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中苑悦读计划 书中有读不完的山海与热爱 2024.05 | 家长篇 READING ![]() BOOK 01《悲惨世界》 ![]() READING ![]() 领读人: 孙知晨,2023级高一14班孙左宜、孙右有家长,就职于海州区教育局。 ![]() 阅读分享 ![]() ![]() 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每当想起雨果的这句话,我的心里总是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深刻的社会和人性史诗,这部小说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以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视野,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底层人民的苦难和不公,它不仅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也激励我成为更好的人…… 作为一名高中生,刚开始,我似乎觉得书中的人物命运距离我非常遥远,可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等人物的遭遇,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腐败,小说中人物的善良与邪恶,自私与奉献,让我越来越感受到人生的艰辛与复杂、光辉与黑暗,书中既有冉·阿让这样改过自新的罪犯,也有沙威这样执着于法律而忽视人性温情的警察,是的,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这个世界需要理解和接纳,需要比天空还要辽阔的心灵。 就是像书中冉阿让这样一个被命运不断折磨,可以说是被上天抛弃的一个人,但就算是这样的一个人,也在尽自己的全力帮助别人,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命运,抱怨上天对自己的不公,他在努力改变自己,但上帝总是喜欢不停的开玩笑,一次又一次的将他陷入险境,但这样的险境又被他一次又一次的破解,他依旧在努力……每当想到这些情节,我总是感到: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停地抱怨生活、怨天尤人呢?实在太不应该了。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人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之中,都要随时保持一颗善良而宽容的心,如果世界上每一个人的心灵比天空还要辽阔,那么,悲惨世界将不复存在。 ![]() BOOK 02《且听风吟》 ![]() READING ![]() 领读人: 万明,2022级高二11班万俊希爸爸,中共党员,语文老师,就职于西苑中学。 ![]() 阅读分享 ![]() ![]() 村上春树《且听风吟》 关于《且听风吟》,我是先看影版,后读铅版的。村上春树的风貌还是不能在直观的影像上淋漓,影像总是局限着文字情味的。 回到一行行的铅字,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简单地成了温水,只是装着温水的容器却是绍兴的曼生雅壶,村上春树还是习惯用语言的,而且善将语言的生命力强大到凛冽,便是酷夏,也能有临秋之风。而这种文字的奇巧处,总是与小说中无处不在的悲情有机融合,变成可以“伤感到抹去眼泪”的极致。 读完《且听风吟》才会明白,死亡与爱情,短暂与永恒,作为村上常有的主题,原来便是从此开始的。 村上春树曾经说,“人就是不停地磨损、不停地失去”。而这样的认识正是基于死亡的认识。没有什么比死亡更能称得上“磨损”与“失去”。在《且听风吟》中,村上春树不断地去叙写周围人的死给我带来的情绪冲击。“我”只能不停地去面对死亡带来的绝对的虚无,在回忆中去寻找希望,同时不断地失望。这种失望来自于:死亡剥夺一切。活着的美丽与荣耀、财富与欢乐,当死亡到来时,全部归零。那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村上春树用书名,回答了我们:“且听风吟”,意思是“我们是在时间之中彷徨,从宇宙诞生直到死亡的时间里,所以我们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只是风”。所有的生命都是风,无形无色,随物赋形,随物赋色,这就是生命的自然! 文中所说“人为什么要死?”“由于进化,个体无法承受进化的能量,因而必然换代。”“这世界除了死亡,没有其他公平的事。”像这样的解读死亡,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见过,在《挪威的森林》中见过,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见过,这也恰说明村上春树对于菲茨杰拉德的迷恋,对于米兰·昆德拉的推崇,对于自身生命体悟的敏感。“文学不是一个人的事,我活着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在村上春树的小说偶尔读到这样将文学创作和生存、死亡的文字,是惊艳的。这恐怕是《且听风吟》中隐藏的创作源,一次用爱和死亡解读的“我为什么是作家”。 村上春树用《且听风吟》再次强调,成为作家,不是为了讲故事,而是表达我一直活着。书中写到“书那玩艺儿是煮细面条时用来打发时间才看的,明白?”这正是村上的创作格调。 于是,我看到情节上的单调,“我”在酒吧里与一位少女相遇,短短的18天的恋情结束的又似没头没脑,又似包含无奈,后来“我”只能一个人坐在原来两个人坐过的地方,听风的声音,惆怅地望着大海。 不能让情节高大于我的语言。当一个作家把灵魂交给语言,而不是靠着情节的离奇去取悦读者时,作为读者的我,因为这份写者的骄傲,而深刻体会到一个字的伟大,永不是一个故事的动人。 情节上的弱化处理,让人物的语言和情感越发凸显,同时通过内心的心智性操作使之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格调,一种乐在其中的境界。“空中开花,七零八落。常有的事。”“我一声不响地看着古坟,倾听风掠水面的声响。当时我体会到的心情,用语言绝对无法表达。不,那压根儿就不是心情,而是一种感觉,一种完完全全被包围的感觉。就是说,蝉也罢蛙也罢蜘蛛也罢风也罢,统统融为一体在宇宙中漂流。”没有故事的小说,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打动我们纤弱的心。 全书中始终弥漫着一种寂寞的气味,这种味道一直影响着村上春树所有的作品,包括《挪威的森林》。爱情与死亡,便成为寂寞的爱情和寂寞的死亡。爱情便在死亡的身后开始跳起舞来。“爱情就像是在捉弄自己,不停地失去你想要的东西。” 《且听风吟》里还有寂寞的青春,那是“我们在时间中彷徨,在迷茫和觉醒之间,一直在彷徨。”像村上春树所言,我们生活得如此无助,抓不住时光,连她的尾巴也抓不住,面对爱情和死亡,也许我们要像风一样冷静地飘过,“如果有悲伤,那是过程中的收藏” 全书的最后,引用哈特菲尔德的话“同宇宙的复杂性相比,我们这个世界不过如麻雀的脑髓而已。”是的,我们的确很渺小,但是米之遥能在朦胧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不是轻易的选择“爱情”和“死亡”,也许我们就能变得“强大了”。 ![]() BOOK 0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READING ![]() 领读人: 王伟,2021级高三2班尹千瑞家长,就职于苍梧小学。 ![]() 阅读分享 ![]() ![]()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是史蒂芬·柯维,他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被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这本书在世界各地畅销了近三十年,在美国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是政府机关公务员、军队官兵们的装备书。 初看书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们会惯性地认为这是一本摆在书店进门处的畅销书,贩卖成功学的心灵鸡汤。读过这本书的读者,总会感叹这是一本被书名严重耽误的好书。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身份的人,在阅读时总会不经意间链接到自己的日常,找到适用于职场,学习、生活等各个场景的行动指南,生发自己要更优秀的动力源。 全书以七个习惯为核心,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从而达成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由内而外”的全面塑造。“主动积极、以终为始、要事第一”这三个习惯关注的是自我成长,以实现个人领域的成功;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这三个习惯重在社会成长,以达成公众领域的成功。第七个习惯“不断更新”促进我们对生活保持觉察,处在更新与平衡的状态中。 ![]() 习惯一积极主动,是其它所有习惯的基础。“改变自己的心态,就能改变自己的世界”。自我成长中,只有自己积极主动,主动去改变,才能形成其他习惯。每个人要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关键流程是找出消极被动的倾向,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用自我意识、良知、想象力、独立意志这些独有的天赋,慢慢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习惯三要事第一,教会我们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优先处理重要的事情。对于忙碌的现代人,常常陷在繁忙的漩涡中,感到分身乏术。造成这样忙碌的根源,很多是因为我们工作的节奏缺乏明确的规划和优先级。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教会读者科学划分工作的轻重缓急,运用时间管理技巧安排工作日程,从而在忙碌中保持高效。 除了以上三个习惯,书中后四个习惯同样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双赢思维”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寻求共同利益;“知彼解己”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统合综效”鼓励我们将不同事物整合起来,发挥最大效能。“不断更新”则是让我们始终保持学习和成长的态度,不断进步。 回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时间管理和个人效能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习惯。它不仅教我们如何高效地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 READING 书中有读不完的山海与热爱 -----------------------------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