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匡氏与《铁弓缘》
周明军
《铁弓缘》是我国戏剧中的传统剧目。剧中青年将领匡忠和茶女陈秀英因铁弓喜结良缘的传奇故事,曾经被画成年画、连环画,拍成电影、电视剧等广为传播。相传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是有真人其事的,这个故事发生在明代山东胶州,胶州匡氏始祖——明初武将匡福,便是《铁弓缘》中匡忠的原型。
明以来,胶州民间盛传高秀英悬铁弓选婿的传奇故事:元末明初时,有母女俩在胶州城南门外开了一家茶馆。母亲高氏是一位年事已高的寡妇,她故去的丈夫原是胶州城有名的拳师,体力过人,能拉开10石的铁胎硬弓。高拳师临终时嘱咐高氏:若遇上能拉开咱家这张铁弓的后生,便可以把女儿高秀英许配给他。
高拳师去世后,高氏母女俩便在南门外开了一家茶馆维持生计。高氏遵照丈夫的遗嘱,把那张铁弓悬挂在茶馆的墙壁上,等待能拉开铁弓的有缘人。
胶州城员外的儿子,是个纨绔子弟,见到了长相俏丽的高秀英,便上前调戏,被驻胶州的将领匡福遇上蒋这个人赶走,匡福见墙上挂一铁弓,便取了下来,运足全身之力拉开了。在一旁观看的高秀英,被匡福的体力和英武之气打动了,遂邀请他到后院比武。当匡福得知铁弓招婿的由来后,对高秀英爱慕有加。因匡福已有妻室,高秀英便自愿当他的偏房,成全了这桩充满传奇色彩的“铁弓缘”。
自此后,匡福与高秀英因铁弓而成姻缘之事便在胶州传为美谈。后来,这一传说被《大明英烈传》的作者知道了,便改编为折子戏《铁弓缘》。为了避真人真事之嫌,作者把男主人公匡福改名为匡忠,改高秀英为陈秀英,改史公子为石公子。
匡福的后人有多个进士。
明时期,赣榆匡九生有有匡亨、匡福二子,
匡福(1333~1399年),江苏赣榆人,明初抗倭名将,系胶州匡氏的始祖。匡福在元末时曾任过官职。明洪武初年因战功先后被授予百户、副千户官职,后因为在山东半岛沿海抗击倭寇建奇功,升为胶州守御所千户。明建文元年,66岁的匡福病逝于胶州。匡福儿子叫匡德,匡德官职是胶州正千户。
匡德的曾孙匡翼之在山东胶州居住,在今天习惯称呼为匡翼之随军,籍贯江苏赣榆,居住地山东胶州,老祖当官了,入官籍。可以在户口所在地参加科考。
匡翼之进士登科录
成化十六年,匡翼之以胶州学生的身份参加了山东乡试。
成化十六年山东乡试,监临官为巡按山东监察御史张蕙进士,提调官为山东布政司左布政使赵文博和左恭政刑表;监试官为山东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李让、石渠;考试官为江西广信府儒学教谕郑昭、直隶保定府安州儒学学正章英;同考试官为广东潮州府饶平县儒学教谕刘原弼、直隶和州含山县儒学教谕童琚…
考试第一场为四书;第二场为论“君相以父母天下为王道”第三场为策五道。共取举人七十五名;匡翼之以胶州学生的身份以诗中式第七十一名。六年后匡翼之参加了明成化二十三年的进士考试。在这次参加进士科考,匡翼之的履历中填写:贯直隶淮安府赣榆县人,山东胶州千户所官籍。父亲匡茂,亲母郑氏、祖父匡济,曾祖匡德。
匡翼之中进士后,为南京贵州道御史,以清廉从政而闻名。匡家后人中还有匡铎,匡延年,匡兰兆,匡兰馨,匡忠等。
在百度百科中有“匡 铎 (生卒年月不详) 字淑教、松野,祖籍南直隶海州(今江苏省东海县),其祖父匡德官胶州正千户,定居胶州。”
这个既是不准确也是不正确的。
在匡铎的进士登科录中有贯山东胶州,籍海州赣榆人,并注有出生年月,在登科录中明确有祖匡翼之,就说说他是匡翼之的孙子。而匡德是匡翼之的曾祖父,这个百度百科的词条给人差了行辈呢。
匡铎,大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北直隶株水知县,摇监察御史,晋兵科给事中,出为大名府知府,官至陕西按察司金事。
匡 延 年,字范先,是匡铎儿子,大明祟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中书舍人。
匡德的八世孙是匡 如 桐,字钟扬,是诗人,著有《柳庄诗集》;
匡 兰 馨,字九碗,匡如桐儿子,大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历员外,官至郎。其外甥李世锡、李世铎为进士;
匡兰兆,字楚碗,匡如桐侄儿,大清顺治三年(1646)进士,官至贵州道监察御史。
匡家后人还有:
匡源,字本如,号鹤泉,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生于胶州郭家庄。清道光十九年,匡源中举人,第二年中进士,入选翰林院任编修,开始了他的宦海生涯。1852年咸丰皇帝在避暑山庄临终托孤,匡源成为顾命八大臣之一。
匡源墓志铭
自明朝到清朝中后期了,匡家人虽然官做的很大,进士出了很多,但始终没有忘记是赣榆人,在匡源的墓志铭里明确记载为赣榆人。
匡家虽然地位显赫,但后人都在山东胶州,即使在赣榆城里有两座进士牌坊,在赣榆也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但匡家在山东胶州可是非常有影响的大家族。
山东胶州的古牌坊
赣榆县匡氏,江苏省赣榆县本是匡九公的老家,后来长子匡亨迁徙日照,匡福因军务在身,镇守胶州。后来匡福的三子匡政、四子匡荣又迁徙回到老家赣榆定居。其祖茔在赣榆县官河乡匡林村,民间称匡家陵,因匡九公、匡福、匡德祖孙三代都是武德将军,故也称“将军陵”。
欢迎关注“明军教育”,时时发布有关你或你的身边学习乐事
寒假中小学辅导班招生,报名从速。
辅导热线:13186478920
松雲銘 2019-01-11 17:32:36
[微笑]周老师致力研究地方文史,文献!研究乡贤文化,成果斐然!确为我地方文史添补空白!值得敬佩!向周老师学习![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赞 2
作者2019-01-11 18:03:33
互相学习!史兄的资料也是很丰厚的![握手]
青岛华韩大明商贸有限公司~匡绍文 2020-04-04 11:08:05
据兰州《金城匡氏谱》、《赣榆县志》和《胶州志》以及兰州卫的相关资料记载,匡兴随明太祖皇帝大军自淮安北上,北伐建功,1668年,授封济南府胶州卫(今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指挥同知,入籍山东。1369年(洪武2年)明军取兰州。1370年(洪武3年)置兰州卫(今甘肃省兰州市)。同年,恰好胶州设守御千户所,隶属山东(青州)都指挥使司管辖。就在这一年,匡兴例选兰州卫指挥使,四子随驾至兰。1399年(建文元年)朱元璋第十四子肃庄王朱模移驻兰州建藩,匡兴四子世袭兰州卫指挥使,世居兰州,匡氏宗词设在今兰州市民主东路的周家拐子(宗词因城市建设拆除)。从啸庄王建藩开始,兰州成为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匡兴生九子,其他八子材料失查。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朝初年匡兴任胶州卫指挥同知,与元末明初发生的《铁弓缘》故事,在时间上相吻合。二是明朝元年匡福34岁,匡兴是匡福的三弟,匡兴当时也就30岁左右,正值青年,与《铁弓缘》故事中的主人公青年将领匡忠的年龄相差无几。三是匡兴有九子,与《铁弓缘》故事中的主人公城外纳妾相比是一致的,也是正常的。通过以上材料证明匡兴才是《铁弓缘》故事中的主人公。赞 1
作者2020-04-04 17:27:16
[强]
浴乎沂 2019-01-11 16:42:38
谢谢明军先生考证[合十][合十][合十]赞 1
作者2019-01-11 17:12:06
感谢关注!请老先生多指正!赞 1
青岛华韩大明商贸有限公司~匡绍文 2020-04-04 10:18:04
据赣榆县志与胶州匡氏家谱等历史史书记载,本文中有几处误点特意更正,现摘录供参考。(1)*85世 匡九公(玖卿)日照、赣榆称九公,胶州称九翁,睢宁称九卿、九将军。元朝将军,祖籍邳州匡里,原籍邳州城,随军屯田东海,举家迁居淮南行省淮安路海宁州赣榆县东口村。娶刘氏、万氏封宜人,生五子。刘氏生长子亨、次子福;万氏生三子兴,四子名失号达,五子名失号颂。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审时度势,一呼百应,高举义旗,追随朱元璋反元有功,诰封武德将军。其五子均受封各地任职。合葬赣榆旗山下壬丙向,有碑志。 * (2)匡延年,字范先,是匡铎儿子,大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中书舍人。(3)匡翼之是明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
作者2020-04-04 17:22:16
我有《匡福墓表》以及匡家几位进士的登科录,对匡家的许多家史,的记载还是很详尽的。[握手]
白头老翁 2020-04-02 22:38:36
铁弓缘确有此事,可当时在胶州戏班子还不能提名道姓的演出,否则逐出。
作者2020-04-04 17:14:43
感谢![抱拳]
青岛华韩大明商贸有限公司~匡绍文 2020-04-02 21:20:11
我是句须公106世孙,文中有好多误点与事实不符,宜误导匡氏后裔及读者,建议删除,多了解一下匡氏家族文化历史。
作者2020-04-04 09:16:46
铁弓缘 只是个传说,其它的还有哪儿与事实不符?请赐教。
海之間 2019-01-11 21:25:51
有根有据,追祖溯源,纹理清楚,周兄乃赣榆民间文史第一人!
作者2019-01-12 09:18:55
感谢徐兄夸奖![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