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刘红云教授团队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该《报告》历时七年,涉及了学生手机依赖、课外补习、睡眠不足等多个教育“新痛点”,并通过一系列数据的分析,对当前区域教育质量面临的挑战进行科学“把脉”,并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角度,提出一系列统筹推进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所需关注的重要问题。 报告都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一起来看! ![]() ![]() “手机依赖症”成为“新痛点” 学生“手机依赖症”成为教育中的“新痛点”。有人质疑,到底该不该为学生配备手机?也有学者建议,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 《报告》的一项调查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这种“依赖症”:其中有一所学校近七成的学生有手机依赖或手机依赖倾向。《报告》认为,从整体上来看,中学生手机依赖情况比小学生更严重。而团队历年的追踪数据显示,有手机依赖或倾向的学生比例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 子女依赖手机的行为受其 父母的影响较大 为了进一步验证结果,团队设计了一组调查问卷。他们向孩子提供了4个选项,选择“父母为了玩手机,对我急躁甚至训斥我”“父母由于一直玩手机而不关注我做什么”等内容的学生,手机依赖比例大约是对照组的两倍。 ![]() 刘坚发现,在调查数据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反映存在父母在家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拿着手机的现象,而家庭手机使用规则较差的学生手机依赖程度较高。 《报告》分析,父母有手机依赖行为,其子女依赖收集的比例几乎翻倍;另外,如果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则会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 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存在 明显城乡差异 以小学阶段为例,《报告》调查发现,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分别为42%、35%和37%。虽然城市学生手机拥有率高,但农村地区学生有手机依赖和手机依赖倾向的比例最高,为17%,而城市和县镇地区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1%和12%。 ![]() 而在中学阶段,即便城市和农村学生手机拥有率相当,但农村地区中学生有手机依赖和手机依赖倾向的比例依然更高。《报告》调查发现,超过25%的农村地区寄宿生认为,自己睡眠不足的原因是“看电视电影、玩手机或网络游戏等”,而这一比例远高于城市寄宿生。 “农村地区父母共育的欠缺可能是造成手机依赖情况较为严重的原因之一。” 刘坚分析,父母共育程度较低的孩子更容易手机依赖。城市父母能做到“养育子女过程中共同合作、与配偶合理分配育儿任务”的比例,均远远高于农村地区的父母。 今年年初,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细化管理措施,有限制地让学生带手机入校园。做好家校沟通,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要求家长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 刘坚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言传与身教是重要的。从言传角度出发,父母应与孩子就手机使用时长、手机使用方式等制订“家庭手机使用规则”;从身教角度出发,父母应认识到,通常若父母自身手机依赖程度较高,那么其孩子手机依赖程度也高。他建议,“父母自身也应做好表率,养成较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 补课时间越长 学业成绩反而下降 《报告》显示,在小学,有22.2%的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小时以上的校外补课,而在初中,这一比例上升至32.8%,甚至在部分区县,每周校外补课6个小时以上学生的比例超过35%。 补习时间越长,对学生的成绩提高是否更有益? ![]() 刘坚带领团队进一步分析发现,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长时间参与校外补课反而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延长每周参与校外补课的时间,他们的学业成绩出现了不增反降的现象。 刘坚解释,作业时间与学业表现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当学生投入过多的时间做作业时,其学业进步的程度反而降低了。 以初中阶段为例,有34.9%的成绩优秀初中生每周补课超过3个小时。而在成绩优秀的学生群体中,每周参与校外补课的时间越多,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主观幸福感就越低。在成绩中等的学生群体中,也是如此。 近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要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招生入学秩序,坚决阻断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与校外培训挂钩的行为。他认为,“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提高中小学校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校学得更好、学得更足,不至于在学校里解决不了学习的问题,还要到校外去搞补偿性培训”。 ![]() ![]() 课外补习和课内作业是导致学生 睡眠不足的最主要原因 《报告》也注意到,“手机依赖症”、课外补习班泛滥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报告》显示,小学生睡眠时间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比例是88.8%,而初中生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5.7%,有34.2%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 团队成员进一步分析不同区县学生睡眠不足的原因,发现“家长安排的补习”和“学校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排在前两位的最主要的原因。 ![]() “牺牲睡眠时间不一定能带来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刘坚提醒,通常我们仅仅关注“布置作业”“补课”所代表的时间投入对学生学业的作用,而忽略了一些间接因素,如过多布置作业、过多补课、强调牺牲睡眠时间来学习,事实上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也会产生负向影响。 团队通过更直观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小学阶段每天睡眠时间在9-10小时的学生,根据专业量尺分数转化,他们每个学科的平均学业成绩为588.2分,而睡眠时间在8小时及以下的学生平均成绩下降了66.6分,初中阶段数据也有同样的趋势。
最新评论相关分类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