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山与端木书台的传说
葛永明
赣榆西部塔山镇境内有座子贡山,山上有处“端木书台”,相传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高足端木子贡晒书的地方。这是一个流传很久很久的优美动人的励志故事。 很早以前,子贡山还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土山,山上杂草丛生,十分荒凉。山下村庄里有个放牛娃,家境贫寒,父亲病故,与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放牛娃勤劳孝顺,小小年纪就给人家打工放牛,挣点谷米,奉养老母。每天清晨,放牛娃就早早赶着牛儿到这座小山上放牧。牛儿吃草去了,放牛娃就拿出书本认真地读着。这儿有块低洼地,草儿长得特别茂盛。无论牛儿怎么吃,他怎么割,草儿总是不见少,永远是那么丰茂,那么碧绿。
一天傍晚,太阳快落山了,放牛娃打算割筐青草,然后赶牛回家。割着割着,镰刀一下插在泥里拔不出来。放牛娃用刀一拽,竞拉出一个盆子来。盆子金灿灿的,煞是好看。放牛娃捧着左看右看,爱不释手。心想:这儿的草总是割不完,是不是与这个盆子有关?这个盆子是不是人们传说的“聚宝盆”呢?放牛娃解下母亲系在他脖子上的一枚古钱放在盆子里,然后随手又把古钱拿出来。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盆里竟然还有一枚古钱。拿出一枚,还有一枚,拿得再快,盆里总是还留有一枚。放牛娃高兴极了,心想,这下好了,今后和母亲再也不会挨饿了。 天渐渐黑了,该回家了。可这个盆子怎么办呢?为了不让外人知道,放牛娃就扒了个坑,把盆子埋了起来。为了便于第二天找到埋盆的地方,放牛娃折了根松枝插在土坑上做了一个标记。
谁知第二天早上放牛娃再到山上取盆时,满山遍野长满了翠绿的松树,那只盆子却杳无综迹了。从此,这座无名小山便有了名,人们称它为“万松山”。 又过了许多许多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位名叫端木子贡的人路过万松山,又留下了一个美好的传说。
端木子贡是春秋战国时期卫国人,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儒学大师孔子的得意门生,名列孔门“受业身通”的三十六贤之首、十哲之一。他勤奋好学,办事通达,思维敏捷,善于辩辞。孔子称其为“瑚琏之器”,曾挂鲁、卫两国相印。
春秋末年,诸侯混战,争相为霸。强大的齐国欲出兵侵犯弱小的鲁国,借此扬霸名于天下。客居卫国教学授业的孔子听说故国有难后,焦虑万分。颜回、子路等弟子慷慨激昂,纷纷表示愿随军出征,保卫鲁国。但鲁国兵微将寡,岂是强大的齐国的对手。这时,端木子贡挺身而出,表示愿孤身出使齐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国收兵。孔子深知子贡能言善辫,有济世之才,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岂不是上上之策,于是便遣子贡去游说齐王。 子贡奉师命出使齐国,沿途看到齐国大军已浩浩荡荡开至鲁国边境,战事一触即发。看来,鲁国已危在旦夕,在劫难逃。 子贡来到齐国,拜见齐王,海阔天空,纵论天下事,唯独不提齐国出兵攻打鲁国之事。齐王反倒纳闷,便问子贡来齐有何要事?
子贡与齐王道:“大王可知吴国欲会盟天下诸侯?” 齐王问:“吴王何意?” 子贡道:“会盟诸侯,称霸天下而已。” 齐王怒道:“小小吴国,弹丸之地,也敢称霸天下!” 子贡道:“吴国兵强将广,天下无敌,当今之世,霸主非吴王莫属。” 齐王越听越气,怒道:“要不是我已出兵伐鲁,定派精锐与吴王一战!” 听到此处,子贡故作惊讶地问道:“大王为何出兵伐鲁?天下人都知道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大王伐鲁,如同以石击卵,显不出英雄本色。” 好大喜功,欲称霸天下的齐王急问:“如何是好?”子贡不紧不慢地答道:“大王欲成霸业,扬威天下,应与吴国一战,打败强敌吴王,便可征服天下诸侯。” 齐王一听此言,正中下怀,稍有迟疑地说:“可惜我的大军已到鲁国边境,国内已无精锐可遣。” 子贡一见齐王上钩,假作献计道:“速命大军假道鲁国奇袭吴国,当今天下皆知齐兵伐鲁,吴国定然不防,声东击西,必然获胜。” 齐王一听,连称“好计!好计!”遂传令大军转道向南,弃鲁伐吴。 子贡趁齐军转兵之机,又急匆匆地赶到吴国,对吴王道:“齐国派兵伐吴,大军已迫吴境,大王应早作准备。” 吴王一听,大惊失色,急道:“我的军队正在攻打越国,这可如何是好?” 子贡献言道:“越国弱小,不堪一击。大王应速速撤兵,养精蓄锐,迎击齐军。”吴王听后,连称:“要得!要得!”遂下令调回征伐越国的部队,预伏在边境线上,迎击齐军。
子贡凭三寸不烂之舌,机智地劝说齐王停止进攻鲁国,又献计不让吴国攻打越国。结果,齐、吴两个都欲称霸的强国混战一场,两败俱伤。弱小的鲁国、越国得以幸免灭国的灾难。 子贡不辱使命,“乱齐存鲁,止吴霸越”后,兴冲冲地踏上返程之旅。一日,路过万松山,但见山上苍松翠柏,绿意盎然,山下碧波鳞鳞,流水潺潺,正是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之日,又值完成重大历史使命,春风得意之时,于是决定乘胜一游。
子贡拾级登山,流目四盼。但见山中云蒸霞蔚,鸟鸣莺啼,松涛起伏,微风送爽,不由得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漫步到山腰东北,见一巨石,圆整如桌,平滑如镜。登石远眺,山青青,水碧碧,松翠绿,云雪白,不由得诗兴大发,吟咏一番。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子贡聚精会神赏景吟诗之时,忽然间,云从脚底生,雷自耳边鸣,一阵暴雨骤然而至。子贡躲避不及,人书俱湿,一筹莫展,好不狼狈。岂料云解人情,雨知人意,少顷,即云散雨歇,骄阳高照。再看那雨后初晴,山色清新,彩虹艳丽,霞光四射,溪水淙淙,叮咚而下。更令子贡惊奇的是刚才登临的那块巨石竟然滴水未沾,仍旧平滑如镜,干燥如初。子贡感其神妙,遂将书简摊晒其上。岂料奇迹顿现,原本湿漉漉的书简稍顷便干,不但只字未损,字迹反而更加泽润。子贡连呼:“奇石!奇石!”赞叹不已。后将万松山晒书奇石记入著作之中,故此得以流传后世。
沧海桑田,时光荏苒。二千多年后的明代万历年间,赣榆知县樊兆程邀约好友畅游万松山,追思先贤端木子贡的丰功伟绩。为振兴赣榆文风,标榜乡贤,樊兆程捐资在万松山修建了端木书院和端木子祠。
史载端木书院为三进院落,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黛瓦,飞檐斗拱,琉璃瓦,马头墙,庄严肃穆,气势非凡。书院内建有大成殿、魁星楼、泮池、文昌阁,塑有至圣先师孔子和子贡及七十二贤人的雕像。一时间,苏北鲁南方圆数百里的士人学子争相前来瞻仰祭拜。尤其是每逢乡试、殿试前,准备赴南北二京赶考的生员秀才都要来进香许愿,以求魁星点斗,金榜题名。在书院就读的学子,更是勤奋,日日朗朗书声不绝于耳,年年捷报频传喜讯不断。自此,赣榆文风大振,举人进士,代不乏人。
端木子祠落成后,樊兆程派专人到河南浚县端木子贡的家乡,礼聘端木氏后裔来赣定居,割官田三百亩,免徭役赋税,令其看守祠堂,供奉香火。于是,万松山下有端木氏聚落的村庄延续至今。 久而久之,万松山自然更名为子贡山,山上当年子贡晒书的那块巨石,上镌蝌蚪文“子贡晒书处”,又称为“端木书台”,名列明清赣榆八景之首。
嘉庆《赣榆县志》记载的子贡山
千百年来,万松山因端木子贡幸游而得名“子贡山”,山上巨石因端木子贡晒书而得名“端木书台”;后人为纪念端木子贡而建“端木子祠”和“端木书院”。清光绪《赣榆县志》载曰:“端木书台,书不可名,人不可觏,一拳之石,传于千百年后。碧苔苍鲜,一昔之鸟迹,蝌文也;星影霜痕,一昔之风摊,雪映也。告往知来,不废简编之事;由蒙希悟,敢辞岩穴之功”。时至今日,子贡山和端木书台仍是赣榆风光最佳处,游客流连忘返地。
关注明军数学,时时发布赣榆风情历史故事
董淑彬 2019-03-19 12:44:09
现在的书台不是传说中那块光滑如镜的石头了,而就是一块普通的当地山石。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