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八景之兴庄夜雨
赣榆区大兴庄主要以王姓为主,兴庄王氏本为三槐堂王氏,因兴庄夜雨这一本地独特自然现象而取名夜雨堂。
兴庄夜雨在明时期,成为赣榆八景之一。
明洪武初年,清朝廷禁海,迁徙海边渔民内迁,海州当路移民渡海北上至今赣榆兴庄地界,见此地近海,渔盐可产,遂定居于此,以为兴业之地故名兴庄
明正德七年(1512年),增设兴庄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增设兴庄场草荡,青口场明嘉靖时将原惠泽场的亭户迁赣榆城东,更名兴庄疃,同时设兴庄场。
这批移民到兴庄后,以煮盐为生,盐民沿海岸而居,那时候的海岸没有堤坝,都是自然形成的海堤,每遇到初一十五大海潮,海浪自东拍击海堤,溅起的浪花水滴打到盐民居住的东屋山,噼噼啪啪。
后来王氏繁衍成大家族,举族中老人修王氏族谱,他们在小屋里商量的半夜,下半夜的时候,听见屋外噼噼啪啪的下雨声,王氏族人推门一看,屋外地上有斑斑雨点,举头皓月当空,原来是海浪拍击的浪花打到屋山上落到地下。于是返回屋内继续修谱,取堂号“夜雨堂”
兴庄夜雨也因此闻名遐迩,成为明朝赣榆八景之一。
兴庄夜雨也有人解释为“这是因为兴庄是盐业基地,村子周围土层表明含有盐质,白天太阳一晒,地面结成一层薄薄的硬皮,一到夜间地下水分上升,将地面硬皮撑破,发出雨点落地之声,破处好象雨滴痕迹。这种现象,世所少有,故为赣榆佳景。”
有赣榆兴庄老人说,我都住在这几十年了,从来没有看见兴庄夜雨。兴庄夜雨到清时期已经在赣榆八景中取消了,说明了这个“兴庄夜雨”在清朝已经消失,消失的原因不是因为朝代更迭,而是大海的东移,海州云台山在明初还是孤悬海外,到清已经和大陆连在一起了。到清雍正六年(1728年),因临洪口北徙,临洪场盐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调整盐场区划,将临洪场与兴庄场合并,定名“临兴场”,设盐课司署于赣榆小河口。这个时候大海已经东迁到兴庄东几千米了,哪还能有兴庄夜雨拍击到屋山墙上?
而兴庄的盐碱地还在,其它盐场也有盐碱地,都没有这种现象,故“兴庄,地面结成一层薄薄的硬皮,一到夜间地下水分上升,将地面硬皮撑破,发出雨点落地之声,破处好象雨滴痕迹。”是不成立的。
《康熙赣榆县志》载:“兴庄夜雨,夜不雨如雨也。星月满空,声常淅沥,旦起视之,点痕在地。”
对赣榆明八景兴庄夜雨赞美之诗有赣榆明嘉靖四十三年举人董志毅的:“兴庄夜雨”
兴庄夜雨
董志毅
有云有雨亦难期,有雨无云那得知。
午夜天边光皎洁,平明沙上点差池。
恍疑神女骖鸾过,定是神龙戏海垂。
一度潮回一影灭,鸥凫无数立晴陂
赣榆进士倪长犀咏兴庄夜雨:
明月沟疏桐,
空庭淅沥同
地连沙岸白,
潮带海云红
薄暮生凉早,
微蒙着树空
潇湘无限意,
夜夜梦魂中
诗人们把兴庄夜雨的美景写得出神入化,让人浮想联翩,如若梦境,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名胜多已湮没,有的,也只留有点滴残迹。但诗人对赣榆八景之“兴庄夜雨”的赞誉,永远留在赣榆人梦中。
欢迎关注“明军数学”,明军教育,时时发布有关你或你的身边学习乐事。
联系电话:13186478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