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荐好书 同享书香 2024.01 教师篇 ![]() 读书是通往梦想的一个途径,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轨迹。 ![]() 2023级高一年级 ![]() 荐读者 ![]() 何敏,物理教师,硕士研究生 。热爱学生,潜心钻研。曾获2021年度市高中学校新入职教师专业素养大赛二等奖,2023“物理杯”美国高中物理测评优秀指导老师,多次获校“优秀班主任”称号。 ![]() 荐读书目:《被讨厌的勇气》 ![]() ![]() 岸见一郎与《被讨厌的勇气》 ![]() 这本书主要对比了亚里士多德和阿德勒的心理学,以哲人和青年辩论的形式传递一个观点: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成为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提到了两种观点,一种是原因论:认为我们的现在甚至是未来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换句话说,过去的事情决定现在的事情,如果你现在感到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错并不在你。另一种观点是阿德勒的目的论,任何经历并不能成为失败或成功的原因。简单来说就是,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都是先有一个目的,然后基于该目的做出相应的行为。而过去的行为只不过是为了解释我们行为合理性的证据而已。 书中介绍了什么是幸福,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等,以达到帮助读者认识生活,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接纳自己,改变生活的循序渐进的哲学认知过程。老实说,这本书的大部分观点我比较认同,隐约感觉部分观点有些诡辩的感觉,或许是我因读了这本书,而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也可能是成年人的世界观基本稳固,但是也获益匪浅。 勇气,为什么会被讨厌? 因为,勇气意味着不按照他人的方式和期望来生活,你就成为了不一样的人,很容易被讨厌。大家都在混日子,而你在积极生活,讨厌;大家都满足于做《沉默的大多数》,而你王小波偏要当《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讨厌。我们为什么在乎别人是否讨厌我们?不必在意外人的眼光,做好自己的人生课题。借用书中的一句话共勉:“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不要想通过关注过去和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悦纳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甘于平凡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伟人都是做好了当下自己该做的事,幸福感便会油然而生。 ![]() 2022级高二年级 ![]() 荐读者 ![]() 吴艳辉,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高二年级语文教师。 ![]() 荐读书目:《唐宋词十七讲》 ![]() ![]() 叶嘉莹与《唐宋词十七讲》 ![]() 《唐宋词十七讲》,大致有几个重点:一是介绍每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二是对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三是对词之特质及传统词评中两种重要模式的介绍;四是结合了一些西方理论;五是冀望能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感受到词作的生动的美感。此外作者还对词与诗做了初略的比较,对词在形式及内容上的分析解释了王国维先生对词所下的定义,即“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扩,词之言长”。 叶先生说词,是带你看到这位创作者人生的经历,又从作者解构这首词的精神内核,从而传达出作者的修养、品格和情意。她诠释的是“小词中传达出的一种人生的体验和觉悟”,她所要做到的是“把诗歌里的生命引发出来”。所以经她解读的唐宋词,始终有一股“气”,就是才智之士某一种品格操守,也是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之一。内容深入浅出,融贯中西,独造精微,自成体系。读之可以温故,可以知新,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与评赏获得更多的感悟与启发。 ![]() 2021级高三年级 ![]() 荐读者 ![]() 李如凤,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高三年级语文教师。 ![]() 荐读书目:《哲学的故事》 ![]() ![]() 维尔·杜兰特与《哲学的故事》 ![]() 致敬在历史中潜行的智慧 当梵歌声起,有暗香升腾,那沉潜于意念中的智慧与思想,便直击我的心灵。 我是在轻松愉悦中读完美国作家维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的。在此之前,我从不曾知晓,严肃严谨又严厉的哲学家们,其一生可以用如此诙谐畅达的文字娓娓道来;我也从不敢想象,晦涩难懂的哲学思想可以用如此简洁明达的文字来表述。或许,作者杜兰特就是一个亲切、活泼的人吧,所以才可以写出如此灵动而又理性的文字;又或许,其实哲学真的不是触不可及的“高大上”,它就潜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给人以启迪和警醒。 然而,它绝不肤浅。 即使在今日,那些在乱世中挺直的脊梁,仍时时叩击我的灵魂。 “严密精深的推理和狂乱热烈的诗情……展示了罕见的统一,汇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这股洪流把柏拉图推上了时代的顶端。 浪迹了十二年的柏拉图“饮过每一种智慧的源泉”,受过每一种文化的熏染,他诗人的激情和狂野在经历十二年的漂泊后悄然沉淀,他那颗敏感的心灵在锋芒般尖锐的问题中获得了新的快感和乐趣。爱默生说:“哲学就是柏拉图,柏拉图就是哲学。”这项殊荣无人能及。 柏拉图以其一生向后人昭示:人,或许只有失去些什么,才会真正有所收获!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论断响彻寰宇。 培根说:“最好的生活,莫过于隐居。”从优越的家庭氛围中跌落下来的培根,在面临“活动”与“静思”这两种生活状态的抉择时,或许,他更喜欢的是后者。但是他决心要“把哲学导入更富于成果的轨道,把它由琐碎的争辩转到对人类幸福的启迪和增进上”,培根自问“什么最有利于人类”,那是“对真理进行沉思默想”。于是,《论说文集》《学术的进步》《论古人的智慧》,培根用一部部巨著推动了思想的前行、历史的发展。 能够果断抛弃内心向往而为全人类做出贡献,培根舍我其谁!“把灵魂送给上帝……把躯体留给泥土,把名字留给后世”,即使遗嘱也如此精妙绝伦。 “思想自由,行动守法。”即使在今天健全的法制社会中,斯宾诺莎的这一金句仍然掷地有声。 犹太民族的苦难雄伟而壮观,但其精神与文化却坚韧挺立,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孤独无依、伤痕累累的斯宾诺莎在众叛亲离以后并没有消沉颓废,他“不在悲叹和忧愁中度日,而在平和、宁静和愉快中生活”,《伦理学》《政治论》《论虹》……他在简单质朴的生活中一步步攀登到达思想的巅峰。仅此一点,就足以让无数后人折腰。 “现代哲学的源泉”源远流长,冲刷出一个纯理性的康德。 一生小心谨慎的康德恐怕从未想过,他57岁时定稿的《纯粹理性批判》会如同一道闪电照彻宇宙,震惊全人类;而世人也从未料及,这位哥斯尼堡的小教授头脑里孕育的竟是哲学史上一场最翻天覆地的革命。 然而康德是谦虚的,从不见自命不凡和大言不惭,真正伟大的人是内敛的。他在默默无闻的岁月中与行星、天体、地理等诸如此类的东西相伴,将四处漂泊的哲学碎片统一于自己形而上学的体系中。他没有想过震惊人类,只想着完善自我,但他却刮起了形而上学所有风暴中最大的一股。 在百花齐放的康德花园中任意采撷一朵,就足以让我受益终生。 “我已认清了行业方向,我决心坚定不移。我一定投身上路,将没有什么东西能挡住我的追求。”正是有了对自我的深刻认识和和对理想的坚定信念,康德才义无反顾寻求心中那把理性之剑,解剖时代的弊端并把它呈现在世人眼前。而世人却被物欲、名誉、权利蒙住了双眼,封尘了心灵,在追求享受的同时不断地失去却毫不自知。 …… 时代的列车义无反顾地驶向未来,我们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忘了心中的道德律。幸而,先哲们的智慧在历史中潜行至今,仍在世人身边悄然停驻,点燃世人心中的“星星之火”。《理想国》《范畴篇》《伦理学》《自然的解释》《奥德修纪》《批判》《创造性进化》……先哲们用文字唤醒我们即将被窒息的思想,铺就人类历史前行的道路,照彻万世寰宇。 惟愿先哲的智慧在历史中渐行渐远,叩击每一个有思想的生灵! ----------------------------- 编辑:陈超初审:许璠复审:孙登祥审定:周艳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