉的“田园交响曲”,悠远哀婉的“命运交响曲”: 全书分为“清晨”、“正午”、“黄昏”和“半个月亮”四个部分,奏响了一部波澜起伏的交响曲。作者迟子建曾这样介绍:第一乐章《清晨》是单纯清新、悠扬浪漫的,第二乐章《正午》沉静舒缓,端庄雄浑,进入第三乐章的《黄昏》,它是急风暴雨似的,斑驳杂响。而到了第四乐章的《尾声:半个月亮》,它又回到了初始的和谐与安恬,是一首满怀憧憬的小夜曲,或是弥散着钟声的安魂曲。 《额尔古纳河右岸》讲述了鄂温克族人民的命运,也刻画了鄂温克民族的命运剪影。命运交响曲是苍凉的,带着历史的厚重,演绎着时代的变化,世界的发展。但它亦是悠扬舒缓的旋律,挖掘了鄂温克人的人性美,使朴素、耿直、智慧的人性之光在故事中熠熠生辉。在自然的恩惠下,他们的生活大多数时间是美好快乐的——跳“伊堪”,喝桦树汁,煮驯鹿奶茶,猎“堪达罕”,下“恰日克”小夹子捕灰鼠......充满悠远的憧憬,也拥抱缅怀与慰藉,如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但我更愿称它为《森林交响曲》。纵然命运哀婉苍凉,但总有一种温情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忧伤而不绝望。 ![]() 图 | 篝火晚会 ![]() 图 | 神灵图腾 03 神灵色彩与人生真实: 《额尔古纳河右岸》塑造的是一个泛神的世界,萨满、玛鲁王、“白那查”山神、雷神、火神......猎熊要为其唱神歌,甚至连杀食山鸡,都要为其举行风葬仪式。对所有“神灵”的敬畏,饱含着的是鄂温克人对自然的敬重,对生命的感激。在人的颂赞时代,迟子建把壮美瑰丽的颂歌献给了神灵,她选取了充满神话色彩的人事,最能象征现实的命运符号,打通了过去与现在、人类与神灵、自然与生命的精神关系。全书最为成功的一面还在于叙述的感情基调哀而不伤,不断升华,直至古典的回归,自然的回归,回归栖息大地、回归淳朴人性。在故事中,神话也会碎,尼都萨满的神力也挽救不了得了黄病的驯鹿,再美的事物终有其生命的期限,罗林斯基沟的泉水最终干涸——这也为小说的叙述增添了人生的真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乌力楞不再是与世隔绝的仙境,不祥的预兆陆续到来,部落的原始气脉不断流失,死亡也包围了人们——林克归于雷电,达玛拉归于舞蹈,列娜和拉吉达在冬日的冷寒中永远睡下去,马伊堪跳下绝壁,达西开枪自杀,瓦罗加被熊夺去了生命,维克特在无意杀死安道尔的愧疚中酗酒死去,马粪包因向砍树工人的车胎开枪而被人打死......死亡是象征灾难的符号,指示着最大灾难的出现——外来力量挪到了鄂温克人的位置,使他们的水土根基被破坏、被更改。在小说下部《黄昏》的结尾,萨满妮浩最后一次被挂上神衣、神裙,手持神鼓,跳神求雨。她在雨中唱起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支神歌,可歌没有唱完,她倒在了雨中。 “额尔古纳河啊, 你流到银河去吧, 干旱的人间......” “干旱的人间”真的只是缺少雨水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吗?我想不是的。外界社会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使森林日渐荒芜、使动物大幅减少——这是生命的干旱;鄂温克人迁徙到城里,连传承了百年的火种都不带下山,汉语代替了鄂温克语——这是文明的干旱。 这部家族式的作品是迟子建与鄂温克人的坦诚对话,表达了她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追溯传统、文明回归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是对温情生活的辛酸表达。 ![]() 图 | 鄂温克人的生活 04 半个月亮——回归与拯救: 额尔古纳河,流向天上去、流到人间来。山林在萎缩、文明在失落,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社会发展对少数文明的冲击。人们对自然的敬畏需要回归,对环境的珍重需要还原。社会的高速发展是天梯,探破天光,直上云天,那么山影和云影便是这无止天梯所经之处可以休憩和拥抱的故乡。 在尾声《半个月亮》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月亮升起来了,不过月亮不是圆的,是半轮,它莹白如玉。它微微弯着身子,就像一只喝水的小鹿。月亮下面,是通往山外的路。我满怀忧伤地看着那条路。”——月亮见证了人与山林的裂别、文明与文化的失落。少数民族存在严重的生存危机,濒危文明亦面临消亡的可能。我们要做的,是拯救,拯救他们。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半个月亮,另外半个,挂在自然的天幕、悬在文明的森林。我们不能拆散明月,我们需要敬畏与温情融成的云光,连起两瓣月亮。 额尔古纳河—— 流到天边,流向心间。 ![]() 图 | 额尔古纳河 05 文字撷取,阅读分享:
![]() 图 | 河流 ![]() 领读者推荐 ![]() 《建水记》 《建水记》是一本关于古典生活、建筑、手艺的沉思录,也是著名诗人于坚追问何为“诗意地栖居”之作。《建水记》是一部记录建水城的散文集,书中有文字和大量摄影图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作者如涓涓细流的阐述中既有哲学的思考,又有历史的追问。 ![]() 《白雪乌鸦》 《白雪乌鸦》以百年前哈尔滨的一场鼠疫为背景,讲述了傅家甸人民与鼠疫抗争中的悲欢离合。这片大地和这片大地上的人民,承受灾难,承受人世的无常,努力挺过,让炊烟重新升起,让岁月重归安宁。 ![]() 《遥远的向日葵地》 《遥远的向日葵地》讲述了李娟一家在阿勒泰乌伦古河南岸耕种向日葵的生活经历。书中刻画了作者母亲和边地人民的坚韧辛劳,也表达了作者对环境的担忧和对生存的疑虑,呈现出一种脆弱微渺又富于乐趣和尊严的生存体验。赞美大地,也赞美自然。 只要改变一点点, 就能一点点改变! 年岁将半,六月明朗。 以努力练就圆满, 以本心促成向往。 拾花酿夏意,不负好时光。 ![]() 供稿 | 校团委 编辑 | 朱芷欣 初审 | 周 峰 复审 | 陈继敏 审定 | 顾爱军 ![]() ![]()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