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科普天地 | 科普诗词中的地理现象——风

2022-8-14 06:53| 发布者: 赣榆一中| 查看: 842| 评论: 0

摘要: 光、热、水、风等地理事象是历代诗人追逐描摹的对象,并借此抒发内心所感所想,追求天人合一、人化自然的精神境界。人的思想意识附着到自然万物,使得自然具备人的感情、意志、性格、生命之类的属性,于是我们可以从 ...

光、热、水、风等地理事象是历代诗人追逐描摹的对象,并借此抒发内心所感所想,追求天人合一、人化自然的精神境界。人的思想意识附着到自然万物,使得自然具备人的感情、意志、性格、生命之类的属性,于是我们可以从诗人的笔下体味到各种各样鲜活的、感情丰富的自然景象。


唐朝诗人储光羲有诗《采菱词》“潮没具区薮,潦深云梦田。朝随北风去,暮逐南风旋。”

诗中所描给的“朝随北风去,暮逐南风旋”是指湖陆之间相互转换的湖陆风,是一种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刮风范围在几千米至上百千米的,一般称为中小尺度大气环流,多属地方性风。诗人储光羲居住在具区(指太湖或其邻近的湖泊),早上顺着北风驾船进入湖中打鱼采菱,傍晚乘着南风,可以毫不费力地驾船回家。

这是因为湖水与陆地对空气而言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下垫面,比热容差异较大,升、降温速度不同。

在白昼和夜晚,湖泊与陆地间会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热力环流。夜间至第二天早上,陆地降温速度比湖水快,近地面空气变冷变重,而湖水降温慢,温度比陆地上高,湖面空气比陆面暖而轻,形成上升气流,导致陆上气流向湖心,在近地面形成由陆地吹向湖心的陆风。第二天太阳升起后,陆地吸热和升温的速度比湖水快,当地面温度升到与湖面相当时,出现短暂的平衡,湖陆之间的大气环流停止,成为静风;之后陆地继续升温,陆上与湖面温差拉大,陆上近地面空气迅速升温而出现上升气流,导致湖面空气流向陆地,形成由湖面吹向陆地的湖风,这种风的范围一般在数千米至数十千米,高度数十米至数百米。

推测储光羲住在湖的北岸,日出前后随北风下湖,日落前后随南风回家。只要天晴,这种风天天都会发生。

上官仪在《入朝洛堤步月》中提到“蝉噪野风秋”,诗里的“野风秋”应是指白天的谷风,特别是太阳出来之后一段时间内,比较明显。阳光首先照射到的是向阳山峰和山坡,山坡及山顶等空旷地带升温快,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山下和河谷等地因地势较低及树木相对较多,较山顶升温慢,气温相对山顶较低,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与山顶形成地域间的热力环流,气流沿山坡往上吹,形成谷风。随着时间推移,山顶和山谷的气温差异不大时,谷风也就不明显了。蝉噪的原因,显然是因为气流变化引起温度变化,如果是北方冷空气过境,则气温大降,蝉不会鸣叫。

张籍(《废宅行》)“鸱枭养子庭树上,曲墙空屋多旋风”,诗中只在房角地面发生的小小的“旋风”,俗称鬼风,其范围只有数米至数百米,是微小尺度的环流。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节选)在诗中描写恶劣的地理环境和天气条件表明行军的艰苦,写到公元754年9月,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出征播仙(即古且末城,在今新疆且末西南),岑参留守轮台,作这首诗壮行。要到播仙,必须穿越茫无边际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唯一的通道是进入走马川。

走马川即今天的车尔臣河,在天山脚下,一边是高山雪海,冰川地貌广布。另一边是无边沙海,黄入天际。两侧地貌状况迥异,导致温、压变化不同。日落之后,山体降温冷却快,冷空气密度大,气流下沉;盆地沙漠受白天日照升温后,散热的速度比山体明显要慢,温度明显偏高,空气密度小,气流上升,形成为低压中心。平衡迅速被打破,山上冷空气倾泻而下,冲向盆地(沙漠),而盆地中的暖空气迅速上升,这种强烈的空气置换运动就像拉动风箱的阀门,冷风呼啸而至,轰然有声,力可移石。夏季炎热,冬季干冷。


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大风区风力可达十二级,可吹动砾石,掀翻列车。2007年2月28日,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旅客列车在南疆线行驶过程中就发生过大风造成列车脱轨的事件。

王勃(《咏风》)“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王维(《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两首诗中所描写的风,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自然界也有几乎静止无风的时候,多在日出日落的短暂时分,多是不同下垫面热量相互转换出现平衡的时候。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5 01:46 , Processed in 0.0844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