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在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开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奋力书写强富美高新赣榆新篇章之际,赣榆区史志办特别推出——“铭记百年的荣光 争做骄傲赣榆人”专栏,选取1921—2021年赣榆发生的大事,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展现赣榆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在全社会掀起了解家乡百年奋斗史、争做光荣骄傲赣榆人的热潮,为赣榆奔上新征程,激发跨越赶超的热血动力,坚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略定力,凝聚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澎湃伟力。 本期推出的是 贰 《1923年,赣榆县立初级中学成立》 ![]() 1923年,赣榆县立初级中学在县城(今赣马镇城里村)原怀仁书院旧址成立。学校坐落在县城南大街西门里,坐北朝南,3间门房临街,高大宽敞,结构严谨,中为大门,东西两厢分别为传达室和校工宿舍。走进大门,是一大院,花木葱郁,幽静典雅。沿中轴线往北,有3排大教室,每排教室中间都有院落,教室光线充足,宽敞明亮。最北面两层小楼是校长和教师办公的地方。教室东西两面,由北到南,各有1排厢房,每排18间,原是科举时期的考棚,县立初级中学成立后,改做教学仪器室、图书室和师生宿舍。厢房上有廊檐,下铺砖道,不论刮风下雨,均不影响通行。学校全部教室房舍,均为砖瓦结构,粉墙黛瓦,飞檐斗拱,颇为壮观,为当时县城屈指可数的深宅大院。教师办公的小楼后面西北角,有一宽大的操场,绿柳掩映院墙,隔断校外尘嚣。 赣榆县立初级中学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实利、尚武,并运之于实用”。开设的课程有公民、国文、算学、英文、童子军、体育、生理卫生、植物、动物、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等。平时考试一般分为期中、期末两次。学制3年,秋季开学。每年招收1个班,每班约40人。 赣榆县立初级中学首任校长胡锡三,徐州人,南京金陵大学毕业,除担任校长工作外,兼任英文学科的任课教师。教务主任董渭川,亦系徐州人,北洋大学肄业,除担任教务主任外,还兼任物理、化学学科的任课教师。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有:国文教师龙养田,青口人;王家楣,兴庄人;邱老师,灌云人;音乐、美术教师蔡子良,青口人。 ![]() ![]() △战冶山 赣榆县立初级中学于1923年、1924年招收的两届学生,大多为士绅或富商子弟,包月开桌吃饭,每人每月12—18元。1925年招收的第三届学生中,贫困家庭出身的为多,大都每星期日回家拿煎饼、咸菜,学校免费提供开水。家庭条件稍好的吃档次低些包饭,每人每月6元。这些学生大都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范树平、张树仁、战冶山、朱茂贤等一些有正义感的同学还经常组织起来,维护贫困学生的利益,反对校方袒护不法学生,甚至闹起过学潮。 1927年夏,北伐军与北洋政府军队反复交战,赣榆及周边地区战火不断,县立初级中学被迫停办。 1938年2月,朱爱周就任赣榆县长时,在原校址重办赣榆县立初级中学,赣榆沦陷后停办。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8月,赣榆县人民政府在青口镇重建赣榆县初级中学,1958年,增设两个高中班,学校正式定名为赣榆县中学。 ![]() △20 世纪 60 年代,赣榆县中学校门 赣榆县立初级中学从1923年创办到1927年停办,共招收了5届学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有用人才,他们或在学术上多有造诣,成为领军人物;或参加革命工作,成长为优秀的领导干部。 ![]() △范树平 | / ★ 范树平,1911年生,赣马镇马厂村人,在赣榆县立初级中学学习期间就参加了国民党,担任过国民党赣榆县党部的小报编辑,经常撰文抨击时政。后考入东海中学师范科,毕业后回县,担任县立小学校长。九一八事变后,发动师生开展抵制日货运动,在青口查出价值5万余元的日货并销毁。七七事变后,从山东大学辍学回县,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县长朱爱周委任为第8区区长。在此期间,他广泛团结知识界上层人士共同抗日,建议县长朱爱周与共产党合作,举办青年培训班,为抗日培养了大批青年骨干。1939年,经中共赣榆工委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特别党员。1940年冬,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任县政府文教科长,并亲自兼任抗日模范小学校长,为党的教育事业做了大量工作。1944年8月,积劳成疾,不幸病逝。1950年10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 ![]() △张树仁 | / ★ 张树仁,1912年生,赣马镇张园村人,1927年,赣榆县立初级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省警官学校。1930年毕业,任东台县安丰镇公安分局局长。1932年调任溧阳县戴埠镇公安分局局长,在此期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公安局长的公开身份掩护中共南京特委在溧阳开展活动。后因叛徒出卖,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通缉追捕,潜回家乡,以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进步活动。全面抗战爆发后,一面积极寻找党组织,一面自觉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先后担任赣榆县青年救国团武装部长、国民党赣榆县第6区区长、第5区区长兼区中队长。1938年,东北军第57军112师在赣榆柘汪设伏,阻击日伪军南下,张树仁受赣榆县长兼保安旅长朱爱周委托,辗转去徐州,通过第五战区总动委会共产党人权启礼等人的关系,向驻海州的东北军第333旅旅长王肇治商借子弹17万发、手榴弹5000颗,回县后组织民众自卫队随军参战。在此期间,张树仁等人利用劳军的机会与第57军112师中共地下工委接上了组织关系,并在112师地下工委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共赣榆县特别支部,张树仁任书记。 1940年7月7日,中共赣榆工委以张树仁领导的第5区区中队为骨干力量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史称陡岭起义,组建八路军临(沂)郯(城)赣(榆)东(海)四县边区游击支队,张树仁任副司令员。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任县政府秘书、民政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张树仁随山东野战军挺进东北,先后任安东省政府民政科长、宽甸县长、丹东市政府民政处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辽源市委第二书记兼市长、通化行署专员、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等职,2010年去世。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