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我们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指明了方向。在新学年赣榆一中党委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把全校教师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用人文情怀做教育,点燃学生梦想,让学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伟大梦想,从而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1充分释放学生潜能,立足高效课堂育人才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学校结合市教育局提出的“释放潜能,建构生态课堂”,创新与探索出以学案为载体的“五步生态”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先后主办了“江苏省高效课堂研讨活动”、第二届“全国高中课型建构博览会”、江苏省第二届“高中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会”,推介高效课堂模式,产生了良好影响,该课堂模式先后获市局、区局高中教学项目创新奖。 下一步,学校将对学校推行的“五步生态高效课堂”进一步深化、细化,打造以学案为载体的“问题激活课堂”,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老师的理解、挖掘、重组、生成,转化成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演绎能力。 2全力打造课程基地,科技人文并重育人才 2013年8月学校通用技术课程基地被批准为江苏省课程基地。近年来,学校以课程基地创建为抓手,不断建设、完善课程基地,在设施建设、设备投入、教学环境创设、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现有技术与设计体验馆、无土栽培实践室、手工制作展示室、石文化展室、机器人操控实践室、航模馆、流动科技馆、胡淼科学与文化研究所等科技活动场馆,并建立4个名师工作室,引领科学教育教学的有序开展。 学校恪守“科学人文并重,师生共同发展”的科技教育理念,坚持“科技与人文并重,技术与艺术兼修”的科技教育思想,注重培养综合性人才。近年来,学校先后组织师生参加省“金钥匙”科技竞赛,省科技创新大赛,市机器人操控、车辆模型、纸飞机模型、航模等各种竞赛活动,有 90 余人次获优秀辅导教师、优秀教练员称号,有近千名学生在竞赛中获奖。 学校将进一步发挥课程基地的育人功能,促进育人模式转型,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将坚持“走出去”的实践原则,共创校外科技活动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以“六进”活动为抓手,通过进高校、进夏令营、进工厂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校外科技活动体验,努力做到科技与人文并重,培养新时代人才。 3推动生涯规划教育,指导职业规划育人才 在团市委的指导下,学校团委结合学生实际,率先成立了全市第一家“中学生职业生涯研究中心”,以一套教材、一个课程、一批师资、一个咨询室、一个活动基地、一项科研工作“六个一工程”为保障,以文化长廊、测评室、咨询室、演示厅、团校“五个功能板块”为依托,以微探究、微活动、微训练、微对话、微实践、微记忆“六个模块”为抓手开展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该项目先后获得团省委创新项目二等奖、团中央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今后,还将通过三个“w”引导,即(who)我是谁——关注学生自我的发展,挖掘学生潜能;(where)我要去哪儿——关注学生未来发展,帮助学生确立目标,激发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what)我该做什么——学会有效决策行动,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挑战的有担当的人才。 4探索国际办学途径,培养国际视野育人才 目前学校已先后与美国北卡州阿巴拉契亚大学、韩国庆一大学、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加拿大皇冠中学、英国诺丁汉比尔伯乐高级中学进行过交流,接待上述学校来访并曾赴韩国庆一大学考察,初步达成合作办学意向,正拟真正建立合作办学关系。 下一步,学校将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通过修学旅行等方式,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国际前沿知识,掌握先进学习方法,了解国外先进文化,为学生开辟直接进入国外高等院校深造的简易、直接、经济、高效的绿色通道,从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