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家长,你的朋友圈,最近是否已被电影《无问西东》刷屏? 上映之后,这部文艺片褒贬不一。喜欢它的人,被其所传达的精神所感动。觉得影片不好的,大多认为电影在剪辑、特效等方面存在硬伤。 但是,无论如何,这部文艺片所呈现的家国情怀、人生态度都让中教君肃然起敬。 因为它所传递出来的价值,是教育应该重视的价值。 一个微博网红“回忆专用小马甲”跨界写了个影评:“刚去看了《无问西东》,最戳我的点是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的爷爷奶奶拥有过比我们波澜壮阔的青春啊。我们现在去看祖辈们,可能会感觉他们老了、思维陈旧了、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但我们忘了,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他们经历过战乱,经历过饥荒,经历过寒冷,经历过苦难的一切。他们年轻的时候拥有过怎样向命运抗争的蓬勃的生命力,那是何等的绚烂。” 那么属于祖辈的这种绚烂,还存在于我们和我们的孩子身上吗? 有人说,电影的“高级感”来自它的高度和格局,中教君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也许,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在《无问西东》中解读出这些教育养分。 ![]() 电影讲述了四个不同时空的故事 ![]() 《无问西东》涵盖了四条时间线——1923年、1937年、1962年以及现在。横跨百年,多时空交叉叙事: ![]() 1923年 北平 ![]() 1938年 昆明 ![]() 1962年 北京 王敏佳、陈鹏、李想,三人发小,各自胸怀伟大理想。一场意外的检举,让三人命运发生巨大差异。李想为了获得支边名额,背叛了王敏佳;王敏佳因为虚荣的童年谎言,遭受了严酷的审查;而陈鹏选择默默守护王敏佳,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 2012年 北京 四段故事的陌生人,最终被无形的线索牵连起来——曾经迷茫的吴岭澜成了沈光耀的老师;被启发的沈光耀,救了幼年的陈鹏;陈鹏敲醒了误入歧途的李想;李想学会了牺牲,救了张果果的父母…… “真实”的生命力看似微弱,但却延绵不绝,薪火相传。 有人感动于那一群年轻人在人生迷茫时执着地追求内心真善,有人感动于少年气概在硝烟中逆境下的从容绽放,还有人感动于青春和爱情经历患难之后依然有最深情的眷恋…… “如果提前了解你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1937年,华北沦陷,清华、北大、南开的师资学子被迫撤离。以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为首的教育界精英,携领数千人来到破落的昆明小城。 他们用茅草修建校舍,在荒郊野外支起黑板,授业读书。他们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成为了陈寅恪、冯友兰,杨振宁、邓稼先…… 沈光耀,是他们的一份子。 沈光耀明确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一次窗外的眺望,他对军人产生向往。他心中萌发起止不住的激情,想去参军。却被母亲拦住。沈母搬出家训,对他说—— 身死名灭者如牛毛 角立杰出者如芝草 故不得以有学之贫贱 比于无学之富贵也 言下之意就是:我们不要用功名利禄,来评判人生的价值。不要因为追求人生的幻光,从而失去生命。 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 你就连命都没了 沈母让沈光耀懂得,自己幻想的徽章荣誉,是多么幼稚。他向母亲发誓,自己永不参军。可没过多久,日军轰炸昆明。防空警报拉响,他在校舍附近,遇到教授吴岭澜。他让吴岭澜先走,吴岭澜却说—— 哪有学生不走,老师先走的道理? 之后,他看到吴岭澜捧起鸽子笼。原来,吴岭澜每次空袭都来这,是为了救白鸽。 救白鸽,简单一个细节,不仅表现出极富善良和浪漫主义的处世之道,更让沈光耀寻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日军连续轰炸,昆明一片狼藉。沈光耀看到街边,少年被炸断手臂,幼子躺在母亲身旁,还未懂事,就已成殇。 他想,哪有弱者死去,强者逃生的道理? 参军并非为了别人眼中的虚妄荣光,而是为了维护世间正义,维护自己心中至关重要的真理。 于是,他加入了由宋美龄、陈纳德开创的“飞虎队”。飞虎队,是中国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空军。无论军衔高低,总要在战场上,与敌人近距离搏斗。只要战争不结束,哪怕再优秀、再幸运的空军,也很容易战死。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 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沈光耀鼓起勇气选择的,是一个明知会死的人生。1937年8月19日,沈崇诲放弃逃生机会,同战友陈锡纯一起,驾驶飞机径直撞击日舰,与敌同归于尽。 沈光耀与其历史原型沈崇诲对比。 1962年,陈鹏在清华大学读书,一心想要保护王敏佳。某天,王敏佳目睹自己中学老师被师母欺负,便和好友李想一起写信批评师母。不料,这封信竟成为“批斗王敏佳”事件的导火索。 可明知自己将要堕入深渊,王敏佳仍选择独自担当,不出卖一同写信的李想。没过多久,她就被批斗。她用释然一笑,作出最后的斗争。大家向她扑来,扔石头、拳打脚踢……终于,她停止了呼吸。只有陈鹏一人,守在她身旁。
最新评论相关分类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