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最先到我“家”(韦庆英) 岁岁高考,今又高考。 7月6日一大早,作为全区考生最多的考点学校,考点准备工作已经一切就绪。校园前区,一切新崭崭。校门口走考考生通道与仁爱广场住校生体温监测通道外,都为考生搭建了十多米的遮阳棚,遮阳篷上加罩一层迷彩防晒网,远远看去,像军营一样端正严谨,也更给人一种阳刚、可信赖的感觉。 高一高二教学区,因为是考场,学生们早就放了假,花园里鸟鸣啾啾,颇为欢畅。倒影池里的睡莲、芦苇、香蒲们长得变了样,多日不见,她们也静静的,仿佛知道人们忙…… 一过高二楼,高三楼上人影幢幢,书声清朗,瞬间打破了偌大校园的宁静。碰见一位美女教师,我问:“有课?” “今天我没课,我的科目最后考。但是老规矩,站好最后一班岗啊,就剩这几天了,宁肯我们守空,不让学生扑空……” 高三楼一楼二楼的教室也做了考场,好多班级搬到楼上的空教室了,在三楼、四楼,那新换教室的班级“宾至如归”,正和别的班级一样,在上课呢。 “做父母的,再焦虑、再上心、再认真,你可能是一辈子就送一次考;学校是年年组织送考,举全校、全年级之力,动用上百人,任何可能的环节都提前考虑,全面保障考生顺利安全。”昨晚,与儿子在学校的一位家长通电话,一句话把她说笑了。在空寂无人的走廊里走一走吧,这让千家万户牵肠挂肚的高考前夕!全国各地,学校组织送考的越来越少了;我们赣榆,依然保持着淳朴的教育风格,为考生计,年年由学校组织送考。 然而我还是在惊异中,慢慢感动了! 教室里,有的老师,孩子给同学们讲题;有的老师,还在给同学们投影;有的老师,在作考场注意事项的指导……这是7月6日,考前的最后一天,老师们没有“放羊”,自己歇口气。我拿起手机,隔着窗子拍下他们兢兢业业、循循善诱的身影。然而每一口教室都是,我拍着拍着,收起了手机。想起此前一位数学老师跟我说:“我们学校的生源状况,决定了我们的成绩必须是老师盯出来的。孩子们不傻,可是自制力差,放不得!” 站好最后一班岗,老师们,你们辛苦了!孩子们,你们坚持住! 在年级主任办公室,我问韩主任:“今年送考更辛苦吧?”他笑了:“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别的,也没啥。”韩主任跟我差不多年纪吧,可是他的笑里,甚至带着点儿腼腆。搞教育的,踏踏实实做事的多,夸夸其谈吹牛的少。我只好翻开厚厚的送考手册,自己找——因为防疫,内容格外丰富,好多地方“口罩”“体温”之类的新晋关键词格外扎眼,这也意味着,送考教师要注意的细节更多,他们今年更辛苦。 韩主任开始和几位教师交代送考车辆的管理与引领工作,我悄悄退出。心里默默祝福他们:送考顺利,旗开得胜! 下午,住校考生入校与考务会结束后,考生开始看考点。外校来我校看考点的学生从学校南门进,赣榆第一中学去别处看考点的学生从北门出,一丝不乱。 4点后起了东风,慢慢吹去了一天的暑热。5点后干脆下了一阵急雨,忙碌了一天的人们笑逐颜开:好啊,好啊!下场雨,温度降一降,考生的体力消耗少一点…… 说话、做事、满脑子想的,都是考生。 我看着大家的笑脸,心里冒出一句话:“‘指战员’们,免费减肥的日子里,珍重啊!”只是没说出来,不用说,高考结束后是高一高二的期末考,然后又是中考,我等着看“疗效”好了。
夜晚,陶主任传给我两张照片。柏茂东校长携分管校长、年级主任,像往年一样,在高三楼、宿舍楼陪师生备考。“四年了,年年如此。”他说。 柏校长是考点主任,也是送考主任。白天,考点忙;晚上,尽心尽意地来陪伴自己的学子。按他的工作习惯,这么做,也是寻常。 上下一心,其利断金。人心齐,泰山移。我想,为什么等等的都不必说了。 海上的东风又起,她悄悄地刮着,清凉抚慰万物。她最先经过的,是偎依在她身边的我们——赣榆县第一中学。 还是那祝福:送考顺利,旗开得胜! 高三部分班级晨宣—— 临行前的祝福—— ![]() ![]() ![]() ![]() 出发了——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