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要用一颗爱心去关爱“问题学生”,坚信“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笑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一定要让“问题学生”树立信心,并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问题学生 感化 爱 只要做老师就会遇到“问题学生”。一提到问题学生,很多老师会摇头叹息说:“这孩子屡教不改,无可救药。”有的说:“这孩子资质不错,只可惜不学好。”处理这样的问题学生时,老师常常会用这样的方法:把这些问题学生带到办公室,然后“老师坐着改作业,学生站着想问题”,或边改作业边问问题,有时骂几句学生,不学习了今后会做什么,诸如此类的做法,让人心痛不已。要做好问题学生的工作,需要老师深入分析其成因,更需要老师的智慧,耐心,责任感。魏书生老师对转变问题学生有六字秘决:尊重、关心、感化。而要尊重、关心、感化问题学生,就必须采取以下策略: 一、尊重问题学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从某种程度上讲问题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强些。受人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能使学生产生满足和愉快的心理体验。老师应公正、平等地对待问题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听取他们的意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如果老师鄙视问题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怒斥、讽刺、挖苦或以失望、不理睬、歧视等态度对待他们,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反抗心理,最终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拒绝一切教育。感化问题学生时,老师要特别注意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问题学生学习成绩差,心理压力也大,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同情和关心,所以要和他们多接触谈心,满足他们心理需求,形成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 小A是我们班一名冥顽不灵的问题学生之一。记得在一次化学课上,我布置书上的练习题,他上课没有认真听讲,我让他做这一道题,他却做另外一题。当时我并没有严厉训斥他,而是用手指着他的书本,对他说:“老师布置的是这道题,你可能没有听清楚,希望下次你能认真一些。”他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从那以后,他上课时比以前认真了许多,而且有了很大的进步。当他有了进步的时候,我就及时表扬他。通过我的表扬他的学习劲头更大了,这学期考试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所以说,老师要尊重学生,保护问题学生的自尊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老师可在班级有意安排一些适合他们干的任务,来挖掘他们的其它潜能。比方说有些问题学生擅长绘画、唱歌、跳舞等,就可以让他做文娱委员;有些问题学生在其他同学中有较高的威信,就可以任命他做班级的纪律委员。 二、相信问题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朵开放的花,虽然有的可能开放的晚一点,但一样有享受阳光的权利。感化初期老师可能会面对他们冷漠的眼神、戒备的内心,但相信真诚的关爱是可以感化这样一些久未甘霖滋润的心灵的。直接的谈话也许效果并不好,而网络的交流,书信的往来也不失为很好的方式。 在谈话时一忌一本正经、表情严肃。长期以来,许多人奉“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为圭臬,此说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温和而又机智的语言似乎更受学生欢迎,这种语言不仅能达“逆耳忠言”之效,而且让人如坐春风、豁然开朗。“顺耳忠言”更能展示教师的德才、教养和风度。二忌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老师可创设一种自然的情景与学生交流。三忌在谈话中教师只顾自己谈。老师要更多地去倾听,让学生尽情倾诉。即使学生的倾诉并不合乎情理,老师也要听下去,待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之细作理论。老师应尽可能让他们不受压抑地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发泄出心中的不满,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使他们相信老师的真心善意,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记得刚毕业那会儿,班级有一个叫李晓瑞的男孩子,逃课上网,夜不归宿,在班级中影响极坏。有一次,我利用大课间的时间把他叫到操场想和他好好谈谈这个问题。我说:“李晓瑞同学,刚进班级你的成绩还是很好的,说明你有这个基础和实力。你喜欢上网,老师也喜欢上网。你的QQ号多少?我Q你啊?”当时他一愣,老师老师竟然不是劈头盖脸的一顿批评和责骂,而是要Q号。我说:“我们网上聊啊!”我加了他的QQ,我们成了好友,我经常会在空间里给他留言,看他空间更新的日志,经常鼓励他。他也会给我留言,说说自己最近烦恼的事情。就这样,我们成了好朋友。我说的话他渐渐开始听了,慢慢地开始远离网络,此后我们就改为书信交流,他会给我留纸条,我也会经常写一些鼓励他的话。他的成绩也慢慢提高了,现在听说还是班级的学习委员呢。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有感情,才会听取老师的教诲。因此,老师特别应注意与问题学生沟通感情,增进了解。 老师一味板着脸说教非但行不通,反而会拉大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果老师话语饱含情感,微笑亲切自然,就一定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用发自内心真挚的爱关心问题学生,才能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问题学生追求上进希望之火;只有多找他们谈心,多和他们交流,真诚爱护和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集体帮助,创建良好的集体氛围 古人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良好的集体氛围、正确的主流价值导向对问题学生的转变有着巨大的作用。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积极营造一种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激发每一个同学的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借助集体的力量促进全体同学的进步,这不仅是问题学生的需要,更是班级管理的需要。老师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帮助问题学生发现自我、突破自我、重塑自我;其次要鼓励优秀学生与问题学生结对子,促进问题学生的进步;班会、团队活动,要注意多给问题学生表现的机会,使他们时刻感受到班级的团结、友爱、平等和温暖,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对班级的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感化。同时,要取得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家校联手,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四、重视家访工作,实现家校联合 问题学生在校行为表现差,他们大错小错不断,甚至搅得全班不得安宁,老师的心情也常常被他们破坏。屡教不改,怎么办?找家长。抱着这种情绪找家长,老师常常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这种“告状式家访”,容易给问题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也不便与家长协调交流沟通。如此家访,不但于事无济,反而容易激发老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矛盾,彼此产生心理隔阂,当然也就无从实现家校联合。 从客观上说,问题学生的种种不良习惯,的确与不良的家庭教育有关系。家长从心理上是不会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的”。家长的自尊心甚至可能使他们直接维护自己犯错的孩子,导致教育更加艰难。所以,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家访时,老师要刻意抓他们的“闪光点”,给孩子一点从善的信心。即便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时也要冷静,语言不要尖刻,可以主动引导家长谈一谈造成现状的原因,让家长自我反省,然后再帮助他们找一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在走访学生黄顺翔的过程中,对此体会格外深刻。刚接触黄顺翔时,我就发现他各种习惯都很差,向他以前的老师了解,才知道该生聪明,但是习惯特差:多动,坐不住,爱插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撒谎,经常不完成作业,借口多……而且该生家长特别护短。这次走访他家,我引导他自己说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包括了语数英,体音美,课间活动,两操,午休等,客观反映了他种种不良习气。他的妈妈很重视,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我说出本次家访的目的不是告状,而是找出造成现状的原因,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她的妈妈一听,眼圈就红了,详细介绍了她和他爸爸为了让他好好学习采取的种种方法,包括打骂、说教等。我仔细聆听了她的介绍,然后帮她分析教育方式的不当之处,细到教育时机的把握,说话的语气等等,她听得连连点头。对于这类学生,老师是不能“攻坚”的,屡教屡犯已经使他们具备了“挨训”的免疫力;只有攻其“软肋”,把阳光和雨露播撒到他们的心田,才能让他们改过向善。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人心是虚空的,给他爱,他便美好;给他恨,他便丑恶。 总之,问题学生在各个学校各个班级都是客观存在的。老师平时要多尊重他们,多关注他们点滴的进步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要多与他们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要为他们营造一种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对班级体的价值;要多家访或与家长直接交流,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分析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找出自己的差距;要想方设法使昔日的“歪脖子树”变成今天的“参天大树”。让我们一起用真情、真爱去换取那一颗颗闪光的童心吧!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范才生、钟志贤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著,四川少儿出版社,2011年版 [3]《教学艺术论》,李如密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0年版 [4]《问题学生探究》 李江源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9年版 [5]《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简介】郑志银,女,200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专业,优秀共产党员,中学二级教师。2015年被评为“市优秀阅卷员”,2016年被评为“2015年度教师读书活动先进个人”,并获“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园丁奖。在第三届教师专业素养基本功大赛中获二等奖。先后有多篇论文在省师陶杯、教海探航、五四杯论文大赛中获奖。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