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三“通”过后尽开颜——如何打通读写之间的通道

2017-3-20 16:40| 发布者: 东海高级中学| 查看: 211| 评论: 0

摘要: 关键词: 打通 读写 通道“通,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精髓所在,我们讲天人合一,讲的就是一种通,一种打通、一种贯通。”①笔者在扬州参加省语文教学读写研讨会,何永康教授针对读写提出的“三通”之说,使我深受启发。 ...

关键词: 打通 读写 通道

“通,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精髓所在,我们讲天人合一,讲的就是一种通,一种打通、一种贯通。”①笔者在扬州参加省语文教学读写研讨会,何永康教授针对读写提出的“三通”之说,使我深受启发。作为长期在高三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以为读和写的关系有三种:其一,阅读名著经典,从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发掘素材,积淀沉潜,力求融会贯通;其二,阅读课本及优秀作文,学习写法,把握技巧,模仿借鉴,力求触类旁通;其三,考场读题,审题立意,秀技炫彩,落笔生花,赢得高分,实现无师自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世界并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荀子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一个“通”字,说明只有思索才能领悟其要旨。我确信阅读和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同时我认为:阅读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思考的,反思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思考,写作是站在灵魂的肩膀上思考的。

下面就如何打通读写之间的通道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每个学生高中阶段“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这是对学生阅读的最低要求。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多半得益于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正如何永康教授所言“作文高手必然是阅读高手”。没有阅读的写作,就是无源之水;没有写作的阅读,就是无果之花。那么,读那些书?如何读?

㈠、取舍有道,不盲目跟风。

1.爱你所爱,选择最喜欢的。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书,才能读进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者,自然就会熟悉他的作品,进而能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从而,用起来自然也得心应手。

2. 专家指路,选择有影响力的。鲁迅认为:凡是已有定评的作家,他的作品就全部说明着应怎样写,只是读者不容易看出来,也就不能去了悟。怎样看出来?怎么去了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推荐、点拨和引导。经验证明:读写之道,广积博蓄,厚积薄发,是正道,没有捷径。

3. 涵咏品鉴,选择有内涵的。朱自清在《经典长谈》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中,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使用,而在文化”,一篇文章有了文化背景,含了人文内涵,就具备了厚重,就拥有了灵魂。人文内涵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跟近几年的高考指向一致。读名著经典,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和高尚的灵魂对话,和第一流的文学家、思想家零距离接触,在书香陶冶中澡雪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升华思想。教师要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入手,指导学生捕捉文章灵魂,品味重点篇章,背诵精彩片段,咀嚼华美语言,在读中明意,读中感悟,读中吸收。

㈡、把握法则,要仔细揣摩

阅读经典有三大黄金法则:1.语录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我们得先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读经典名著,须先有了与潜藏在自身内部的“另一个自我相遇、相知、相惜”,才能对名著经典的价值精确发现。读书要勤于摘抄名著中的名言素材,目的是增加作文的文采,拓展文章内涵。当然,积累语录时,要分门别类,理清其适合的话题,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助思法。阅读摘录的过程中,有时会在瞬间产生心灵感悟,由此可以拓开思想的宽度,挖掘思想的深度;学生借用名著中的观念作为自己文章的观点,并适时拓展延伸,即可熔铸成一篇佳作。其思悟的过程有三种:一是体验型。所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类似、经验相近,遂将此经历经验写下了加以贮存。二是体认型。就是在阅读中发现自己的认识理解,正与所读对象的观点相同或相近,在认知上找到了吻合和认可。三是体悟型。就是阅读者对所读对象有着更广的自由思考和更深的独特感悟,其中有对所读作辩证思考或拓展延伸,这种更饱满更深入的与作者展开对话的巅峰体验,是阅读的更高境界,会给人以更多启示。3.借彩法。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在阅读中寻找放大亮点,模仿名著的文风,修炼名家的风格,借鉴大师的手法,运用到作文中去,逐步形成思维习惯,进而转化为一种读写能力。正如袁枚所说:“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②这恰是对读和写关系的形象写照。袁枚在“读书作文之法”上自有其独到的认知,就是“破卷取神”。他说,蚕吃桑叶吐丝,蜂采花酿蜜,人吃饭长精神,这才叫“取神”。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打通读写之间的通道,实现“食桑吐丝、采花酿蜜”。

㈢、打通关系,能探骊得珠。

所谓打通,不是简单的技艺,而是指形成的一种思维的习惯,即每读一文自然思考其写作方法,并有效地掌握这种方法,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叶圣陶说“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作为语文教师要做到:引领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藉以开发和培育学生的文学写作天赋,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从而认识社会、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同时,要多方面加以点拨,使学生掌握阅读之法,知其内容,明其奥妙,融会贯通,才能在写作上得心应手。

当然,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正如作家邹韬奋亲历其境的表述:“我所看到的书当然不能都背诵得出,看过了就好像和它分手,彼此好像都忘掉,但是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只要用得着任何文句或故事,它竟会突然出现于我的脑际,效驰于我的腕下。我所以觉得奇怪的是:我用不着它的时候,它在我的脑子里毫无踪影,一到用得着它的时候,它好像自己就跑了出来……我在当时暗中发现了这个事实,对于阅读格外感觉到兴奋,因为我知道不是白读白看的,知道这在事实上的确是有益于我的写的技术的。”③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赏,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这也说明只要打通了读写之间的通道,就突破了读和写的自由转化。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构建津梁,借得灵感神韵

语文教育理论家朱作仁曾把语文教学概括为:熟读,静思,博览,多作。精思即读中悟,写中思。对于任何形式的作文课,都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他们沉淀语言素材,让他们在读后模仿,在写中感悟。美国出版的《提高写作技能》一书提出:只读不写或只写不读,提高写作能力的效果相差无几,而又读又写则能使写作能力的提高事半功倍。

我以为:读而不记则罔,记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写则憾,写而不改则缺。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实现读写之间的无缝对接,就能在两者之间架起桥梁。

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出了“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④的写作基本途径,研读可知,读是为了写,理论要付诸于实践。大量地阅读,仔细认真地研究琢磨,读出作者的匠心,悟出其中的奥妙,才能咀嚼出其新颖独特的具体成文的方式方法来。

㈠、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程端礼认为“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读写结合就是以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读书是识模过程,作文是“随模铸器”,将自己所写的内容按照模型的样子“灌入”,文章即可成形。

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实践。读写结合不能只是一句空话,必须具体落实到分解目标、精心设计、具体模拟、积累整合、落笔成文等教学实践中去。叶圣陶认为“课文无非就是例子。”如果把经典称之为精神大餐,教材就是母乳,范文就是奶粉。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高中课本的灵活运用,有选择的读写训练就是要在吃透江苏省高中语文教材必修部分20个母题和相关选修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本精心设计配套的写作训练,从审题、立意、文体、布局谋篇、铺垫照应、过渡衔接、素材积累等方面有计划地进行研究,从而使高中写作教学的有序性、针对性,这样就能化繁为简,化大为小,化难为易。

㈡、借鉴模仿,迁移创新

古人谓“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偷”即模仿,“偷意”、“偷气”为模仿中的创新。科学的理论认为,学生作文思维发展由浅入深的规律表现为:积累—模仿—借鉴—创造。作文时,纯粹的创新是很难的,但有一种创新却是众人皆可为的,就是在借鉴范文的基础上翻出新意。借鉴优秀作文的创作技巧来攻克考场作文的难关,不是取巧,而是一种很实用的写作策略。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时倾吐。”⑤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实现由“拿来”到“送去的过程”。引导学生仿写,是为了达到自能为文。学生的创造性往往源自于教师精彩、细致的点拨引领,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好的例文引导模仿。因为范文可以直观地告诉学生语言文字的魅力,使他们领悟到精妙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具体模拟范文,就是以某课文或优秀作文为模本,让学生模拟仿写,真正掌握该类文章的写作思路。在范文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逐步学会锤炼语言,谋篇布局的方法,进而产生自己的“改装型”模式,这种“改装型”模式已经具创造性的萌芽。

㈢、精雕细琢,打造精品

朱熹说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蹉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想在考场上信笔挥洒,就必须进行有目的的写作训练和和升格训练,打磨出精品文章。

1.有目的的限时训练。我们平时让学生写作文,有时存在误区:时间不限,这样不少学生一篇文章要写很长时间。但是考场作文是有时间限制的,平时写作慢的学生考场作文完不成。高考作文一般需要50--60分钟完成,如果时间不足,仓促之间,很难尽善尽美。所以平时训练就要缩短时间,按照40分钟进行强化训练,这样能够提高思考和书写的速度,增强学生的反应力。

2.有计划的文体训练。我们平时进行作文训练,大多拿过一个现成的题目或者提供一个资料就让学生写。学生在这样的随意的训练下,对文体的认识上较模糊,写作实践中易混淆,很容易出现难以确定文体的作文。在写作训练中要明确基本文体的写作要求,注重突出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训练学生能写出文体规范的文章,坚决杜绝各种文体一锅烩现象。

3.有步骤的专题训练。其实,高中语文阅读课本就是学生写作的富矿,可是很多老师都忽略了。从江苏省单独命题以来高考作文情况看,几乎每年的作文题,都可以比较轻松地从高中课本中找到对应的写作点。所以教授新课的过程就是开掘作文素材的过程。另一种专题训练就是针对学个人的喜好和阅历,对中药、音乐、棋艺、民俗、旅行等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依据学生个体的兴趣特点,量体裁衣,量身打造,进行专人专项的对口训练,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有章法的精品训练。精品就是吻合考场作文的格式的好文章,它需要反复打磨,最关键是考前的精雕细琢,其实就是“经过不断升格的作文”。作文升格训练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锤炼语言,增添文采;二是凸显主旨,立意超拔;三是谋篇布局,张弛有度;四是丰富内涵,新颖别致。修改升格后的作文要使内容更加丰富,语言更有文采,人物形象更饱满,思想意义更深远。三、巧搭戏台,唱出高格雅调

德国思想家弗洛姆认为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是“占有”与“存在”。他说:存在的生存方式的最高目标是更深的知识,而占有的生存方式的最高目标却是更多的知识。⑥求多和求深是学习论的两个不同性质的指标。在应试中,其主导倾向是占有,基本上没有给存在——思想的检验与再生产,留下什么空间。验之于高考语文的命题,可以看出,阅读的成分占67分,仅次于作文。在新材料作文的阅读材料中,肯定含有多种观点的预设。比如“尊重”“包容”“谦逊”“诚信”等。这就是要求考生拥有广泛的素材,而一旦对某个素材领域有了深层的探究,就存在突破、穿透、打通的可能。

㈠、要读懂材料,明确要求。

清人薛雪《一飘诗话》载:“一题到手,必观其如何是题之面目,如何是题之体段,如何是题之神魂。做得题之神魂摇曳,则题之面目、体段,不攻自破矣。”这说的就是审题。读懂材料是第一步,随之就要明确命题者的要求。读材料要细读精思,因为这个材料是文章立意的支撑点,是展开联想的生发点,是论据选择的约束点。它需要考生正确把握试题材料所涵盖的审题立意的角度、主要内容、中心、文体、字数等,要对所给材料的每一个字、词、符号、图表等,进行仔细品读,细心揣摩,全面审核和理解其含义,正确把握命题意图,不偏不漏、不折不扣的按要求确立中心意旨。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多角度的,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立意,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为立意角度的诸多不同,于是就有了作文的变化美、繁复美和个性美。只有明确了要求,读懂了材料,才能构建联想想象的桥梁,用熟悉的素材演绎作文题目。

㈡、要揣摩立意,明确观点。

认真审读材料,必须把握材料的核心语意之后,然后有的放矢地去立意,去构思。核心语句指的是在关键句上、在暗示立意的关键词上、早句间的逻辑关系上;然后仔细加以分辨,体会出题者的感情倾向,准确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就能切题又有深度。从材料中找出到多种立意角度,然后选取最佳立意;最佳立意有两种解读,一是从命题者角度看,能对接命题者命题所依据的社会、现实、时代背景和特点的和能重视思辨法的立意就是最佳立意;二是从写作者的角度看,能根据自身优势,选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理可证的立意。当然完美的立意很难达到,只要守住符合核心立意就可以了。

㈢、要随机应变,明确主旨。

叶圣陶认为:写作系技能,不要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我们要清楚:任何作文题目都无法限制思想解放的头脑。因为考场作文不取决于题目,而取决于思维品质,关键要有悟性。万事俱备,最终要放笔为文,对考生来说就需要考场机智。

1.要理清头绪,联系资源。对材料条分缕析之后,冷静地确立自己认为的最佳立意,想想与心中储备的资源有无关联,寻找立意和自己考前准备的资源有无相通之处,一旦确定两者可以打通,就可以迅速形成通道;否则,只能临时重起炉灶,现场直憋,那是可悲也是无效的。

2.要展开想象,联系实际。运用发散性思维的方式,找到与立意角度有对应关系的话题,看看与以往写过的作文有无勾连,能否打通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否建立起此岸与彼岸的沟通桥梁,考前准备的素材能否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述,有理可证”。然后想想文体,是记叙还是议论,抑或是散文。确定了文体,就要调动知识储备,用自己的最擅长的文体来谋篇布局。

3.要炫才秀技,寻求突破。文体一定,就要谋划开篇如何切入,高考作文要炫才秀技,不能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开篇要“飞龙在天”,结尾要“神龙摆尾”。如果写记叙文要注重放大细节,刻画人物;写议论文要凸显观点,论证有力。在嫁接和铸模过程中,不要拘泥于原有的作文模式,要善于发挥考场机智,灵活应对,在求稳之余,稳中有变,稳中求新。

4.要敢于创新,凸显亮点。在考场中构建佳作,不仅要运用手中的作文资源,心中的素材储备,进行构思,还要心存脱胎换骨之识。这样既能驾轻就熟,赢得时间,也能于电光石火之际,有神来之笔。考场之中,要善于巧妙地搭台唱戏,借梯上楼,抽取地点这一平台,或者借助这一平台,根据需要改变人称,或者主观变为客观,或者感性认知变理性思考。保存备考原作中的优美语句、排比段落,对事例要取舍得当,有的要断然舍去,有的需要放大,详写。何永康教授有句话:“构思上或文字表述上要有‘亮点’,阅卷老师的眼睛亮了,你的作文就靓了”⑦。可见,凸显亮点的意识,要贯穿于写作的整个过程。

由此,我以为:阅读教学是打通作文教学的通道。考场作文要应时而变,顺势而为。“若将天地常揣摩,妙理终有一日开”。我们期待学生通过对读写之道的彻悟,能深得作文的真谛,这样,学生就能放下“架子”,轻松愉悦作文;走出“套子”,敞开心扉作文;抛弃“模子”,独辟蹊径作文;告别“鞭子”,饶有兴趣作文,从而达到语文教育的第三重境界即“人生教育”,最终使写作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到“学以致用,触类旁通”,至“循序渐进,无师自通”。

参考文献:

【1】N 赵普光,《追溯五四文人风范》,《新华日报》, 2014年3月19日

【2】M 邹韬奋,《小言论》,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2年版

【3】M 袁枚,《随园诗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4】M 刘勰,《文心雕龙》,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5】M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6】M 埃里希•弗洛姆,关山译,《占有还是生存》,三联书店,1992年版

【7】M 何永康 ,《高考作文周周讲周周练》广陵书社 2008年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3 00:33 , Processed in 0.41209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