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这位复旦教师的演讲直指人心!孔子之后第二个“万世师表”之人,你知道却可能不够了解!| 人物 ...

2017-11-23 09:54| 发布者: 海州高级中学| 查看: 473| 评论: 0

摘要: 人物 · 开栏的话“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如果你相信教育的力量,或许便赞同这句话。于国家,于民族,教育是最需延续而不可中断的事业。教育不能衰老,但做教育的人却会老去。 ...

人物 · 开栏的话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如果你相信教育的力量,或许便赞同这句话。

于国家,于民族,教育是最需延续而不可中断的事业。教育不能衰老,但做教育的人却会老去。一代一代的教育家、贤师、名师,就像一座座山峰,既是教育途中一座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一个个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更是一块块帮助教育行至高远的奠基石。

我们,铭记历史,要为每座里程碑镌刻名字,为每个山峰撰写史志,为每块基石梳理传记——记录所有属于过往但不该被遗忘的教育者。

我们,关注当下,要为每个坚守初心且锐意创新的人抒写年华——记录所有正在行进且不断反思的教育者,以及那些对教育有所启迪的各行各业探索者。

关心教育就是关心民族、人类的命运,而关注和教育有关的人,就是关注其中重中之重的一环。

那就从今天开始吧!


全文共 3890字 预计阅读时间: 8分钟

◆ 


近来,中教君偶然关注到复旦大学教师熊浩的演讲《万世师表》,听过之后,深深地被其中的内容所打动。


这是一段缅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讲话。或许,每一个对教育有所了解的人,都或多或少地知道陶行知先生。会记得先生那句“教育为公,以达到天下为公。


老师,也许我们出发得太久了,一路上嗓音喑哑了,眼神浑浊了,甚至最初对教育的信念也在岁月打磨中显得模糊了。那就请一起来看看陶行知的一生,再来相信——为人师者,还能活成这样一般大写的模样!

作者:壹学者   



在中国教育史上,

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人有两位,

一位是古代的孔子,

一位是近代的陶行知。

孔子开私学提倡“有教无类”,

首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陶行知则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创办各类新型学校,

努力践行平民教育,被尊为“当今圣人”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他对中国教育的庄严使命,对广大人民的炽热情感,

以及通过教育实践显示出的人格力量,

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激荡人心。


今天,我们跟着陶先生的故事一同去探寻——


这世上,会不会有这样一种人,

他以他的生命质量,撑起老师这两字的隆重分量,

他以他自己的生命光亮,点亮老师这两字的生命光华?

如果有,他是何等模样?




陶行知,正是这样的师者。


他本名为陶文濬,

身为秀才的父亲为他起了这个文绉绉的名字,

希望他成为一个在文化上有所成就的人。

后来他因欣赏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

遂改名为知行。

1934年,因认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他又改名为行知。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

小时候,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

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

坐在地上临摹起来,

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

免费为其开蒙。


1905年,进入歙县崇一学堂,

他在宿舍墙上,

挥笔写下豪言壮语:

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



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

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

1914年,23岁的陶行知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并在毕业典礼上宣读论文《共和精义》,

虽以政治为题,但《共和精义》处处指向教育:

“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

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


时任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黄炎培正于台下观礼,

对陶行知的论文印象十分深刻,

以至32年之后陶行知去世,

他题写挽诗,想起的仍是那次见面的场景:

秀绝金陵第一声,当时行知号知行” 


毕业后,陶行知赴美留学。

他先是在伊利诺伊大学学市政,

半年后转学哥伦比亚大学,

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1917年,陶行知留学回国,

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

 


那个时候,他并没有想着享受成功,

而是要重新定义何为“成功”,

他要让自己和祖国重新建立关联。

 


1917年,先生目之所及之中华,满目疮痍。

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

陶行知说,这病根,乃在教育,

教育改造是中国社会改造最为有效之道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6 16:40 , Processed in 0.0890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