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3 “共阅 · 新海领读者” 计划 传播阅读理念,分享阅读感悟 树立阅读榜样,推荐阅读书单 打造校园阅读推广活动文化品牌 我们正式推出 “共阅·新海领读者”计划
你无法达到的地方,文字载你过去 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你相遇 来参与我们,一起共读吧 ![]() ![]() 八月领读者:汤茂哲 2022级高一(1)班学生 曾获“江苏省最美中学生”称号 读书的唯一目的, 是拥有更广阔的人生。 ![]() 01 蕴藏启示的黑暗之旅: “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深”,一方面源于空间上的深度,一方面源于时间上的漫长——“日”和“年”变得微不足道,地球的时间以百万年乃至亿年计算。深时中的各种变化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丰厚的资源,我们世代在地面之下“一边埋葬,一边发掘”,不断改变着这个世界,却对它所知甚少。本书作者来到地下,感受深时的造物所带有的力量,同时目睹人类在地下世界留下的深深印痕,试图从人文学者的视角理解大地,也理解人类。 在作者眼中,“深时”亦是一种思考的视角。在地球的回忆录里,人类只是短短的一段;站在地球的视角,“人类中心论”的狂妄将不攻自破,对自然的敬畏与对自身的省察都将在心中滋长。此外,地球的纪年指向过去也指向未来,站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想象人类乃至地球的未来,此刻短视的欲望便能得到疗治,只有思考“我们要给之后的生命留下什么”,人类才能在末日的洪水来临前建起自渡的方舟。 因此,这是一段黑暗之旅,也是一段启示之旅。 ![]() 图 | 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 02 看见——自然史与人类史的交织: 从黑暗危险的石灰岩洞穴,到岩石中石器时代的墓葬;从岩盐中的矿场,到更深处的暗物质探测实验室;从森林土壤中的真菌网络,到森林丰富的文化含义,第一间石室里,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视角,驻足凝望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地表之下的投影,与此同时,贯穿全书的对“人类世”的思索也初见雏形。 攀爬流石瀑布、穿越砾石堆、进入层理面,洞穴中的种种景观令人提心吊胆,自然的美与危险并存;而对万年以来人类在当地埋葬的历史的勾勒,又给叙述增添了暖意。也许作者想向我们展现的,是人类在自然之中的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童年时对大地之下的敬意。 地质学家在岩石中寻找钾矿,在地层中留下了纵横交错的巷道网与被塌陷的岩盐包裹的报废机器;物理学家在废弃矿道里被盐包裹的实验室中寻觅暗物质粒子的踪迹,在黑暗的地底探寻宇宙深处的秘密。前者追求现实的价值,后者则因迷恋拓展认知边界而愉悦,而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黑暗与洞察之间的联结。这一章,作者抛出了“人类世”的概念,开始思索我们将在地层中留下什么。 森林的下层林木中,不同树木间的单纯竞争模型被推翻,相反,复杂的真菌网络使资源与信息在树与树之间流动,自身也从中获利。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思考,这仿佛是自然给予我们的启示,零和博弈还是互利共赢,答案不言自明。在关于人类世的思考中,作者似乎给出了面对未来的核心方法论——互利、共生。 ![]() 图 | 地下盐矿 ![]() 图 | 地下真菌网络 03 隐匿——享受着它的灿烂,忍受着它的腐烂: 第二间石室中,作者选择真实地隐入地下世界,共同书写人类在深时中的故事。而作者思考的角度也更多地聚焦于当下,关注精神层面的人类,讲述人类的光明与阴影。在这之中,我们仿佛找到了面对人类世的力量。 采石场、藏骸所、蘑菇种植场、亚文化的沃土,巴黎的地下世界拓展了这座城市的纵向维度,过去与当下也在这座“看不见的城市”中交汇:财富与权力的纵向分层、探险者对地下洞穴历史的保护与墙壁上新的创作、二战中躲避空袭的场所与狂欢后的宿舍……而探险者们自主选择的广阔人生,也许会引起我们的向往。 喀斯特地貌广布的地区孕育了无星之河的想象,而现实中也有一群人,试图画出地下暗河完整而清晰的样貌。先驱者的遇难永远无法减弱他们的执着,简单的“热爱”与“探索精神”在他们的痴迷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种探索似乎与岩盐中的实验室相呼应,在作者眼中,这是一种接近于宗教信仰的行为。 灿烂的生命足迹之外,历史的伤痛也在一个个落水洞里堆积,在今天依然能感受到疼痛。意大利法西斯给斯洛文尼亚带来了杀戮与灾难,而奋起反击的游击队同样在落水洞边屠杀了大量俘虏。双方仍在持续的争论中,历史的多个侧面痛苦地共存,正义与邪恶的边界似莫比乌斯环的正反两面。战争背后的共情失败与下层林木的互利共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当自然覆盖了创伤的痕迹,一种对未来的希望也在我们心中升起。 ![]() 图 | 巴黎地下世界 04 萦绕——我们能否成为好的祖先: 北极圈附近的冷空气冷凝了更多的思考,第三间石室里,关于人类世的体悟逐渐成形,“我们能成为好的祖先吗”的问题萦绕在作者心头。 挪威渔民与石油公司历时三年的斗争,换来了“大边缘”中真鳕的安宁;格陵兰岛冰川的消融,带来了疾病的传播与社会的失序;科学家从历经深时的冰芯中还原古气候,以期找到气候变化的对策;作者进入冰臼,理解人类的渺小与自大;翁卡洛的工程师将铀芯块层层包裹,思索如何向后世发出警告……当全人类共同面对人类世时,有喜悦也有悲怆,有忧虑也有希望。令人鼓舞的是,永远有一群人以“深时”的视角审视当下,在“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之间建立真菌网络般的联结,为地球的明天奉献自己的智慧与行动,努力改变当下,改变未来。 至此,全书首尾已然圆合。全书的核心话题——对人类世的理解与叙述,在跨越时空的“深时之旅”中,获得了一种“希望的语言”。而第一间石室里的问题——“我们能成为好的祖先吗”,也在第三间石室中得到了理想主义的回答。而这“希望的语言”最基本的语法、这一回答最深厚的底气,当来自每个个体的身体力行。共处于人类世中,我们必须构建起全人类同舟共济的网络,让微光汇成照亮未来的星河。 然而,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为何第三间石室的开篇讲述的是罗弗敦群岛的彩绘洞穴,讲述的是远古的人们翻越雪山画下的红色舞者?为什么用来自远古的“生命的欢愉”引出一系列有关当下的、满怀担忧与希望的故事?那座凶险的山峦也许可以理解为人类世的隐喻——只不过当前人类面临的危险来自人类自身;而那跃动的人体或许总括了“深时之旅”中遇到的所有人,同时也是人类面对未来应有的姿态——相信美好、心怀希望、永不言弃。 深时之旅,连接过去,通往未来。 ![]() 图 | 格陵兰岛冰川的变化 05 文字撷取,阅读分享:
![]() 图 | 乏燃料封存示意模型 ![]() 领读者推荐 ![]() 《古典之殇》 《古典之殇》是一曲人类童年的挽歌。作者用文字重建了正在消逝的人地关系、生活方式与精神境界,呼唤不断加速的我们去捡拾那些丢失的美好。在对昨天与今天的叩问中,蕴含着对明天的期许。也许我们不完全赞同作者的看法,但这些文字引起的思考会让我们更好地前行。 ![]() 《一个人的村庄》 通过书写实体的黄沙梁,刘亮程在精神世界构建了属于他的“一个人的村庄”。大地与人们、故事与情感在那里融为一体,使得“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时,他的回忆与思念依然有所附丽。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黄沙梁。 ![]() 《安妮日记》 当家园笼罩在纳粹的乌云之下,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不得不藏匿于“隐秘屋”中。“隐秘屋”里的日记并未描摹太多的苦难与忧惧,更多的是少女安妮在乱世中迅速长大的历程——她乐观的学习与生活、她对自我的认知、她的爱情、她在秩序崩坏的年代对理想的构建、她对更好的自己的追求、她对未来的向往……当她的日记戛然而止,当那些梦想与决心再也无法成为现实,这些生命的美好本身便构成了对这场战争最沉痛的控诉。 我们走入他人的故事中, 那些故事也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带我们暂时离开现实, 又最终塑造了现实中的我们。 只要改变一点点, 就能一点点改变! ![]() 供稿 | 校团委 编辑 | 朱芷欣 初审 | 周 峰 复审 | 陈继敏 审定 | 顾爱军 ![]() ![]()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