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多省散发,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为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市、区关于疫情防控的工作要求,确保我校及时、有序、科学应对疫情,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现就加强开学前后疫情防控工作提出如下要求。一、周密做好安全防护当前疫情防控处于十分关键阶段,德尔塔变异株具有传播速度快、体内复制快、转阴时间长等特点,对疫情防控提出更大挑战。加强个人防护,丝毫不能放松警惕。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继续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支持配合防控措施,众志成城,同心战疫,筑牢疫情防控社会大防线。1.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坚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少聚集、用公筷、分餐制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应及时按规范程序就诊,并主动告知14天活动轨迹及接触史。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2.积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最好的办法,有助于建立群体免疫屏障,减缓并最终阻断疾病流行,保护个人和家人的健康。请按照社区或单位安排,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按时依次接种疫苗。3.坚持非必须不出境、不去中高风险地区。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请配合落实14天(自离开中高风险地区之日起)的隔离医学观察。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市的低风险地区来苏人员,应主动向社区报告,并配合做好核酸检测。4.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在商场、餐厅、酒店、影剧院、体育场等公共场所,积极配合戴口罩、验码测温、一米线等措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电梯,在医院就诊时,有发热或患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患者,以及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行业高风险暴露人员,应正确佩戴口罩。二、实行校园封闭管理暑假期间,严格执行校领导 24 小时值班制,校园实行封闭管理,校门口和校办双线值班,除应急值班值守人员,其他人员一律禁止进入校园,学生没有经过批准一律不得提前返校。学校实行双通道管理,在建工程设立专用进出通道。从8月15日起,一律封闭校园,对校园开展全面消杀,确保校园卫生安全。确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进入校园的人员,要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实名登记并接受体温检测,履行报批手续,控制时间、范围、地点等。在开学前一周,要对饭堂、宿舍、教室、医务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卫生间等重点场所进行全面消杀,同时加强全面检查,确保洗手、通风、消毒设施设备运转正常。三、做好重点人员排查师生7月10日后的假期行程,有中高风险区域旅居史的,要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进行居家隔离观察。8月16日起,所有教职工(含后勤人员)及家长每日查看行程码,每日一报,各年级、行政后勤组做好督促检查,如发现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第一时间报校疫情防控办。要及时掌握师生及其家人健康状态,对健康码为黄码或红码的要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并按照所在地疫情工作指挥部的规定要求,纳入重点人群管理范围,落实相应的隔离措施。对于被隔离的师生要尽快安排专人进行沟通联系,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等方式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对于在校服务的宿管、保洁、门卫、食堂、绿化、基建等人员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追溯分析判断其个人及家庭成员的行踪,安全后方可入校服务。在校服务期间,要严格执行全程佩戴口罩、手部消毒、保洁工具自洁等规程,避免交叉感染风险。四、加强师生健康监控排查尚未接种第一剂疫苗的12—17岁学生情况,动员开学前及时接种;已完成第一剂接种的,要做好第二剂接种准备,开学前全部完成第二剂疫苗接种。所有外籍及外出师生员工,开学前15天返回工作单位(或就读)居住地,居家进行自我健康观察与监测。减少不必要的出行,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所和人流密集场所活动,不参加任何聚会,原则上开学前不得跨区流动。各年级要对师生员工及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和相关人员开学前14 天的健康状况、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进行排查,在中高风险地区的本校师生暂缓返校。在开学前14 天起,师生员工要做好每天的体温监测和记录,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并提供体温监测记录方可到校报到。教职员工及12-17岁学生还需要提供疫苗接种证明,特异体质不能接种者需提供医院证明。体温检测记录需开学前交给班主任老师,年级汇总交健康室存档备查(教职员工交本年级汇总后交健康室存档备查)。师生及其家人如有发热、干咳等疑似症状时,应当及时向社区(村)和学校报告,并到具有发热门诊(诊室)的医疗机构就诊。五、有序安排返校开学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开学安排,有序组织师生分年级分班错时返校报到,确保安全平稳。开学后,落实好常态化防控措施,要严格执行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印发的最新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各年级要认真落实学生晨午晚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登记、重点区域通风清洁消毒等制度,做好师生健康状况“日报告”“零报告”,做到传染病聚集性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对未执行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和指南、未建立相关制度、未履行工作职责以及不报、迟报、漏报、瞒报信息等导致发生疫情的个人,将严肃追究其相关责任。 附:学校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 一、中小学校1.应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剂、非接触式测温设备等防疫物资储备,制定应急工作预案,完善疫情防控联合工作机制,落实单位主体责任,加强教职员工培训。2.建立教职员工及学生健康监测制度,落实晨、午检制度,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教职员工和服务人员的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接种疫苗后仍需注意个人防护。3.加强校门管理。在学校入口处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体温检测,对来访人员进行体温检测、核验健康码并进行登记,正常者方可进入。体温异常者,建议及时就医,就医途中正确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4.加强教室、宿舍、体育运动场所和图书馆等重点区域通风换气。如使用集中空调,开启前检查设备是否正常,新风口和排风口是否保持一定距离,对冷却塔等进行清洗,保持新风口清洁;运行过程中以最大新风量运行,加强对冷却水、冷凝水等卫生管理,定期对送风口等设备和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5.增加对教室、宿舍、食堂、公共活动区等场所地面和水龙头、灯开关、门把手、楼梯扶手、健身器材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频次。6.校园垃圾“日产日清”,并做好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消毒。7.要引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做好近视防控。适当科学运动,平衡营养膳食,安排好作息,提高机体免疫力。8.鼓励教职员工采用网络化、无纸化办公,减少近距离接触。9.食品等原料从正规渠道采购,保证来源可追溯。食堂错峰、分散用餐。严格控制聚集性活动,可通过错峰开会、网络视频或提前录制会议材料等方式召开学生会议。10.注意个人卫生,及时进行手卫生,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11.学校进出值守人员、清洁人员及食堂工作人员等服务人员应全程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戴一次性手套。区县范围内未出现中高风险地区的学校,师生上课时可不戴口罩,运动时不戴口罩。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及时更换。12.教职员工或学生中如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学校应当立即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的管理。13.由专人负责与接受隔离的教职员工或学生家长进行联系,掌握其健康状况。14.设立应急区域。教职员工或学生出现疑似症状时,立即在应急区域进行暂时隔离并及时就医。15.当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时,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对相关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同时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二、学生1.保持科学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睡眠充足,劳逸结合, 减少久坐,适度运动。12 岁以上学生应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后仍需注意个人防护。2.注意个人卫生,及时进行手卫生,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3.日常生活用品单独使用。4.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场所,减少聚会、聚餐等聚集性活动。5.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需佩戴口罩。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及时更换。6.注意用眼卫生,做好近视防控。适当科学运动,平衡 营养膳食,安排好作息,提高机体免疫力。7.每日进行自我健康监测,测量记录体温并注意观察有无其它可疑症状,当出现发热、咳嗽及其它可疑症状时,及时报告班主任。8.患有呼吸道疾病期间,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应正确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 三、教师 1.每日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时,须报告单位并及时就医。应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后仍需注意个人防护。2.适度运动,保证睡眠充足。3.注意个人卫生,及时进行手卫生,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 口、眼、鼻,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4.加强工作和生活场所清洁消毒和通风换气。5.工作期间建议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等级口罩。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及时更换。6.错时、错峰用餐。7.患有呼吸道疾病期间,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应正确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8.减少参加聚餐、聚会等活动。减少前往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 普通公众哪些场合需要戴口罩?口罩怎样存放更卫生?什么情况下可以摘除口罩?看图了解↓↓↓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