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涵泳”,让思想政治课教学绽放异彩

2016-12-13 19:59| 发布者: 东海高级中学| 查看: 833| 评论: 0

摘要: “涵”,《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是“沉浸”;“泳”,就是游于水中。“涵泳”一词,在左思《吴都赋》中就已有“涵泳乎其中”的应用。“涵泳”本是我国古代母语教学中独具魅力的一种基本教学方式。宋代大教育家朱熹 ...

“涵”,《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是“沉浸”;“泳”,就是游于水中。“涵泳”一词,在左思《吴都赋》中就已有“涵泳乎其中”的应用。“涵泳”本是我国古代母语教学中独具魅力的一种基本教学方式。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就是把“涵泳”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经过世代相传又能够因时而变的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其共性的指导意义,那么,如何在今天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涵泳”呢?

一、在朗读吟诵中“涵泳”

“涵泳”的过程,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从容求索,深入体会(即“优游涵泳”)文本,提高学科素养。这个过程,即体现在对文本的朗读吟诵、熟读精思上。

《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有这么一段话:“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其中的关键词“集中表现”“深深植根于”体现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民族之魂”则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政治教师善诱学生齐声诵读,心无旁骛,声情并茂,学生涵泳于课文的示范语言之间,读出文本中的结构美、色彩美、感情美、思想美。“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要舍得时间让学生从“泛泛的读”到“充分的读”再到“投入的读”,从“识记知识”到“强化理解”再到“升华感情”,润泽心灵,感悟成长,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这岂是一个简单的“灌输说教”承载得起的?

在朗读吟诵中“涵泳”,是美好的享受,不是强加的负担。

二、良好情境中“涵泳”

“涵泳”是需要情境的。《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圣人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情境,让学生沉潜其中,反复玩索,以求细寻其中奥妙,品悟“味外之旨”之效。

在讲授《生活与哲学》“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时,笔者是这样设置情境的:

情境一(图片情境):展示一组精美的四季图片(图片略),学生们兴趣高涨,无不为画面展现的美妙场景所折服。这时我因势利导:同学们,请大家边看边思,你们能结合本课的内容谈谈体会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发言踊跃。有的说,春天是明媚的……夏天是热闹的……有的说,秋天是喜悦的……冬天是肃静的……“很有诗意,但是点题还不够到位,有补充的吗?”讨论非常热烈,最后由一位学生代表发言:“春天是绚丽的,夏天是热情的,秋天是浪漫的,冬天是纯洁的。一年四季各有各的迷人之处,我们的世界才会如此美丽。这说明了不同的事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差异,生动体现了矛盾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特殊性,即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话音刚落,掌声一片。情境似“涵泳”会使学生进入一种美妙的学习境界。

情境二(语言情境):教师语言——“你当然是你,但你还是过去的你吗?你能畅谈10年以后的愿景吗?”

这样的教学语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高中生群体,能引导学生潜心涵泳于教师的语境之中。学生纷纷讨论,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最后语文科代表慷慨陈词:“当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虽然睁开了双眼,但对这个世界是一无所知的;当我们蹦蹦跳跳走进幼儿园、小学的时候,是那么的天真和可爱,像春天里含苞待放的花朵;当我们雄纠纠、气昂昂跨入高中门槛的时候,是那样富有朝气和活力,浑身洋溢着令人羡慕的青春气息;再过十年、二十年,当我们学有所成,投身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潮流的时候,是那样才华横溢,那样成熟和潇洒。伙伴们努力吧!展望未来,我们前途似锦;把握现在,我们更需脚踏实地。”于是乎,课堂形成了强大的气场,同学们内心的自豪感、责任感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课后,该班学生自己主持的主题班会——“我的梦 中国梦:千万个梦想汇聚成中国梦”成了学校推广的精品班会课,外校的班主任纷纷前来观摩学习。

优游涵泳般的情境设置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求知欲望。由此可见,找准了“涵泳”的情境入口,也就为学生架设起了由已知、经可知、达未知的桥梁。学生自然融入情境,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潜移默化中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幸福。

在良好情境中“涵泳”,是悄然萌发,不是日渐式微。

三、真正问题中“涵泳”

探究发端于问题。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能否有效地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经济生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笔者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片“我国船厂为德国建造的船只举行交船典礼”、“远涉重洋的中国工程机械”和相关文字说明提出探究问题:①为什么要“走出去”?②什么是“走出去”?③假如你是一名工程师,为了“中国制造”“中国装备”享誉全球,你有什么建议?

探究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略)。

“带着问题读”,让学生在“涵泳”文本中渐入佳境,有所感悟,这远比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尽讲透讲绝”或学生漫无目的的“散游”效果好得多。课后,同学们自觉的在班级QQ群上围绕“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写微语、发微评,文字鲜活,颇有见地。现实课堂和网络空间的有机结合,则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交流和探究生成的平台。这样的“大课堂”,充满着“智”、洋溢着“情”、体验着“乐”,是一生相伴的课堂。在终身学习的旅程中,生命便变得光彩照人、芳香四溢。

教师要创造机会,留足时空,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保留一些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留出知识上的“空白”;通过质疑问难,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等)。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少一些代办,多一些沟通;少一些狭隘,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清凉;少一些埋怨,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和盘托出,多一些无穷想象”,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哲学课上学生会不时质疑诸如“望梅止渴”这样的成语,这时教师要立足生活,抓住契机,可通过小组讨论、问题争辩、翻转课堂等形式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做好参谋、当好助手。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肥料,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中“涵泳”,在“启动思维——激活思维——互动思维——展示思维”中学习,学生就不单是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认真思考(“涉浅水者,得鱼虾;潜深水者,得蛟龙”),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把他见变成自己的“主见”,把别人的结论变成自己的“思想”。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转变教风接地气,满怀深情连生心。“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生成,在生成中共享”这样的“问室、学室”课堂便落在了实处。

在真正问题中“涵泳”,是自觉探究,不是敷衍应付。

四、在价值引领中“涵泳”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追求的目标。然而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往往重知识灌输、轻价值引领,这显然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新时代呼唤新教育,新教育需要顽强的奋发精神、不竭的创造活力,同样需要科学、鲜明的价值引领。价值引领内涵深刻,包括人生信仰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自觉创造性教育、主观能动性教育、心理独立性教育、意志坚韧性教育等内容。

在讲“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时,让学生去想、去说,让学生动起来,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为此,我和全班同学满怀豪情地朗读了流沙河的《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树会有浓荫;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写”,增多学生的“说、读、思”,则能引起强烈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共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看出,这节课的教学为学生“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的引领上推开了一扇窗,打开了一扇门,有助于学生自觉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价值引领中“涵泳”,是极目前瞻,不是只顾眼前的短浅。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心灵相约,向美而生。“涵泳”,走进思想政治课教学,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崇高,体验快乐的成长,我们的课堂定会绽放不一样的精彩。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2 13:19 , Processed in 0.07437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