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样》是苏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三版块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如果作为学生课堂语文活动的凭借,无疑有着重要的语文实践价值。凭借文本,学生可以作出生命的选择,诉说选择的理由,可以作出人生的取舍,找寻人生的支点,进而完成人生的取舍,认定人生的目标。但如果就文本本身来看,《我的五样》一文作为学生活动体验的例子似乎又有点问题。下面笔者就对文本作一番简要的剖析。 还是先来看看关于“水、阳光、空气”的选择吧。水是生命之源。无水,生命之花就会凋零,生命之树就会枯萎。阳光普照万物,带来光明,带来温暖。没有阳光,世界将陷入黑暗,进入寒冬。空气是生命“燃料”。没有空气,新陈代谢将骤然停止,生命将走向终结。由此看来,“水、阳光、空气”等是生命无可替代的必需品,压根就不能选择,也不需选择。而作者却将之强行纳入生命选择的范围,笔者只能说作者的选择是不能选择的选择,是不需选择的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也就很难说有多少典型性,有多少合理性。 其次来看看对于“鲜花”的选择。面对同学们的答案——“父母”、“孩子”、“爱人”,作者也曾满怀歉疚、满怀忐忑、满怀惭愧,但最后作者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鲜花。当然,鲜花姹紫嫣红,五彩缤纷,能悦人耳目,怡情悦性。鲜花象征着浪漫的爱情、美好的生活,让人倍感温馨;当然,鲜花也确实体现了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脱俗的审美趣味、浪漫的人生追求;当然,作者也可以作出选择,毕竟选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嘛。但笔者想指出的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孩子延续着我们的青春,是爱人成为我们坚强的后盾,是他们让我们感受温馨,享受天伦。如果连他们都不选择,就很让人怀疑作者选择的真诚。而一旦失去真诚,作者对鲜花的选择就会显得矫情。 再次来看看作者的舍弃吧。作者首先舍弃了鲜花。如果从生命重要程度来说,尽管舍弃鲜花使世界黯然失色,让生活不再浪漫,但舍掉了它,生命依然存在,生活依然继续。应该说鲜花的舍弃是可以理解的。后来作者依次舍弃了“水、空气、阳光”,这就让人难以理解了。上面笔者曾指出“水、阳光、空气”等是无可替代的,失去了这些东西,也就失去了生命。既然连生命都归于虚无,还谈什么追求,谈什么事业?须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啊?!当然,作家则是非常之人,思维的感性可能更多一些,而笔者是基于常理,作此理性分析,可能隔靴搔痒,不得要领。但不管怎么说,作家写文章当符合基本的常理吧。 再者,如果我们对作者的选择与取舍进行对比考察,不难发现,作者不选择亲人是有苦衷的。诸位试想一想,如果在前面选择亲人的话,那么在后面舍弃时总不能舍弃亲人吧。因为一旦舍弃了亲人,就违背了最基本的人情。而一个违背了基本人情的人,她又怎能会学会做人?一个人不会做人,她又怎能学会作文?但不舍弃亲人,又怎能最后保留住“笔”呢?不保留住“笔”,又怎能表现她的事业追求呢?不表现她的事业追求,又怎能体现这篇文章的意义与价值呢?通过以上的追问,我们不难发现,原来作者不选择亲人,是为了写出这篇锦绣华章啊!文章写到了这个份上,笔者觉得就不太有趣了。 “教材无非是例子而已。”(叶圣陶先生语)既然是例子,文本本身应该具有典型性、合理性。而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该文本不太典型、不尽合理,以之为例子引导学生去活动体验,恐不太妥当。有鉴于此,笔者在此斗胆放言,希望能够引起教材编写者的注意,以便在教材修订时给予考虑。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