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学习|种种争议,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看我们赣榆的教育

周明军  明军数学  2018-07-22 17:13:22


种种争议,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看我们赣榆的教育

周明军


网传---江苏争议:南京“素质教育”不敌“县中模式”,怎么办?

为什么,南京的教育成绩不像其他省会城市那样一枝独秀?

南京的孩子补课多,叫苦连天,而县中的孩子高强度学习,一声不吭,因为习惯了。对于县中的农村子弟,高考几乎是人生的唯一机会,承担着改变命运的重任。

尽管事实上,农村子弟勤奋刻苦,终其一生也不过与城里子弟坐在一张桌上喝咖啡,好整以暇地谈素质教育。但对于农村子弟是人生的进阶篇了,有希望、有未来、勤学习、肯吃苦,这是县中学子的整体心理状态。

在南京: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龄段的课外培训是常态。目前越来越严格的“均衡教育”政策倾向,南京校内仅提供基础教育,而把增值教育扔给了广大的培训市场。

而在县中,教育培训市场很小,几乎不存在。

种种争议,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看看我们赣榆的教育

一、       经济强县决定了教育大县

赣榆历史上在海属地区经济是遥遥领先的。

明嘉靖年间,赣榆诗人董志毅《榆城春色歌》诗曰:“紫阳之桥始见虹,青口春潮帆若鸿。武强月出融融夜,渡口沙河春水明。”从“帆若鸿”,可见当时青口港泊船之多,一派繁忙景象。明清时期,青口港一枝独秀,从山东、山西收购的斗石、花生油类,咸鱼、腌猪船运到上海,再从上海运来洋油、木材以及私盐等从青口朝外批发。这一来一往返就带动了船运、陆运、饭店、旅馆等一系列行业的发展。由来钱,便发展教育,先有赣榆城里的怀仁书院,继而在青口建立了选青书院、大沙河建立溯沂书院,青口的油业高等学堂。建立了学校,硬件设施一流,软件也跟得上,高新延聘名师。南通状元张謇就曾任青口选青书院的山长。怀仁书院山长郑炳垣,字杏南,号丽堂,浙江钱塘人。光绪元年(1875)乡试中式第10名举人。在郑炳垣的乡试硃卷中,大主考官大理寺卿批注是“思清笔健”可见郑炳垣文笔的才华。曾被江苏省职业教育家江问渔(江恒源)先生誉称“海州泰戈尔”的朱仲琴被聘请到青口的油业高等学堂任教。有这些名师才培养出我们赣榆县有十六位进士,是海属地区最多的进士。

二、赣榆有科教兴国的理念

赣榆很早就有教育兴国的理念,南宋理宗宝祐四年,赣榆大吴山前单店村人单公选,他自幼聪明超群,在村塾就读,常为塾师称道,他喜读爱国为民书卷,才思敏捷,七岁便能诗文,年二十八岁中二甲三十八名进士,与留下传世警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同榜,他也是赣榆第一个进士。在国家最艰难之际,与同科进士盐城人左丞相陆秀夫,张世杰等人支撑着摇摇欲坠的南宋王朝,他们每个人都背着历史责任,都认为自己的决定将决定历史,决定民族,决定国家,在崖山之战,陆秀夫和小皇帝跳海了,赣榆进士单公选跳海了,尾随他们跳海殉国的军民有十余万人。蒙元的丞相脱脱记录:“越七日,尸浮海上者十万余人。他们慨然为宋王朝而死。

今天距离中国告别帝制已一百多年了,我们无权评点此前两千多年间的各个王朝的执政之得失,士民之生活状态,也或许能有这样一个印象:武功不彰的“弱宋”,配得上文天祥、陆秀夫、单公选这样一大批文化人的殉节。这些先烈前贤,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成仁取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赣榆人有教育为己任的传统

1872(清同治九年)年6月4日《申報》记载:江苏学正彭玖余上奏皇上,赣榆县学附生相曰符,核查墨卷,填写年龄不符,查明相曰符在同治元年的科考中,填写的是八十二岁,到同治九年应该是九十岁了。

九十高龄的相曰符,到南京去参加科举考试,大家知道,那时候到南京可是不容易的,先坐小推车到罗阳,再坐船过大沙河,再做小推车到新坝,再坐船过河,一天过去了,还没有出海州呢。到南京要走大个半月,一般身子骨可不称。就是这一位老人,在南京参加清同治九年的科举考试,惊动江苏学正彭玖余、两江总督刘坤一。结果还不错,相曰符,竟然考上了,中举了。


清康熙五十三年,那位从小在赣榆长大的吴敬梓写出了小说《儒林外史》,吴敬梓笔下的范进54岁考进秀才,可那时候范进比赣榆县学附生相曰符年轻的多了。

少年吴敬梓是随其父吴霖起来到赣榆县的。他主要之事就是读书。他的学习态度是认真刻苦的,头脑又聪颖,很快就打好了学识的功底,所谓“用力于学,已有初基”, 他决不死读书,也还不时浏览当地的山海风情,随父参加一些当地名士的聚会。他曾当众作了一首五律《观海》,使得满座皆惊,其诗曰:“浩荡天无极,潮声动地来。鹏溟流陇域,蜃市作楼台。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

 吴敬梓父亲吴霖起时任赣榆教谕,到任后,拿出自己微薄薪金整修学宫,吴霖起为人正直无私,治学严谨,也感染了吴敬梓奋发学习。


四、赣榆人有吃苦耐劳的美德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流传千百年的至理名言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就是吃苦耐劳是成功秘诀。那些能吃苦耐劳的人,很少有不成功的。可以肯定的说,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开拓进取是一个人优秀的品质,这种品质要经过艰苦锤炼才能形成,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清嘉庆年间的赣榆进士周翠元,刻苦求学,中进士后在广东任知县,回家探亲的盘缠都是借的。

赣榆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赣榆人“假江苏人,真山东人”的尬尴身份。民国期间,在上海打码头、扛大包的有许多事赣榆人。赣榆人走出去的农民工多是干建筑的,吃三睡五干十六,父辈们辛勤赚下的第一桶金,投资就是在教育上,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走父辈的老路。

有位教师说,赣榆海头中学为什么能考的好?不仅是和教师教的好分不开的外,还有那里的学生,多是沿海农村的孩子,没有富二代,没有官二代,只有埋头读书,苦中求乐。

赣榆县一直以教育为名片,全市第一的教育一直是我们赣榆人的骄傲。在赣榆有博士之家,父子博士、叔侄博士、兄弟博士,有博士之乡,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自古以来,老师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把老师比作“人类灵魂工程师”、“蜡烛”和“园丁”。正是由于那些基层教师开创了赣榆教育的先河,才有了现如今赣榆教育的繁荣


欢迎关注明军教育,时时发布有关你或你的身边学习乐事。

中小学生辅导热线:13186478920


返回明军文集列表
返回明军文集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