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现代教育名家是怎么上课的?

2015-5-22 08:05| 发布者: 新海高级中学| 查看: 575| 评论: 0

摘要: 名家上课,有的引人入胜,有的催人入眠;有的令人倾倒,有的令人生厌,林林总总,形形色色。  梁启超先生给清华大学学生讲课时,走上讲台,打开讲义,眼光先向下面一扫,然后是简短的开场白:“启超是没有什么学问 ...


名家上课,有的引人入胜,有的催人入眠;有的令人倾倒,有的令人生厌,林林总总,形形色色。

  梁启超先生给清华大学学生讲课时,走上讲台,打开讲义,眼光先向下面一扫,然后是简短的开场白:“启超是没有什么学问———”接着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点头,“可是也有一点喽!”既谦逊同时又很自负。讲到紧要处,便成为表演,手舞足蹈,情不自禁。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讲到悲伤处,竟痛哭流涕。这样的讲课,出神入化,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同时也是高级的艺术享受。

鲁迅先生讲课幽默风趣,每一句话都充满感情和力量。先生讲课绝不“霸道”,有时很“民主”,很随和。有一回讲到《红楼梦》,先生笑着问学生:“诸君喜欢林妹妹否?”一位学生大胆地站起反问道:“请问,先生喜欢否?”鲁迅答道:“我可不喜欢林妹妹。我嫌她爱哭哭啼啼,小心眼儿。”学生都会心地笑了。

朱自清教课认真、严谨。教宋词,上课时带一沓卡片,一张一张地讲。他要求学生按时交作业、笔记,还安排月考、期末考试。

辜鸿铭,清末国学大师。他在上课之前先和学生约法三章:(一)他一进教室,学生必须起立致礼;下课后,他先离去,学生再走。(二)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上课检查若背不出,不许坐,要一直站到下课。(三)能受得住约束的听课,受不了的可趁早退堂。他要求虽严,但讲课诙谐幽默,古文熟烂于心,英文也呱呱叫,一般是无人退堂的。

  章太炎先生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先驱、国学大师。他讲课时慕名来听者甚众,但他口齿不清,讲课时爱随意发挥,漫无层次,常常使听者兴味索然,慕名而来,失望而去。先生嗜酒,也好吸香烟,讲课时,常常一手拿粉笔一手拿烟卷,有时候误拿着纸烟卷在黑板上写,惹得学生哄堂大笑。太炎先生虽不擅长讲课,但学生中也不乏忠实听众(像鲁迅等人就坚持听完了《说文解字》),有些人后来成为知名文学家、学者。

  吴宓,陕西人,曾留学法兰西,国学大师。曾主持清华研究院工作,也是一位“红学”专家。吴先生在西南联大时,有一次上《〈红楼梦〉研究》课,见下面女学生没座位,就走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一些有风度的男生也尾随吴先生之后去帮搬,等女学生坐好后他才开讲。他讲“中西诗之比较”,好多学生有兴趣去听,没料到他讲的第一首诗却是学前儿童念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陈寅恪,著名学者、历史学家。陈先生通晓古今活文字及死文字十余种,能背诵《十三经》和《三通》,对佛门典籍及隋唐史尤有精心之研究。他讲隋唐史时,开宗明义就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进;近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刘文典,老同盟会员,做过孙中山的秘书长,对《庄子》、《文选》研究有独到之处。他嗜吸鸦片,上课时无法过瘾便狂吸纸烟,由于发音多通过鼻腔,语音含糊不清,讲《文选》时,只听他嗫嚅而言:“这文章好!这文章妙!”他是书生,也是狂生,自诩全世界两个半《庄子》研究权威中的那半个。教《昭明文选》,一学期才讲了半篇内容玄虚的《海赋》。

  闻一多,这位“新月派”著名诗人讲课有两个癖好颇有名士风度,一是将早上的课调到下午黄昏时分上,认为有气氛,易讲得精彩;二是上课前必先点燃一支香烟,然后蔼然一笑,绅士般地问学生道:“哪位吸?”他上课是允许学生抽烟的。他上“楚辞”,第一节课打开一尺半高的毛边纸笔记本,抽上一口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道:“痛饮酒,熟读《离骚》———可以为名士。”他讲唐诗,将晚唐诗与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颇受欢迎。闻一多的课都不考试,学期终了,仅要学生每人交一份读书报告。

  沈从文讲话声音小,湘西口音重,学生很不好懂。讲课没有讲义,毫无系统,只是即兴的漫谈,类似聊天。经常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作业讲一些问题。读了很多书,从不引经据典,总是凭直觉说话,从不说亚里斯多德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他讲话也不借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或腔调,但很诚恳、天真。他教学生创作,反反复复,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他从不给学生出命题作文,谁爱写什么就写什么,自己命题。他给学生作文写的批证,有时比学生的作文还要长。沈先生的得意门生是自由散漫的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汪曾祺。

  周作人学识渊博,文章风格浅淡、平和,是散文的一流大手笔。但周作人在讲台上的表现不敢让人恭维。徐行呆板,缺乏风神,与其兄鲁迅的谈笑风生,俏皮幽默的讲课风范形成鲜明比照。通常是坐在讲台上,低头伏案照本宣科,声音细声细气,即使坐在前排的学生也听不大清楚。

  俞平伯,著名学者、“红学”家。当年给学生讲授诗词,每每自己先唱读。每唱完一首,自己先赞道:“好!”沉吟半响无语,学生想要知道其所以好,俞先生已开始唱读第二首。唱毕,又由衷赞曰:“好,真好!”先生沉迷其中,大有醺醺醉也之态。学生欲知其细节,终不可得。




如认为侵犯版权,请及时告知小编,

小编将在24小时内删除。谢谢支持!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7 04:19 , Processed in 0.1493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