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破 局

2017-5-3 17:05| 发布者: 东海高级中学| 查看: 518| 评论: 0

摘要: 七月,余杭。细雨无声地打湿我额前的发,迷离了视线。此刻,我脚下,是距今五千年的良渚古城遗址。五千年前的辉煌与繁荣掩埋在黄土之下,那古老而神秘的良渚文明已坍圮成眼前荒草丛生的哀容。心,隐隐作痛。浙江博物 ...

七月,余杭。

细雨无声地打湿我额前的发,迷离了视线。

此刻,我脚下,是距今五千年的良渚古城遗址。五千年前的辉煌与繁荣掩埋在黄土之下,那古老而神秘的良渚文明已坍圮成眼前荒草丛生的哀容。心,隐隐作痛。

浙江博物院的研究员带领我们下到两米多深的探方中。探方,为考古发掘而划分的单位方格。置身其中,目光所及只是萧然四壁的黄土和头顶一方天空。你看不见整个世界,但雨水——世界的泪滴,冰凉地打在脸上。人,仿佛困在井底。

研究员耐心地讲解良渚发掘的历程,一手抚摸着泥土,像亲近自己的孩子,眼神熠熠闪光。但一提到良渚发掘令人担忧的现状,他眼中的光熄灭了。

“其实,从古至今,中国文物破坏现象一直存在,现代尤为严重。良渚只是沧海一粟,它的困难与很多遗迹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中国现期考古,从发现、发掘到后期修缮及保护,每个环节都有漏洞。这便是中国考古的现状。”

阴沉天色下,他的宽额深眸,掩藏着说不尽的悲痛。他眼中,分明有泪。

这,是中国考古,乃至世界考古的困局。

历史吐出文明的丝,结成了五彩的茧,是让人类用自己的双手织就美好的未来,而不是作茧自缚。

一段段古城墙被拆毁,为城市发展让路,谁还能听见当年梁思成先生的痛哭?谁还能一如先生当年声嘶力竭“趴掉一段城墙,就好比扒了我一层皮”?历史失去庇护,在无人处哭泣,这是历史的悲哀,更是国人的悲哀。

又如辽宁最美野长城,在整顿市容的狂风中,被粉刷成一堵白灰墙。文明之酒的酿造需要上百上千年,但毁灭只需一旦。文物保护性破坏的现象背后,是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在作祟。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缘何失去专门机构的保护?一群非专业人士都可以随意对世界文化遗产“动手动脚”,这世界还有什么安全感可言?国民,缺乏对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珍视;中国,缺乏真正科学有效的文化管理体系和准则。若不改变,如最美野长城被抹平的“文化毁容”和“美学暴力”,将成为常态。我们终有一日看厌了摩登之后,会发现古典情怀无处栖息。

然,中国考古之困局,何止于此?堂堂清皇陵,因文物屡遭贼手被质疑安保形同虚设;现代商业化浮风正一点点剥蚀以周庄为代表的古镇的内秀气质和古典气息;一味修新如旧的复古造假,实是中国文化的一场灾难……考古陷入困局,人们似乎弄丢了历史的真谛。

所幸,我看到了一群“破局”的勇士。一代代考古人,依旧执着地维护着历史和文化的尊严。不论身处物质条件恶劣的荒郊野岭,还是在工作台前进行看似枯燥繁琐的文物修复,他们多年如一日坚守的背影,带给整个社会温暖与感动。他们化枯朽为神奇,用言行破局,厉声呼吁——打破考古困局,在我,也在你。文明的延续,需要代代相传,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

正是社会稀缺的考古人的精神品质,引起公众对考古困局的关注,让国人扪心自问——难道甘心让民族文化陷入困境吗?

这一刻,我已然清醒。破局,势在必行。

中国作为文化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觉间,依旧无声的细雨,已涤尽我眼前的尘埃。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3 12:16 , Processed in 0.10267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