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4 “共阅 · 新海领读者” 计划 传播阅读理念,分享阅读感悟 树立阅读榜样,推荐阅读书单 打造校园阅读推广活动文化品牌 我们正式推出 “共阅·新海领读者”计划
你无法达到的地方,文字载你过去 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你相遇 来参与我们,一起共读吧 ![]() ![]() 八月领读者:陈萱 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英语教师 最是书香能致远, 腹有诗书气自华。 ![]() 图 | 《边城》 01 客观物象到艺术通象 文学意象论在中国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周易略例·明象》中则将意象解读为:“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文心雕龙·神思》中也点出“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世间万物似乎皆可被选作意象运用到文人作品中,他们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平凡但又极为重要的角色,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渲染气氛,达到暗喻主题的作用。中国历代文人中不乏在自己的作品中广泛运用意象的典型。笔者印象最深的便是中学语文课本上元代词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图 | 《天净沙•秋思》 短短五句却有着十一个意象的排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曲中选取的这些既能代表凉秋又能传达凄凉之意的意象,使得全曲无一“秋”字,却能让读者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生动、凄清、苍凉的秋郊图,仿佛同样置身其境,不禁也能感受到曲人在旅途中凄苦的心境。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全然浸润在意象之中,如同组合的图画。受东方古典诗歌的影响,意象同样也渐渐受到西方文人的喜爱。意象派作为盛行一时的西方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分支,强调用客观准确的意象代替主观的情绪发泄,生动形象展现事物的同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例如著名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在一个地铁车站》。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by Ezra Pound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在一个地铁车站 埃兹拉·庞德著 这些脸在人潮中明灭 朵朵花瓣落在 湿润的 黑粗树枝上 (陈彧慜译) ![]() 图 | 埃兹拉·庞德 全诗中共用了十四个单词,以两行的篇幅真实记录了当时当刻诗人眼中车站的情景。庞德曾在1916年讲述过,他实在难以找到能与之相称的表达他感受的文字,而后经历了6个月时间的反复,他最终选择用两组色彩鲜明的意象:faces(面孔),crowd(人群), bough(枝条),petals(花瓣)来传达最真实的感受和思想。看似简单的意象叠加,却准确地将他一瞬的捕捉影射成了一个微型世界:面带几乎一样表情的“人群”中飘忽着几张神采焕发的美丽“面孔”;黑湿的“枝条”上长着色彩鲜艳的“花瓣”。两相对应、映衬,向读者展现当时社会的人们在紧张、压抑的工作与生活中日渐麻木、沉沦,而美丽的生机还是能在麻木的人群中和冷漠的环境中找到。希冀读者可以靠着这零星闪烁的光彩振奋精神,重塑希望。又如,与庞德同时代的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在其诗歌《红色手推车》中选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a red wheel barrow(红色手推车)、 the white chickens(白鸡)作为诗中意象,静动结合勾勒出美国乡村雨后小院安宁祥和的美景,毫无虚华粉饰让人耳目一新。提醒读者美无时无刻都可能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需要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看到这世界的永不消灭的生动美感。 The Red Wheelbarrow by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so much depends upon a red wheel barrow glazed with rain water beside the white chickens 红色手推车 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著 那么多东西 依靠 一辆红色 手推车 雨水淋得它 晶亮 旁边是一群白鸡 (袁可嘉译) ![]() 图 | 《红色手推车》 除了诗歌,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对意象的运用也越来越熟练、广泛。其中,叙事作品就是意象运用的主要阵地之一。这些客观物象的反复出现,似乎让叙事作品变得更具诗意和生动。沈从文先生的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样一部诗化小说的典范。 02 意象建构湘西自由朴野之美 沈从文先生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边城》,突破了传统小说“情节中心”结构模式,将文学意象与自然和人事相融合,意象参与故事的建构,以推动情节,塑造人物,暗示和象征小说主旨。 《边城》中的“白塔”在文章开头以文化景观的身份进入叙事,作者选取了这一极具传统色彩的建筑物而非其他现代建筑,创造出了一个乡土气息浓厚,远离都市喧嚣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外桃源。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人更容易被赋予热情、诚实、善良、纯朴的特点。“白塔”代表的是湘西人自然淳朴的人性美。而“白塔”也绝非仅仅扮演文化景观的身份,它更是主人公翠翠的陪伴者和精神的寄托者。文章开头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塔一老人一孙女一黄狗”的场景,白塔虽无生命但它却像其中一个家庭成员一样与其他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除了爷爷和大黄狗,“白塔”就是翠翠生活中的玩伴,也见证着翠翠的成长。翠翠常常跑到“白塔”所处的高地去午睡乘凉,去看那迎婚送亲的喜轿、船上忙碌的祖父、往来的渡客......每当翠翠心里慌乱不安时她也会跑去“白塔”那去隐藏不安,平定思绪。而“白塔”在一个风雨交加夜晚的坍塌,预示着翠翠要面临的劫难:老船夫过世了,傩送也走了。翠翠失去了所有的依靠和精神寄托;也暗示了湘西茶峒人的淳朴人性终将无法抗拒外部世界现代文明的冲击而崩塌的必然性。而小说中对“白塔”的重建也体现出沈先生对重塑湘西淳朴人性与传统民俗的美好希望与期盼。 ![]() ![]() 图 | 湘西(左)白塔(右) “渡船”是《边城》中贯穿整部小说的另一个重要意象。不同于大多数文人笔下远行、流浪的“船”,隐喻着漂泊、不安稳的生活。《边城》中的“渡船”则是茶峒人生活的保障。无论是人,货,动物的往来,嫁娶等大事都离不开船这一传统交通工具,就连湘西具有特殊代表意义的节日也与船有关 — 端午节赛龙舟作为反映湘西人传统习俗的重要载体也在小说中出现了若干次。湘西人与“渡船”为伴的生活是人们保持精神纯洁的方式。作者借助“渡船”这一载体来有效反映湘西人的美好品质。通过“渡船”读者可以了解到老船夫的坚韧、善良、朴实,自立自强;了解到船总顺顺轻利重义,慷慨济人的大方洒脱以及天保和傩送的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明事明理讲义气。“渡船”这一意象的重复出现也串联起全部的情节。故事开始翠翠与爷爷以及顺顺一家靠船为生,翠翠也因看龙舟而与傩送相识进而得以相恋,天保也是因求爱无望驾船闯险滩而溺水身亡,傩送乘船顺水而下离开了,风雨交加的夜晚渡船跑了,老船夫去世了,最后留下翠翠一人守在河边继续依靠渡船生活。“渡船”这个意象,既帮助作品更好的呈现出了湘西淳朴民风,体现了湘西人未被世俗沾染的美好品格,也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 ![]() 图 | 湘西的渡船 此外,小说中还多次运用了“黄昏”“烟雾”“虎耳草”等意象。“黄昏”的出现都伴随着翠翠的忧愁、不安、悲伤的心情,加深了人物的悲剧色彩。经常弥漫、 萦绕于山水间而风吹即散的“烟雾”,寓意着翠翠傩送之间朦胧、浪漫,美好,但却缥缈、脆弱的感情。交替出现在翠翠梦境与现实中的“虎耳草”意象,则更像是在暗示翠翠随着对傩送爱情的开始、 深入与错过而产生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 03 意象于读者 笔者一直认为,文学作品所带来的益处不应是少数人的专属,晦涩难懂不等于高级,更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普通大众读来都觉得津津有味,感触良多,收获满满。它应向每个普通人展示别样的人生,展示或美好或残酷但多彩的世界;它应让人时刻保持头脑清晰,也能温暖治愈着心灵;它应为人储满美好、注满探索前路的动力...... 当笔者发现沈从文先生运用一系列湘西人民最熟悉、最平淡无奇的意象以代替复杂的叙事过程和精心的情节构建,似乎感受到了文学其中一种形式的高级。读来画面感十足,让人也好想去体验一把最原汁原味、真实生动的湘西生活。也让笔者不禁联系当下身边现实情况:原始、朴素极具地方特色的的生活方式与风土人情被承载现代文明的外部世界渐渐同化,如湘西这般的许许多多地方终究抗不过盈利至上的商业模式,早已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读《边城》,遇意象,让笔者怀念起学生时代诵读的古诗词、赏析中外文学作品中意象的日子,回忆起大学时代接触过的意象派,再一次体验到意象的奇妙力量。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形式上被赋予了艺术性,在传情达意上起到了神奇的效果。意象的加持下,很多时候枯燥的文字,抽象、晦涩的深意变得生动形象,极具画面感,让每个读者更能捕捉到书中所抒之情,所言之志,乐品享誉盛名的文学名著不再是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专属。无形中也鼓励了更多的读者摒弃“十分钟带你看完名著”的短视频,乐意慢慢品读一本本好书,意识到如此才能获得从快餐文化中获得不了的长久快乐,真正收获长久的满足感,亲身体验到文学作品带给人们的是不可或缺的润物细无声的益处。它们于我们就如同那明媚的阳光,又如那清新的空气。 04 文字撷取,阅读分享 (1)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2)河边站满了人,四只朱色长船在潭中滑着,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豆绿,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蓬蓬响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 (3)翠翠正在屋门前剥豌豆,来了客并不如何注意。但一听到客人进门说贺喜贺喜,心中有事,不敢再呆在屋门边,就装作追赶菜园地的鸡,拿了竹响篙唰唰的摇着,一面口中轻轻喝着,向屋后白塔跑去了。 (4)这并不是人的罪过。诗人们会在一件小事上写出整本整部的诗,雕刻家在一块石头上雕得出骨血如生的人像,画家一撇儿绿,一撇儿红,一撇儿灰,画得出一幅一幅带有魔力的彩画,谁不是为了惦着一个微笑的影子,或是一个皱眉的记号,方弄出那么些古怪成绩?翠翠不能用文字,不能用石头,不能用颜色把那点心头上的爱憎移到别一件东西上去,却只让她的心,在一切顶荒唐事情上驰骋。她从这分稳秘里,常常得到又惊又喜的兴奋。一点儿不可知的未来,摇撼她的情感极厉害,她无从完全把那种痴处不让祖父知道。 (5)黄昏那样的温柔,美丽与平静。但是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这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6)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的只剩下温馨的回忆;美丽又是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 ![]() 领读者推荐 ![]()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A Rose for Emily)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一篇短篇小说。福克纳在荒诞、怪异的气氛中讲述着美国南北战争后一个南方小镇的故事。作为格里尔森家族族长的爱米丽父亲父权倾向严重,维护所谓的等级和尊严,赶走了所有向爱米丽求爱的男子,剥夺她获得幸福的权利。父亲去世后,爱米丽爱上了来小镇修建铁路的工头北方人赫默。但爱米丽仍然没有摆脱家族尊严的束缚与父亲对她的影响。当她发现赫默无意与她成家时,便毒死了他。从此,爱米丽在破旧封闭的宅院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与死尸同床共枕40年。直到她去世,小镇居民在艾米丽的葬礼上才发现了这个秘密。 清教思想长久以来统治着美国南方,南北战争后,傲然于世的南方种植园骑士精神和淑女风范也到了要让步于北方工业文明的时代,但其残存的旧日理想的余辉诱惑着处于历史交替时期的南方人,造成他们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人与时代的严重错位,心灵始终处于内在的混乱状态。爱米丽即是其中之一,她始终脱离不了旧日的影子,南方陈旧、落后、愚昧的传统观念及势力集中体现在她的身上,她把过去强加于现在,无视南方落后、非人性文化在先进文明面前崩溃的必然性,最终导致心灵扭曲并丧失其本性。而爱米丽之死标志着南方习俗文化的终结,喻示着一个新文明时代的开启。 ![]() 《小小小小的火》 《小小小小的火》是当代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Celeste Ng)于2017出版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主要围绕两个家庭展开:艺术家米娅独自带着女儿珀尔过着居无定所的“流浪”日子,自由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当她到达西克尔高地,一个奉行“经过规划的才是最好的”的高度秩序化程序化的现代“乌托邦",刚好碰到了理查德森一家——西克尔规则的忠实守护者。当两家人的生活开始交会,安稳与动荡、秩序与混乱之间的碰撞与冲突开始显现。最终,内心深处一直燃烧着一股小火苗的理查德森家小女儿伊奇在米娅的启发下,摒弃了盲从所谓的秩序与规训,用一把火烧毁了束缚自己的框架,义无反顾地逃离了西克尔。曾梦想自由人生而后却向布满规则和秩序的现实妥协了的理查德森太太,从绝不容许米娅这样的异者存在最终走到了理解包容。小说告诉读者要勇敢摆脱实用主义、人生条框束缚和安逸生活的诱惑,成长为坚持正义、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生活的思想成熟之人。 与她的前辈们不同,伍绮诗这位80后华裔女作家的创作主体不再只是美国华裔,而是开始转向白人为主的美国普通民众。这一转变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具有根本性意义。21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新的全面真实的中国,华裔群体虽未完全摆脱历史遗留下来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但在今日的美国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公平。作为成长在这个新时代华裔群体的一员,伍绮诗周遭的环境和自身的人生经历没有让她在其小说中再去关注典型但却没有那般尖锐的华裔种族问题。正如她在一次采访中就表示她和谭恩美等老一代华裔作家不同,尽管作品中会涉及种族问题,她的作品是首先基于普遍的主题,旨在让不同读者都能有所感触。她想要解决的是她当下生活着的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分肤色的具有普适价值的问题。 ![]() 《不成问题的问题》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中国近现代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极具寓言色彩与幽默意味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树华农场在主任丁务源的管理下走向衰败的故事。树华农场实际上不仅仅是一家农场,而是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前后两任主任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丁主任的如鱼得水、肆无忌惮正在于“人事”对他的保护与遮蔽。而这样一种“人事”又是根源于深厚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历史文化的。因而要真正改变这一状况是非常困难的;尤主任是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实干家,但在这样一个“打通了人际关系,那就没有问题了”的环境中,尤主任最终还是没能打破丁主任用小恩小惠为自己职位加上的人情锁,无奈离开。小说尖锐地阐释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一切问题不要伤及面子,都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际面子关系是主要问题,其他都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旨在告诉读者不成问题的问题会是个大问题,以小言大,意识到内部蛀虫的可恨与顽固,以及努力的人被打压,不努力的人反而成为佼佼者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在新的起点上眺望, 只为望见属于我们的星辰大海。 只要改变一点点, 就能一点点改变! ![]() 供稿 | 教师发展部 编辑 | 朱芷欣 初审 | 周 峰 复审 | 陈 娟 审定 | 顾爱军 ![]() ![]()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