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太尉逸事状》一文通过三件遗事,将“段公忠义明决,叙得凛凛有生气”。其中柳子大笔濡染者,乃“智勇服郭晞”也。此部分矛盾冲突紧张激烈,人物形象鲜明突出然关于文章如何展开冲突,塑造人物,诸多文章皆有涉及,却蜻蜓点水,语焉不详。有鉴于此,笔者以为对于本文之人物塑造艺术,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唯有如此,方能深刻体会文章艺术成就之高。笔者曾反复研读文章,于文章之人物塑造艺术略有管窥,现将若干思考陈述如下,祈请方家雅正。 一、悍卒肆志,危害甚剧 郭公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于肃宗宝应元年(762年)进封汾阳王,后兼任关内、河东副元帅,可谓功盖天下,权倾一时。郭公三子郭晞兼任行营节度使,驻军邠州,放纵士卒为非作歹,致使邠州民无宁日。更有甚者,邠州当地一些奸诈贪婪之辈,横暴邪恶之徒,皆以行贿挂名军中,狐假虎威,恣行无忌。此等强徒,光天化日之下,敲诈勒索,稍不满足,便折人手足,毁人财物,然后掉臂而行,扬长而去。一路之上,横冲直撞,甚而至于撞死怀孕之妇人,其恶行直欲令人发指!郭晞军士为非作歹,已经使得民无宁日;地痞无赖恣行无忌,更使百姓雪上加霜。此等强徒,之所以如此横行霸道,皆因其有恃无恐。其所恃者,郭子仪父子也。其以为傍上郭氏父子之参天巨树,自然可以乘凉,即便所行不法,也自有郭氏父子庇护也。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邠宁节度使白孝德虽为民之不幸而悲戚,却因汾阳王之故而进退两难。如若听之任之,则殃及邠州黎民百姓,白公委实于心不忍;倘若严加惩办,则又恐郭公震怒,而殃及自身。问题如此棘手,白公一筹莫展。然问题总须解决,白公无能为力,却有人能破解此难题,破解难题者,段公也。 二、挺身而出,锐身自任 段公本任泾州刺史,此事与之一无关涉。然段公既读圣贤之书,明孔孟之道,自然对黎民百姓有恻隐之心,自然懂得“民为邦本,本固斯宁”之理,故为百姓计,段公断不能坐视不管。更何况邠州兵祸一日不除,则邠州一日难以安宁,故为天下计,段公亦应挺身而出。白公孝德之犹豫踌躇者,乃因顾及郭氏父子颜面也。殊不知,听之任之,正使郭氏父子丧尽颜面矣!唯有割除此毒瘤,方能使郭氏父子挽回颜面。当然白公犹豫踌躇者,还因畏惧郭氏父子权势,慑于权势而不敢为也。如前所述,段公本与此时无关,自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然段公素以天下为己任,其只能锐身自任,此外别无选择。 应当说段公于白公孝德之行政不作为尤为不满,然段公却不能公开指责,当众批评,遂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白公汝上沐浩荡皇恩,保境安民,义不容辞,然而汝辖境之内,百姓朝不保夕,而汝却安然自得,此亦汝之为官之道耶?!况且如此放任,最终必酿成大祸,及彼之时,汝又当如何应对耶?一旦大祸酿成,恐汝应接不暇也。既然如此,为何不严加惩治以杜绝后患耶?段公此番言论,针对白公为官之职责所在而发,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多有批评。 白公正进去两难,闻听此言,虽觉刺耳,然也合情合理,遂曰:“愿奉教。”此语出自白公之口,语气颇为诚恳。须知白公为上级,段公为下级,段公出语不逊,白公非但不勃然大怒,反而虚心请教,正见白公“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也。段公首先申明自己于泾州任上清闲无事;接着表明百姓无辜被害,边防即被扰乱,自己所言,皆出于公心;最后请求任己以职,便可制止暴乱,保境安民。此言一出,白公自然高兴。既然段公愿意接过此烫手山芋,白公自是求之不得。此事若得解决,一则辖境安宁,百姓安居;二则得罪权贵,与己无关;三则事成之后,自是大功一件,功劳虽是段公,然非己有知人之明,焉得如此耶?白公自然慨然允诺。 白公见着问题绕着走,段公则迎难而上,勇于面对,则二人境界之高下不言而喻也。 段公接此烫手山芋,其又能如何呢?所有人不仅为段公捏着一把汗:此事若处置妥当,则还好说,倘若处理不好,则有性命之虞矣! 三、军士横行,太尉正法 段公任都虞侯既已一月,郭晞军士十七人进入闹市酒家喝酒,饮酒过度,借酒耍疯,刺伤酒翁,砸坏酒器。此公然挑战军纪权威也!是可忍孰不可忍!段公下令斩杀十七人,人头挂于长矛之上,植于城门之外以示众。段公此举无异于捅了马蜂窝。郭晞士卒素来横行无忌,从未有人敢太岁头上动土,今竟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斩杀手足兄弟,岂非骑在其脖颈之上拉屎撒尿?士卒定然报复,一场兵祸似乎不可避免。另外,段公所杀之人乃郭晞之部下。郭晞何等人也?行营节度使兼御史中丞者是也。无论皇亲国戚抑或朝中重臣,即便看在郭公子仪之面,尚会礼敬郭晞三分,更何况郭晞本人沙场征战,屡建奇功耶?现在竟然既不看佛面,亦不看僧面,斩杀自己麾下士卒,岂非荒唐至极?纵然士卒违反军纪,所行不法,亦当由自己处置?而今竟代己行此生杀予夺之权,岂非眼高于顶,目中无人耶?如此胆大妄为之徒,定将之碎尸万段,方解郭晞心头之恨。郭晞一旦震怒,则地动山摇也。然段公全无畏惧,一者郭晞士卒素来横行霸道,非如此,不足以打击其嚣张气焰;二者,邠州百姓遭受霸道士卒蹂躏久矣,段公亦为百姓出得一口恶气;三者,段公认为只有引起郭晞震动,才能引起郭晞重视,进而使得问题得到解决。由上面分析不难看出,段公诛杀恶徒,乃是为民除害;段公敢于诛杀恶徒,足见其不惧强暴,敢于斗争;段公竟然敢于诛杀恶徒,足见其秉性刚直,不畏权贵。诛杀恶徒固然表现段公之勇敢无畏,然亦具有极大之政治风险。倘若郭晞震怒,满营大噪,则段公不但有性命之虞,更恐有灭族之危矣! 四、一营大噪,太尉独往 果不其然,消息传到郭晞军营,犹如投下一颗炸弹,一下引爆全营将士之愤怒情绪,于是全营将士顶盔贯甲,意欲倾巢出动,实施报复。顷刻之间,整个军营犹如一个盛满炸药之火药桶,随时皆有可能爆炸。便连身经百战之白公孝德亦色变震恐,可见当时形势危急至于何种程度!白公孝德赶紧召见段公寻求应变对策,谁料段公却曰:“无伤也!请辞于军。”此语一出,白公震惊:对方已成火药桶,就差段公此根引信,段公一旦前去,全营皆爆,段公之处境凶险姑且不说,兵祸一起,生灵涂炭,为害甚剧矣!然事已至此,白公亦只好让段公前往郭晞军营解释,然为安全起见,仍遣数十壮士随行以保护段公。孰料段公竟悉数辞去,只选一年老跛脚之老卒牵马,前往郭晞军营。如前所述,郭晞军营已成为随时皆有可能爆炸之火药桶。此种情形之下,一般人早已心胆俱裂,根本不敢前往。段公其实不是不知此行之凶险,然其却仍只身前往,正可见其惊天之勇矣!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段公于山雨欲来之时,仍敢孤身入军营,固然表现其英勇无畏之英雄本色,然倘若其非成竹在胸,其亦绝不敢贸然前往。此无疑表明,段公除去大勇之外,尚有大智。智勇双全,方能履险如走平地。 段公来至郭晞营门之前,“笑且入”。须知段公所闯者,龙潭虎穴也。然段公于龙潭虎穴之中犹然朗声而笑,则其置自身安危于度外也。如前所述,全营将士皆已顶盔贯甲,严阵以待,未料段公竟然不请自来,此本就出乎将士意料。更出乎将士意料者,乃段公一番言语——“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此言一出,全营将士无不惊愕万分!是啊!杀掉一名老兵,何至于顶盔贯甲?何至于兴师动众?段公深悉士兵心理,此等强横之徒,素来吃软不吃硬,倘若与之对抗,必然招致杀戮。故段公主动送上门来,请求将士动手,则全营将士必难以下手也。一则段公赤手空拳而来,而自己顶盔贯甲,即便单挑,亦不对等,倘若杀之,则为天下英雄耻笑也,此其一;段公只身一人而来,倘若围而杀之,则有以众欺寡之名,亦为天下英雄耻笑也,此其一;自己所佩之刀,乃为斩将杀敌,现如今却刀锋直指段公,一旦杀之,则制造动乱必加于其身也,其亦难逃罪责也,此其三。正因如此,全营将士无一敢轻举妄动。段公趁此机会,厉声责问:“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段公此问,恰恰击中全营将士之心理软肋,无疑能促其反思自省。诚然,郭尚书并未辜负将士,汾阳王亦未辜负将士,而将士屡行不法,则既对不起郭尚书,亦对不起汾阳王也。于是全军之躁动情绪逐渐平息下来。 段公先是主动上门,引颈就戮,以激发将士不忍之心,然后厉声责问,促使将士扪心自问,自我反思,初步稳定了局势。然沸腾之锅中虽已加入几瓢冷水,暂时停止沸腾,然灶中柴禾仍在燃烧,虽已扬汤止沸,却未釜底抽薪也,故形势依旧严峻。然即便如此,段公之大智大勇于此可见也。 五、诣营陈词,晓以利害 虽已稳定将士情绪,然段公却知并未釜底抽薪,矛盾仍有可能激化,事态仍有可能扩大。若欲彻底解决问题,尚需与进行高端对话。见到郭晞之后,段公不待郭晞发问,便慷慨陈词,晓以利害。段公所言者三:首先段公指出汾阳王功勋充塞天地之间,应当有始有终,而不应虎头蛇尾;其次,尚书放纵士卒暴戾恣睢,必然扰乱天子边防大事,最终必然归罪副元帅;再次,邠州无赖子弟行贿挂名军中,扰民杀人,不加禁止,很快便会天下大乱,一旦天下大乱,则“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如此则郭氏家族功名毁灭殆尽矣!段公首先肯定汾阳王之功勋,然后指出纵兵为祸之严重后果,其后果之严重,让郭晞不禁倒抽一口凉气。原本郭晞还是怒气冲冲,而今段公一言一语皆为郭氏家族考虑,真推心置腹也!于是郭晞下拜感谢段公教之以道,恩同再造,并表示率领全军遵奉段公之命,最终一场兵祸消弭于萌芽状态,而使邠州重归安宁。 段公之所以能挽狂澜于既倒,拯大厦于将倾,亦与其洞悉郭晞之心有关。郭公子仪一门忠义,郭晞随父征战,自然亲聆父亲教诲,效法父亲忠义,一言以蔽之,郭晞乃忠义之士,明理之人也。正因如此,段公劝说方才立竿见影。然即便如此,段公之大智大勇仍令感佩不已。由此笔者想到《三国演义》中曹操评价陈登之语:“陈元龙处惊涛骇浪之中,犹弄潮耳!”若以此语加之段公,庶几无愧而受也。 柳子此段文字写得精彩绝伦,既写出段公之有胆有识,亦写出郭晞之忠义明理,可谓一手两书,一喉双曲也。 六、假设草具,留宿军营 段公厉声责问,而令士卒心生惭怍之意;段公陈说利害,而令郭晞诚意遵奉。然兵祸虽解,危机犹存。士卒虽一时惭怍,却暴戾之性难改;郭晞虽忠义明理,然恐心生反悔。故段公虽处惊涛骇浪之中,却不能急流勇退,因为一旦急流勇退,全营将士死灰复燃,则其风愈烈,其势愈猛,必难以控制也。有鉴于此,段公便借口“吾未晡食”,而留军中;待至食毕,索性又借口旧疾发作,留宿军中。段公之所以如此,就是担心士卒反水,覆水难收。其留宿军中,反倒给郭晞带来巨大压力。郭晞夜不解甲,“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深恐出现意外。郭晞之恐不无原因。段公留宿军中,乃是对自己极大之考验,倘若出现意外,一则无法兑现许下之承诺,二则自己即便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三则郭氏家族亦必大祸临头。段公留宿军中,不仅可以考察郭晞改过之诚意与决心,同时亦显示出其坦荡无畏,勇冠三军之英雄本色。 待到次日清晨,郭晞偕同段公一同前往白公孝德处,对自己治军无能表示歉意,并请求白公允许其改过自新。圣人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郭晞之改过自新确实令人赞赏,然非段公,郭晞又焉能如此耶?段公孤身一人而入军营,一则平息兵祸,造福邠州;二则促使郭晞改过自新,而博忠义之名;三则段公独闯龙潭虎穴,化险为夷,更赢得千秋美名:段公此举,一石三鸟矣! 总而言之,文章“段公智勇服郭晞”部分,情节发展跌宕起伏,矛盾冲突紧张激烈,人物性格形象鲜明。笔者甚或认为,该部分文字直可与太史公《鸿门宴》相媲美,而毫不逊色也。清蔡世远认为本文“文笔酷似子长”,孙琮认为本文“笔墨疏朗,不下史迁作法”,二人评价确为至论,然其亦仅就文章语言(文笔、笔墨)而言,其实就文章之人物塑造艺术而言,亦是如此。伟哉,柳子!“学《史》《汉》而能自然”,其真天纵奇才矣!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