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学习|减负、停办奥赛,教育部门把话说透了吗?

明军数学  2018-05-13 14:59:30

转载:

减负、停办奥赛,教育部门把话说透了吗?

 


教育局停办奥数杯赛,要求初中招生不看竞赛证书。

个别家长说:这下好,孩子负担减轻了!

更多家长心里想:这位家长好像嫩点,不会是外星人吧?

好心的家长会提醒,如果你不给孩子报奥数班,那你孩子基本无缘优质初中。

教育局不准幼儿园教拼音,要求所有小学一年级零基础教学。

有的家长说,非常支持教育局!过早开蒙,拔苗助长不利于儿童大脑发育。

但更多家长说,如果学龄前真不给孩子报拼音班,那么孩子上小学可能跟不上。

在某家长群里,我看到一位家长的红颜色加粗观点:如果家长什么都听教育局的,你孩子的学业就可能被耽误了!

按照这个说法,难道教育局是专门坑害家长和学生的吗?

 

网上关于义务教育的文章太多了,大都是发牢骚。

教育局主观上当然不会坑害家长和学生;但少数家长对政策存在着理解错位。

为什么理解错位?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请再看看教育局还有一些受争议的政策。

比如,强制穿校服。目的是什么?主要不是为做广播体操显得整齐划一。

还有,都说校服设计肥大蠢笨,其实也有它的道理:一是有利于防止早恋;二是困难家庭不必年年买校服——熊孩子长得太快!

我理解,强制穿校服,是为了校园里不出现浑身上下都穿阿玛尼、爱马仕的小学生,保护困难家庭的孩子以及家长的自尊心。

再比如,禁止考分排名。应该是为了防止智商不足、成绩差的孩子走极端吧。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但却有天壤之别。一是家庭贫富悬殊,二是孩子智商差异很大。这都是客观存在。

虽然孩子早晚都会知道这残忍的差别将影响一生,但在未成年阶段还是需要遮掩一下;虽然未必遮得严实,但遮掩的手势要有。

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局的大多数政策,都是针对共性问题起兜底作用:尽量不让未成年孩子过早认识人生的残酷!

这与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广电总局不让孩子看凶杀血腥的影视剧是一个道理。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少数家长觉得被教育局误导了;而实际上可能是家长领会文件精神不深不透。


 

问题就出在,没有谁有责任和义务把教育局的文件讲得比较通俗透彻。

下面,我来试着扮演政策解读的角色。比如,减负的政策,应该这样解读:

减负,就是要把人文关怀送到每个未成年孩子心坎上,保护幼小心灵不被学业压垮。但是,想考重点高中、想考名牌大学的,要早做打算。特别聪明的孩子不需要题海战术;一般智力的孩子,没有一定强度的做题训练肯定不行。

如果文件这样写,是不是完全清楚明白了。我相信,没有哪个家长会被误导。

关于整顿不规范办学机构的政策,是不是可以这样解读:

整顿不规范办学,不等于不让孩子报各种班。这就与整顿不规范房产中介不等于打压房价是一样的道理。

整顿不规范办学机构,虽然造成近期培训班供不应求;但长远看,是为了孩子可以上更好的补习班、家长不花冤枉钱。

模仿以上套路,停办奥数杯赛的政策,我相信大家知道该怎么解读了:

停办奥数杯赛;但没说不让报奥数课外班。聪明孩子,该报班继续报不太聪明的孩子,家长别给孩子压力太大,否则孩子跳楼别怪学校。

也许有家长会说:以后教育局的政策都写成这样不行吗?干嘛让家长费劲?

毫无疑问,教育局的文件不能这样写,主流媒体也不能这样解读,谁敢把孩子说成三六九等?这就考验家长是不是老(奸)巨(猾)了。

其实,解读文件很简单,只需要了解公权力是有边界的,教育局扮演的是保基本、兜底线、保护弱者的角色,就有答案了。

甭管教育局出什么政策,家长要做的是,准确评估孩子,分类指导,因材施教:

学有余力的孩子:

在合理安排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家长尽管报班,奥数英语钢琴班,起码吃到七八分饱,别把时间浪费在电脑游戏和脑残电视剧上。

成绩中不溜的孩子:

报班要少而精,贪多嚼不烂。主要针对补短板的科目报班,以确保课程不脱节、成绩不掉队。说不定晚两年开窍也是有的,家长不要急吼吼。

学习吃力的孩子

大致有两种情况:如果是贾宝玉那号的,有天份、但顽皮怕读文章。必须高压严管,该打要打。

小屁孩当孙子不是正当其时吗,难道你想让他长大了当孙子?除非家长超长待机、孩子到老,或者遗产够他吃一辈子。

传说中的快乐教育方法,那都是聪明孩子的家长在炫耀;资质平平的孩子,不存在不负如来不负卿的两全办法

一岁看三岁,三岁看到老。

如果孩子禀赋确实不行,报班也没用,打死也没用。家长是过来人,难道不清楚:天赋不足,无处充值,这方面差距难以逾越吗?

先查一下自己祖上三代的特长在哪里。不是读书料,趁早另打算。


欢迎关注明军教育,时时发布有关你或你的身边学习乐事。

中小学生辅导热线:13186478920

 


返回明军文集列表
返回明军文集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