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丁戊奇荒”赣榆知县真的是贪官吗?
周明军
一、 丁戊奇荒
从光绪元年说起,北方各省都开始出现了干旱迹象,京师和河北从开春就显示了灾情。到秋后的时候江苏、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都出现了灾情。
先是干旱,随着而来的又是水灾,前一年的灾害造成了后一年的经济大倒退到光绪四年瘟疫爆发了,当时侥幸活下来的饥民大多奄奄一息,“既无可食之肉,又无割人之力”,一些气息犹存的灾民,倒地之后即为饿犬残食。但就是这一年春夏之交,一场大面积瘟疫向灾区袭来。
河南省几乎十人九病,陕西省“灾后继以疫疠,道馑(死 部)相望;山西省百姓因疫而死的达十之二三。旱灾还没有缓过来,瘟疫就已经来到。因为光绪三年和光绪四年是灾难最严重的时期,光绪三年为丁丑年,光绪四年为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
二、 赣榆灾害现状
光绪元年(1874)秋因为干旱歉收,光绪二年(1876年)秋天,赣榆大雨,青口河泛滥,青口以南到海州皆成泽国,农作物是颗粒不收,本是靠天吃饭的老百姓连续受到旱涝的双重打击,老百姓家里已经是无半个米粒,饥民纷纷外出逃荒要饭。
上海《申报》记载的赣榆灾情
《申报》所载“赣榆被灾情形照述:昨得赣榆海州所属赣榆县人来书,备述被灾苦情,言之真可痛心,闻之者亦堪酸鼻。。。。。据称赣邑居江苏之北界,距省较远。。。。然旧岁灾荒,实为近数年来之未有也。先是光绪元年秋收歉薄,民间于去春已有吃芋秧、稻草、豆饼、麦麸等类者,差幸二麦有秋,稍苏民困。不意旱蝗交作,交秋后比户如悬磬,苦莫能言。。。。。入冬后逃亡饿死者不计其数。就所饿死者略举事端,亦可知其梗概也。计车殿扬家有老母并子五人,两子竟饿死,母痛及自缢;薛荣因饿极,吃灰未及也死;陈妈妈孤寡无依,饿极自焚而死;董继谦饿死,妻与女自揣不能存活,共投井死;张宝乞食地方,其母投海死;王成立之妻饿极,食旧棉噎死,成立亦倒毙;王李氏无夫,将儿女先行毒死,氏也服毒死。。。。。”
三、 地方乡贤发起自救
赣榆青口乡贤也发起自救,徐嘉琛、徐灿华等在青口东南角施粥,周维熙、周维墉兄弟在青口东关灾民聚集区施发豆饼,在除夕夜,在下口码头,访其饥家,按户发放。但这些自发的救济,对于灾民来说仅是杯水车薪。
四、 赣榆县政府主导救灾
这个时候,仅仅靠个人的捐助是不解决问题的,此时的赣榆知县特秀是特别的着急。
特秀字實齋,号子良,生于道光壬子(1846年)二月二十二日,满洲镶红旗人,特秀始祖嘉志,始祖母吴氏,特秀祖父锦章,祖母张氏,父亲恩贵,母亲田氏。
特秀,咸丰八年中乡试第一百二十八名举人,同治七年(1868)会试第十一名,殿试第五十二名中进士,朝考三等第四名,是钦点知县,签发江苏。
(特秀进士硃卷)
从名次看,特秀是货真价实的进士,且中进士后就签发江苏任职了,而不是个别人道听途说的通过某某的关系。
查资料知:
同治十一年(1873年1月)武进知县王宗濂今据常州府申报病故遣缺以卽用知縣特秀署理。
同治十二年(1874年7月),武進縣特秀期滿遺缺查有候補直隸吴政祥署理。
1874年8月知縣特秀卸署武進縣事;
同治十二年(1874年8月)特秀请補贛楡縣缺。
同治十三年(1875年12月)十一月十八日牌示赣榆縣知縣缺以准補之特秀赴任。
查《光绪赣榆县志》卷九知,光绪元年(1875年)蔡汇沧任赣榆知县。
蔡汇沧(1841—1907),附贡,字二源,德清人。少时曾赴广东,见异族势力涌入,慨叹道:“十几年后,若不通晓外国的语言文字,就不能有所作为”,便专心攻学英语。清同治元年,任赣榆县令,旋补柘林(今广东饶平东南)通判,有政绩。
光绪元年(1875年),特秀正式任赣榆县知县。
大家要看清楚,此处是“任”不是“署”,说明了特秀是正式任命的赣榆知县。
特秀自同治七年中进士后签发到江苏已经有八个年头了,曾经署任江苏其它知县,工作经历有了,这次被派到赣榆,就是因为赣榆地处苏北,连年水患,经济始终不好。
屋漏偏遇连阴雨,光绪元年,赣榆大水,青口河以南是一片汪洋。
赣榆知县,满人特秀联合地方士绅呈请赈灾,海州知州林达泉拨付赈灾款万两,青口镇名医,在常州道当幕宾的邑贡生、候选训导周维墉奔走于常州、上海募得数万两,苏州绅士金德鸿,也捐善款数万两,地方士绅也纷纷捐款。
知县特秀当年做的这件事甚得民心。
五、赣榆政府主导的“以工代赈”
钱是有了,在怎么分配上,出现了分歧,青口绅士许恩普认为:应该把钱直接发给灾民,救老百姓于水火;周曰森和孙子梅认为:应该以工代赈,如果把钱都分发了,不解决根本问题,下次大雨,还是要受灾。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就是个利益所争,是个事情主导权的问题,谁主导了,就是利益方,如果没有主导,没有操作权,在权和利上就没有收益,那时就不顾老百姓的利益了,对事情的执行上横加阻拦或吹毛求疵了。
赣榆绅士徐灿英向青口董事周曰森建议开挖青口河下游,采取疏浚办法,光绪三年,知县特秀后来还是采用周曰森等人的方案,把赈灾款项用于整修河工,以工代赈。光绪三年三月初三,赣榆绅士许恩普向海州知州林达泉陈述挑海利弊,建议不要挑海,海州知州林达泉答复“事成难挽回”,许恩普等便怀疑海州赈灾以及河工款项为赣榆赈灾款移作他用,许恩普联合赣榆青口绅士周维熙、周维墉、佘右斌、龙方升等成立新的赈灾董事,知县特秀没有理会许恩普等人的方案,委任县衙高小阶为总办,周曰森和孙子梅为董事,以工代赈,开挖青口河下游。
六、海州工赈记碑,再现了光绪二年的赈灾款使用情况
二零一四年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出版《连云港石刻调查与研究》在第九十八页有《海州工赈记碑》“光绪二年冬,海州大旱,饥,其西乡。阿湖等既得请与制府沈公拨款查赈,而大中丞吴公复檄就地筹捐,以工代赈……既而得李君金墉,金君德鸿,翟君家鑫至自沪上携有绅商捐款……议以万缗助州中工赈之用,续又助二千三百金。达泉乃于李金瞿三君三度勘估,博兴工役,计佣与钱,救饥民与一时,兴水利于异日。首浚甲子河……自州北门至赣榆县之东关,筑路三千八百余丈,以达于赣榆……”就这简短的一段话,还原了历史真相,把一百四十年前许恩普等人“怀疑海州赈灾,以及赣榆赈灾款移作他用”在这里是解释的清清楚楚。
光绪二年(1876),因为旱涝蝗虫等自然灾害引起了苏北大灾荒,大批灾民流离,哀鸿遍野,触目惊心。上海《申报》连续刊登了苏北灾害情形、赣榆被灾情形,灾区的惨相引起了巨大的震撼,激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江南士绅处于社会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为救灾救饥献计献策。并总结出《海州查赈章程》,发放赈灾查赈人。海赣的这次赈灾,成为光绪初年赈灾的典范。
七、赣榆宋庄《碑记》印证了赣榆官方赈灾情况
2017年,在赣榆区宋庄,发现一块清光绪三年石碑,宽85厘米,长232厘米,厚22厘米,清楚地记载了光绪二年赣榆赈灾修路的事情,碑记为里人汪元恺记,时间为光绪三年岁次丁丑四月下浣榖旦立。
光绪初年,海赣水灾,海州知州林达泉与赣榆知县特秀计划修筑道路,以工代赈,修筑一条从海州到赣榆青口的管道,共八千八百余丈,途中修大小木桥十余座。赣榆知县特秀带领县民修筑。光绪三年四月,海州至赣榆的道路竣工,为了纪念为一盛举,由赣榆青口举人汪元恺撰写碑文,立碑于道旁。
这块碑文能看出赣榆老百姓由于水患受到的灾害,而赣榆县令特秀能够体恤民情、心系灾民,惠政海赣、是深受老百姓爱戴的。
有的人认为,特秀到赣榆任知县是走了后门的,其实特秀还是货真价实的好官,他还有哥哥名叫特亮,也是名进士。
同治七年,赣榆青口人汪彤程喜中进士,特秀和汪彤程为同科进士,赣榆宋庄《碑记》为举人汪元恺记, 汪元恺是进士汪彤程的父亲。
八、赣榆百姓立“匪靖民安”碑
光绪四年,赣榆知县特秀辞任,光绪七年(1881年),特秀再次回任赣榆知县。光绪十二年(1887年),特秀卸任赣榆知县,赴山陽縣缺。
在特秀两次任内,赣榆几乎没有什么匪事,光绪三年,赣榆发大水,特秀带领全县赈灾,甚得百姓爱戴。
赣榆县老百姓为了纪念特秀的赣榆的德政,在光绪十三年三月,他离任后立“匪靖民安”碑。
一百三十多年过去了,物是人非,只有那几块老碑还立在那儿,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目前,疫情不容乐观,全社会众志成城,江苏全力支援武汉,倾全省之力去支援湖北、支援武汉,大家可以想象:武汉才有千万人,全国都去支援,作为全国第二大经济体的江苏用一个省的主力去支援湖北黄石,我们作为在家的所有江苏人,都是他们的后方。
所以,江苏必须要有一个坚不可摧的后方!
假设现在江苏疫情控制不住,全省有八千万人的江苏发生了武汉那样的疫情,大家可以想一想又有谁能支援得了江苏?
所以,在家的江苏人,一定要稳住,不要出门,各自管好自己的家,自觉减少人员流动。团结一心,一定能战胜疫情!
向那些逆行武汉的全体医务人员致敬!
谁说女儿不如男?揉肩也可担忧难!
关注“明军数学”时时发布赣榆风情历史故事
周文选 2020-02-11 19:32:18
叙述的很清楚,考证的很严谨。赞 1
作者2020-02-16 13:12:16
感谢关注[抱拳]赞 1
瓊州别駕 2020-02-11 21:14:30
不知为何97版《赣榆县志》说赣榆知县特秀是大贪官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