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县马厂街门头小票
周士艺
“马厂四街,市廛独盛”,这是《新淮安府志》对赣榆县马厂街(如今赣马镇马厂村)的记载。明代天启年间马厂已分为东西南北四个街,是苏北毗邻鲁南最大的集市,经济非常繁荣,民国年间三四十年代马厂街有1200人,约240户,耕地1710亩,主要集中在地主手里,阴历初三、八、五、十逢集,百分之九十的居户经商和从事手工劳动,东西盐道贯穿马厂街心,盐漕整日喧嚷,官办赌场昼夜秉烛,粮食市场甚为火爆,多年丰收给这个挣扎在民族危亡夹缝里的小街市带来了畸形的繁荣。
抗战期间,法币、抗币、伪币、银币、铜币、地方币同时在这个集市流通,但除铜元外,角币、分币特别少,铜元虽有分币、角币的机能,但携带极为不便,经过一段小面值币荒的真空,门头小票便应运而生。人们从茶馆的茶牌子和杂货店的小面值筹码得到了启发,一些店铺、银楼开始发行小票,竟然很受消费者欢迎,接着360行几乎家家出小票,达万户之多,除个别倒闭商户的小票外,绝大多小票数长年在市场上流通,特别是染坊刘锦善所出的刘恒茂小票,可在鲁南、海州、新浦流通,凡持刘恒茂小票者随时到其染坊内兑换法币及银元,当时谚云:“四大银行,不及恒茂染坊。”
当时马厂街发行的小票票版多在青岛、新浦购买,除李姓一家用布质,其他均为纸质,图案多是表现山水风景、楼台殿阁、春耕春种、鱼樵纺猎、寿星财神之类。笔者所见到的小票,正面印有“赣榆县马厂街”一行横字,票面大小如同今天的5角和2角纸币。各家小票都加盖各自的印章,印章较为讲究,特别是书香门第世家发行的小票上,印章字体真篆隶书皆有,有的还刻有《陋室铭》、《春夜宴桃李同序》。惜经天灾人祸,实物所存无几,真乃憾事。
马厂街门头小票从1938年问世到1943年走向低潮,直到1948年前后,才退出流通领域。小票得以流通,除能兑换银元及法币外,主要是人们对许多出票者较熟悉,有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任感。
因小票在市场上流通顺利,一个经营小票的群体便应运而生,每逢集市便设点营业,其经营者本街有之,外地人亦有之,他们都有一定威望和经济实力。早市上,买卖人首先把法币兑换成小票以便找零。集市将下,各个收购小票的摊点开始紧张地工作,凡手中握有诸家花色小票的外地人多要把小票以1元2角换成法币1元或按当时比值换成银元。当时马厂集有四个固定的兑换点,外地来的两个,本街的两个,一个是李伯书和王日起(健在),一个是李家香和王从礼(健在),时有时无的游击点不计其数。集市过后,各收购小票的摊点把大堆大堆的门头小票,各家归各家对号入座,标上数码,然后到各家去以1:1兑换法币或按一定比值兑换银元,每兑1元获利2角。他们是发票人和流通者之间的桥梁,经济拮据的出票人对这些桥梁人物虽不悦但也无可奈何,因为如不按时兑换,下一个集市这些桥梁人物便告知顾客某家小票为空头小票并拒绝兑换,此举如同宣布某家破产,消息一发布,互相转告,最多延长到下一个集市,破产店家的门前人头攒动,哭喊叫骂,直逼得鬻女典妻也必须把小票兑换。一旦挤兑,破产者多求乡绅出面,为其开脱延日兑换,此时一语千金,否则只能逃亡他乡。
现根据当时小票兑换点经营者李伯书先生于生前整理的资料及笔者的调查列表如下:
赣榆县马厂街门头小票一览表①
说明:①马厂街当时还有张记(张修品)、德茂源(桑成本)、吴胜元(吴总吉)、生生堂(张怡楷)、记栈(东家)、东公胜(刘庆顺)、西公胜(刘二)、祥记茶社(张守祥)、树丰永(东家平)、李茶馆(车礼善)、山顺栈(王起安)、德乾(齐德元)、增胜元(管增勋)、同记(管同勋)、正太、黑斌、龙聚昌、新聚元等数十家商号,但是否发行过小票则不祥
编者注:周士艺先生1937年生,自幼受到严格传统教育,热衷书法、收藏与考证。《书谱序》为唐代孙过庭所著,计三千七百言,世谓书坛精要,墨林至宝。周士艺先生50多岁时曾随女儿移居镇江,专心书画,以“拾荒博士”之笔名发表作品,一时名动京口,曾有个人画集问世。故乡难舍,情系旧友,后又携眷回赣榆,购屋于县城,“蜗居”斗室,“移情别恋”,致力于《书谱序注疏》的完成。
家荣 2021-09-09 18:23:17
引经据典,事实说话,把老马厂一度时间的繁华景象展现读者面前。令人拍案叫绝,好!
作者2021-09-11 17:30:49
多谢[抱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