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蝶二字与耄耋谐音,画作寓意老人健康长寿。) 10岁以下称“黄口”,年满70岁称“古稀”、“从心”、“杖国”、“悬车”;13至15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男孩20岁称“弱冠”……中国古代,关于人的不同岁数、龄段有很多雅称,各有渊源,十分“文化”,颇多趣味。堪称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艳丽奇葩! 1. 襁褓:不满周岁 [解] ●襁,背婴儿用的较宽的布带,背带;褓,包裹婴儿用的布幅、被子。襁褓,包裹婴儿用的被子和带子;后亦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玉篇·衣部》:“襁,襁褓,负儿衣也。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二尺,以负儿于背上也。”《汉书·霍光传》:霍光以结发内侍,起于阶闼之间,确然秉志,谊形于主。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当庙堂,拥幼君,摧燕王,仆上官,因权制敌,以成其忠。《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年幼,越在襁保(保通褓)。 2. 孩提:2至3岁 [解] ●《孟子·尽心》:孩提之童。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提,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孩提现一般泛指童年时期、幼儿时期。 3. 始龀、髫年、龆年:女孩7岁和男孩8岁 [解]●龀(chèn):《说文》:龀,毁齿也。始龀,开始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管子·小问》:未龀不入军门。 ●髫(tiáo),古时小孩在扎起头发之前,从额前自然下垂的头发;孩子行走跑动时,其随风飘动,似在招手。 ●龆(tiáo),小孩换掉乳牙。另有龀童、龀岁、髫龄、垂髫之年、龆年、龀龆、童龀等,都泛指童年。 4. 总角:泛称童年 [解]●总角,古时汉族男未冠(guàn)、女未笄(jī)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故有此言。 5.黄口:10岁以下 [解] ●黄口,典故名,典出《淮南子》卷十三《氾(fàn)论训》。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发展语义为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犹言“乳臭未干”。亦作“黄颔小儿”“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6. 幼学:10岁 [解]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后引申为幼时的学业。宋陆游《杨夫人墓志铭》:“二子未从外塾,而于幼学之事,各已通贯精习,卓然为奇童矣。”也称初入学的学童。《天雨花》第十二回:“众人尽赞黄小姐,真乃仙才天纵成;此诗全不似幼学,静英谦逊不停声。” 7.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解] ●钗,妇女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合成:金钗,玉钗。女孩到了十二岁要带钗,金钗是作为代称和别称。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8.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解] ●豆蔻(kòu)年华: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该词语出自杜牧的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本是一种姜科植物,中草药。 9. 及笄之年:女孩15岁 [解]●及(jī)笄,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笄,古代汉族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曾在河姆渡遗址出土。 10. 志学之年:15岁 [解] ●出自孔子《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1. 舞勺之年:13至15岁 [解] ●舞勺,古代儿童学文舞。勺,同龠(yuè),古代像萧的一种乐器。 12. 二八佳人、碧玉年华、破瓜之年、瓜字初分:女子16岁 [解] ●出处,宋·苏轼《李铃辖座上分题戴花》:“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二八:指十六岁;佳人:美女。二八佳人,十五六岁的美女。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瓜在隶书及南北朝魏碑体中可拆成两个八字)。出处,《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13. 舞象之年、束发:15至20岁 [解] ●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14.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解] ●喻指女子年轻漂亮,美貌迷人。陆游《梨花》:“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15.女子待嫁(15岁后):待年或待字 ●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会把头发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便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清朝时所选的秀女,如果因为年龄小或者其他的原因没有成为妃嫔或婚配,留住在宫里,也称之为待年。 ●“待字”又称“待字闺中”,在此“字”是动词,古人有姓、名、字、号,字通常由长辈来命名,男子可在成年后由父亲取字,而女子通常在出嫁前才由父母或婆家取字,取字后就表明已经有了人家。待字,为等待许嫁意。 16.摽梅之年:女子出嫁 [解] ●摽(biào)梅,梅子成熟落下。喻女子结婚出嫁。 17. 弱冠:男子20岁 [解] ●男子20岁称弱冠(guàn)。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18.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解] ●花信,以花作为标志的花期,亦称“花信风”,即风报花之消息。风应花期,我国便产生了“二十四番花信风”节令用语,它亦是我国表示气候变换的词语。《内经》:“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根据农历节气,每年从小寒到谷雨,共八气。每气十五天,一气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气共是二十四候,每一候应一种花信。二十四候便成了二十四种花期的代表。依次是: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端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花,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19. 而立之年:男子30岁 [解] ●《论语》:三十而立。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用于男性。 但孔子还说过:“立于礼。”(《论语·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当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所以立的不是事业、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这是一种自我的觉醒,是人格的独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 20. 不惑之年:40岁 [解] ●《论语》:四十而不惑。不惑之年:通常是指中年人的年纪。意思是,人到中年,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21. 知命、知天命、知非之年:50岁 [解] ●《论语》:五十而知天命。“知命”、“知天命”,即言此。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22. 耳顺、花甲之年、还乡之年:60岁 [解] ●《论语》:六十而耳顺。耳顺是六十岁的代称。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 ●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 ●六十岁也称杖乡,即还乡之年。 23. 耆年:60岁以上 [解] ●耆(qí),六十岁以上的年纪。耆年,一是指老年人。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耆年阙(qūe,这里意思同“缺”)市井之游,稚齿丰车马之好。”唐聂夷中《短歌》:“耆年无一善,何殊食乳儿。”宋陆游《北望》诗:“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二是指高龄。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归愚先生虽耆年重望,意不属也。” 24. 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杖国之年、悬车之年:70岁 [解] ●《论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杜甫《曲江二首》:“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因称人年七十为古稀。古稀,原意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含义;但由于医学保健愈发昌明,实际情况早与过去不同了。 ●《礼记·王制》:“七十杖于国”。是说七十岁老人可以拄杖行走、出入于都邑国府,但其中多指曾经有仕宦经历的退休官员。 ●《礼记·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仕。”即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晋书·刘毅传》:“昔郑武公年过八十,入为周司徒,虽过悬车之年,必有可用。唐·许浑《贺少师相公致政》诗序:“少师相公未及悬车之年,二表乞罢将相。” 25. 杖朝之年:80岁 [解] ●“八十杖于朝”,谓八十岁可拄杖出入朝廷。唐韩偓《乙丑岁九月在萧滩镇书四十字》诗:若为将朽质犹拟杖于朝。“杖朝之年”,即拄着拐杖出入朝堂,在皇帝面前招摇而过,这是何等的尊荣。 26. 耄耋:八九十岁 [解]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耄,八九十岁的年龄;耋,七八十岁的年龄。耄耋:八九十岁,指老人年龄很高。 27. 合耄耋、眉寿、九龄:90岁 [解] ●眉寿,源于《诗经》,《诗·豳风·七月》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周颂·潜》:“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诗·周颂·载见》:“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枯。”诗中的“眉”,自古及今都解释为“豪眉”“秀眉”,认为人老了眉中会长出长毛,从而云“眉”。而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金文中已常见“眉寿无疆”的字样了。 ●《礼记》郑玄注:“年天气也。齿人寿之数也。九龄,九十年之祥也。” 28. 期颐:100岁之人 [解] ●“颐”是服侍、赡养的意思。《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29.“顺寿”“喜寿”“米寿”“白寿”“茶寿” ●66岁:“顺寿”。六十六岁过寿,是寿俗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因为占两个六字,中国人讲究“六六大顺”,自然格外受重视。 ●77岁:“喜寿”。因为“喜”字的简写连笔草书拆开看就是“七”“十”“七”。 ●88岁:“米寿”。这也是拆字的说法,因为“米”字可以分成“八”“十”“八”三个字。 ●99岁:“白寿”。“百”字取掉上边一横为“白”,一横代表一年,九十九岁少一年,故称“白寿”。 ●108岁:“茶寿”。“茶”字的草字头当成“二十”,下面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为一百零八,故指一百零八岁。 30. “圣人年龄”:73岁和84岁 [解] ●孔子享年73岁,孟子享年84岁。所以国人对这两个年龄相当重视,认为能够活到圣人的年龄就心满意足了。但后来,随着时代变迁,人们把这两个年龄说成一个“槛”,说什么“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于是,后人们会提前给老人添寿衣、买寿棺、选寿穴等来冲喜,据说这样,反而会冲破关口,跨过这个门槛。 31.“三寿”:下寿、中寿、上寿 [解] ●古往今来,人们对人的寿年大体上分为下、中、上:下寿指70岁以上,也有指60岁以上的;中寿指80岁以上;上寿指90岁以上。而《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则提出:下寿八十岁,中寿百岁,上寿百二十岁。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