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我国师德的历史沿革

2017-4-14 18:35| 发布者: 东海高级中学| 查看: 215| 评论: 0

摘要: 【摘要】中国历史上的教师职业道德,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教育的伦理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教师职业道德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历史上的教师职业道德也正是通过传承,才为今日教师职业道 ...

【摘要】中国历史上的教师职业道德,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教育的伦理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教师职业道德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历史上的教师职业道德也正是通过传承,才为今日教师职业道德所借鉴,成为教师职业道德之基础。所以,追溯我国师德的历史沿革有助于建构当代师德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先秦时期 汉唐时期 宋元明清 四有教师

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中国制造强国、“一带一路”建设等战略任务,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阔步迈进。要实现上述一系列宏伟目标,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根本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的重要讲话指出,教师的工作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理应受到尊敬,要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他还强调,让教师在社会上有荣誉感,要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1]所以,国家计划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意义重大而紧迫。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与时俱进的师德是永恒的课题,这一点,从古到今概莫能外。研究我国的师德历史发展,有助于当下的师德建构,有助于教师对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认同。

我国古代教师职业道德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大体上可分为先秦、汉唐和宋元明清三个阶段。

先秦时期,在长达1000多年的奴隶社会中,学校与奴隶主国家的统治机构合二为一,即“政教合一”。奴隶主和他们的知识分子,教师和贵族二位一体,即“官师合一”。因而,对奴隶主贵族的政治要求和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是一致的。

春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下移,“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教育不再由官府所垄断。由孔、墨、孟、荀为代表的教育家、思想家,在创办新学、收徒传艺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以他们关于人性论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师道德规范。要求教师树立“立志乐道”的精神,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品格,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对学生“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等等。这期间,教育伦理思想丰富而深刻,儒家的许多关于道德的思想,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成为中国历代教师奉行的行为准则。

到了两汉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著名学者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极大地发展了教育,也奠定了封建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董仲舒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在于“化民成性”。因此他要求教师努力完善自身,“既美其道,又慎其行”,他认为教育者总的原则是“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2]魏晋时期的颜之推极力强调,教师应具有“应事经务”的能力和“勤勉”、“虚心”、“惜时”的“实学”精神和态度。唐代韩愈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他是继董仲舒之后,在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上起承前启后作用的著名教育家。他的《师说》集中论述了教师伦理问题,阐述了教师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性,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了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特别强调教师要“以身立教”,做到“其身亡而其教存。”在师生关系方面,韩愈也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无贵贱,无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他还认为,师生之间要相互学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这些理论和观点对后世教师职业规范的建立及其评价具有深远的影响。

宋元明清到鸦片战争,是封建社会由成熟走向衰败的阶段,这一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行合一”。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集儒学教育之大成,提出了系统缜密的教育伦理思想。他十分重视教师的躬行实践的教育意义,主张“知行合一”、“知行常相随”,重视道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内在修养,提倡积极诱导,消极防范。他亲手制定《童蒙须知》和《训蒙斋规》,详细拟定的各项道德规范和法度多达数十条,从说话走路、穿衣戴帽,到待人接物、交朋会友,一举一动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朱熹倡导的教师职业道德既强调以启发自觉为主,又要施以必要的措施进行约束,两者携同作用互为补充,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和教育艺术。

明清之际,随着封建集权政治的强化,统治者对教师和学生都进行了严格的管理与控制。但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有力地推动思想、教育、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进步的教育思潮。如明代教育家王阳明从尊重学生主体的角度出发极力强调循序渐进原则,他认为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否则,把大量的知识生硬地、集中地灌输给学生,就好像用一大桶水浇在刚露头的幼芽上,效果一定很差。明清之际另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王夫之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应以忠信、好学为本,要“明人者先自明”,否则大义不知其纲,微言不知其隐,“实则昏昏也”,是不能担当教师之职的。清末,首创示范教育的盛宣怀把立师德作为净化社会风气的重大举措,“唯师道立而善人多”,认为教师品行的立与废,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提高教师道德水准要从培养师范生开始。

鸦片战争以后,文化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大批有识之士提倡新学反对旧学,他们主张改革教育,向西方学习,对教师职业规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贯中西的康有为按照幼教、小教、中教、大教的不同层次分别对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先生要求教师知识渊博、谦虚正直、行为世范、尊重人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要求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应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和改造社会的精神”,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虚心地跟一切人学。”他提出第一流的教授必须具有两种要素:一要有真知灼见,二要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狂话。陶行知先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师德楷模。

中国历史上的教师职业道德,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教育的伦理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教师职业道德也随之发生变化。但如其他文化现象一样,教师职业道德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表现出历史继承的必然。历史上的教师职业道德也正是通过传承,才为今日教师职业道德所借鉴,成为教师职业道德之基础。

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一代人才是善独立、有创意、好学习、会思考的个体,能适应和胜任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教师作为新知识的传授者,就必须主动适应信息社会给教育工作者带来的变化。合格的教师不仅应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要努力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及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的道德意识。所以,第30个教师节时,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师大师生座谈时提出了“四有”的好教师标准:

第一: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在社会转型时期扔能坚守初心,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

  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研究我国师德的历史沿革,无疑能使当代教师道德建设的长城更加坚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我们务必要努力做到严谨教学、精心育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勤廉兼优、德才兼备,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不断创造新业绩。

参考文献:

[1]陈宝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N] .人民日报,2016—12—08(11 版)

[2]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6.37

【作者简介】鲁云珍,女,1985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化学系,中学高级教师,化学奥赛金牌教练员。从教30多年来,荣获连云港市骨干教师、市教育先进工作者、东海县“爱生模范”等各种表彰和奖励60余项。连云港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东海县第十届人大代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

教育理念:“每个孩子都重要”,因材施教,崇尚可持续发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3 12:15 , Processed in 0.5288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