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乡事,乡音,乡食
作者:鲁守仁,青口镇人,父母都在赣榆被服厂工作,1965年赣榆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厦门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现定居厦门。
作者鲁守仁先生六五年赣中毕业考入厦门大学后,对赣榆青口念念不忘,他家居住在老赣中(许家花园)南墙边,少年时候常到许家花园玩耍,对青口一草一木皆有感情,几十年奔波他乡,乡音未改,知道“顾涌(gu ru)就是蠕动的意思,哈么(ha mo)的味道,”还有他清楚的记得”老祖母的拿手菜还有红烧鳎板子鱼,她一定要用的是赣榆特有的黑酱”其实,这种黑酱一定是瑞昌荣的黑酱。
鲁先生一句“赣榆美食撑不起一个菜系,但每一种都可打天下”让无数赣榆人感动!
到底要说什么还是看看鲁先生的感悟吧。
乡情,乡事,乡音,乡食
鲁守仁
(1)乡情
永远记得那首耳熟能详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那年,秋风起处,高柳蝉嘶,别乡致远。
古之贤者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我是有违古训了,无奈命运使然。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一个漂泊异乡的孤客。
55个春秋,寒来暑往,举头望北月,低头思那乡。个中情苦,其里五味,仰天长问,古今豪士,几人能解?几人感同?丹阳屈子乎?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返?。剑南李白乎?---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巴蜀东坡乎?---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旗人纳兰性德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潇湘主席乎?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亦或在水一方席暮容----啊,母亲的河,虽然已经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
乡情如酒 ,峥嵘岁月稠,老来把盏味更幽。一醉方休。乡音似歌,一曲歌罢入南柯,梦里依稀,情越关河。
(2)乡事
离开故乡,弹指经年,期间,回过几次,但,迫于生计,也总如匆匆过客,未及细览故乡新貌。而今老夫聊发之时,对故乡的记忆,也便永远定格在青少年时代的古郡赣榆的那山,那河,那海,那人,那万般风物。烟柳锁青河,白云揽玉皇,曲巷接幽径,海花戏帆樯。倘若黄公望在世,我一定举全力恭请他,为我画一幅赣榆山居图,敬悬中堂。小酒一杯,缓歌一曲,梦回青口吟留别,怎一个自(zi. 乡语,爽的意思)字了得。
赣榆虽为千年古县,曾是鲁地,后属琅琊,有厚重的文化积淀,但毕竟不是北京南京,也不是西京(西安)东京(开封),誉享天下的古迹难有其踪,即便上了年岁的古物也多保护不好。所以,在我的记忆中,也就只有城里的那座塔和青口的那座阁了。
城里的塔,我无由睹其容颜。而玉皇阁则记忆尤深,我的小学时光,就是在阁下的青口小学度过的。
玉皇阁是当时赣榆的最高建筑,飞檐流丹,青砖碧脊。仰望,白云蓝天为幕,飞雀争鸣和音,赏心至极。阁有三层,一层大殿,是为小学礼堂。二层,三层是教工宿舍。共产党是唯物主义者,诸神匿踪,无由香火,阁中玉皇早已远遁高天。玉皇阁建筑因年久失修,通往二,三层的木楼梯已摇摇欲坠。我们这些孩子们却不知危险,常常爬到楼上玩耍,撫栏远眺,半个小镇尽收眼底。不过晚上是不敢去的,传说狐仙常光顾那里,阴风徐来,幽影飘杳,而且千年黑,万年白,自是悚然。我记得,大约58年时,玉皇阁寿终作古了,其因,半是危房,半是几万块大青砖的吸睛。拆除那天,有数百人围观,虽有唏嘘,却也枉然。
玉皇阁是没了,它却长矗我心,不肯淡去,千年黑,万年白的永恒。玉皇阁的南面还有一座两层的建筑___前宫,三为回字形建筑,但不知它是玉皇阁的配宫还是独立的神衹之居?我只记得它是县文化馆。前宫南房是古戏台,这个不起眼的戏台却上演了一幕幕烙下历史印迹的时代大剧。这里开过镇压反革命的公审大会,这里演过反映妇女解放的歌剧刘巧儿,这里开过支援抗美援朝的势师大会----当然,这里也是我们孩童们藏猫猫游戏(mou mou) 的绝佳妙境。
说赣榆的建筑,我的记忆图轴的第三个画幅便是许家花园了。它虽与苏州的拙政园没的比,但在穷乡僻壤的赣榆却是唯一的文韵静雅之所。曲径通幽,果木扶苏。一座小亭,柳丝轻撫,更有数株清菏,卧聆风语。几十棵青松散矗其间,悠然成林。冬日时光,大地飘雪,四野皆白,花木凋零。唯这青松兀自傲立,仰首云天。陈老总有诗赞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行走许家花园,不免感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世事轮迴,东方红时,许家花园已是我的母校赣中的教工宿舍了。草木无情人有情,空天遥寄一枝梅。
(3)乡音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乡情难舍。据说,人熟睡中的梦语是乡音,我信。
因为我在默念文章时,用的就是赣榆话。有一次,我接待了一位来自宝岛的退役老军人,他祖籍临沂,也算我的乡党。三杯酒未过,便打开了画匣子,天南地北,宦海沉浮。然而,谈的最多的还是故乡的风物人事。席间,他突然问我,还记得顾涌这个词吗?我说,不就是蠕动的意思吗。真想不到,离开故乡近70年的他,儿时的乡言居然还清晰如许。
我不一样,虽远离赣榆,但与家乡人的互动未断。我们的赣榆话,虽近国语,却很有自己的特色。很多语句,用普通话还表难达意。如,zuan yin(骗人)这个词,用骗人并不准确。其中有编瞎话,编故事,还夹杂一点幽默。还有歇乎歇这个词,它并不能用差一点来代替,歇乎歇内含一点惊险。精神病患者,赣榆话用愣子和邪吧(xie bo) 来区分,普通话的表达则复杂得多。再比如,拉肚子,赣榆人的表述更具相化,den 肚子,和ci肚子。ci字的体验,你知我知。海货日久变质之初发出的那种味道,赣榆人发明了一个词,哈么(ha mo).我居然在普通话中找不到对应的语汇。还有,qie字,用睡,躺都无法准确表述其意。上乎,这个词,我在词海里寻觅许久,竟无一词能释其意。再者,赣榆方言把声母中r废掉了,一概用y代替,猪肉念成ju you. 人民念成yin min。很多卷舌音也决不卷,周读jiu.知读ji.荣读yon.看来,研究赣榆话真真的有趣。哦,有关乡音的话,说了半天了,也许烦人,但,对于我这个远栖海隅的赣榆人,就算自我上了一堂补习课吧。
(4)乡食
民以食为天。圣人有曰,食 ,色,性也。古往今来,无论文史,亦或书画,食与味都是永恒的主题。美食之于人,既有口舌之快,也有记忆之爽。有人说,人的味觉记忆始于童年,应该没错。
家乡赣榆的美食每一样都铭刻在心,特别是,家祖母是个烹饪高手,年节之时,她锅铲一动,顿时香扰四邻,流口水者,何止七,八。她做的肉圆子,红棕油亮,软糯鲜香。我吃过杨州大饭店淮阳菜名厨所做的狮子头,我敢说,味在老祖母之下。老祖母所做的小豆腐也别有风味。豆浆,是用自家的石磨现磨的,大白菜和红萝卜也有一定的的比例,萝卜条要切成筷子粗细,太粗,煮不熟,有萝卜屁味,太细,易烂无味。还要撒一把泡发的黄豆,加一把虾糠以增鲜。火候一到,一大锅热气腾腾的小豆腐就好了,连小孩都能吃他两大碗。老祖母的拿手菜还有红烧鳎板子鱼,她一定要用的是赣榆特有的黑酱,(我在其他地方没发现)味道之美,无以形容。
祖母菜谱的第三道是假鸡汤,在没有现代调味品的情况下,一块猪肉居然做出鸡汤来,那鲜,闭目可品。
说赣榆美食不能不说香韧的煎饼,而鸡蛋煎饼之美则更上一层楼。三脚鏊子支在院中,麦柍火旺,噼啪作响,一碗鲜鸡蛋,葱末,鲜虾皮,海盐,再加一把新采的丝瓜花搅合为液,泼在鏊子煎饼上,然后盖上另一张,就大功告成了。切成一块一块,迫不及待地抓过来,狠狠地咬下去----如此美味,不咬舌头都难。谁还记得hot dog? (热狗)另外,我对赣榆的酥烧饼也是情有独钟。前宫斜对面就有一家味极佳的烧饼店。酥烧饼妙在酥而软,无肉而有肉香,无鱼而有鲜味,似饼非饼,味道好极了。
赣榆美食撑不起一个菜系,但每一种都可打天下。豌豆淀粉做的黄粉便是一绝,天下无二。清晨的阳光撒满小镇,卖黄粉的叫声响彻街巷,新出锅的黄粉喽!记忆中的赣榆人早餐,十之八九是黄粉,果子,煎饼。老爸在世时,多次来厦,但每一次都难过半年,兴匆匆而来,郁郁寡欢而回,只有一个理由,厦门没有黄粉。黄腾腾的朝排,(馕乎?)嘎嘣脆的馓子也许是伊斯兰的先人留给赣榆人的礼物。
还有一种赣榆美食,我是没齿难忘的,那就是橙黄色的蟹子豆腐,开春新下的韭菜炒上一盘,配上锅貼饼子,那感觉,满汉全席也不换。
人生易老天难老,撫髯遥思愁不消。
问君有愁愁几许?唯有乡愁惹人恼。
时值盛夏,心旌似火。
涂些旧事,以慰老身,
也供乡党消暑,诸君以为若何?
明军教育辅导班关注赣榆风情故事。
辅导地点:青口华中路农资小区
咨询热线:13186478920 13179591120 联系人:汪老师
闻一鸣 2020-09-08 22:08:35
我的整个童年几乎都是生活在许家花园的,那时己是赣中南小院,对门住的是陸天明老师家和葛永强家,堂屋住的是司增艳老师家和瞿耀生老师家。里外院有七八个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凑到一起满院子疯耍!一晃己是半个世纪之前的事了!赞 4
吴新明(苏淮青) 2020-07-18 10:43:16
好文章,淡淡的乡愁,像酷暑里吹来的一阵凉风,顿时从心底里感到凉爽舒适!在家千日好,出外思家山。赞 5
臧继宝 2020-07-18 23:04:04
鲁守仁,几十年不见,此文惊了我这半个赣榆人。赞 4
李家平江苏 2023-04-10 11:23:29
鲁守仁老兄的赣榆情怀,让我们阅读后感悟很深,当年曾有一首歌“赣榆是个好地方”在我少年时最喜欢听的歌,鲁守仁先生的文章太感人。我和鲁守义(作者的弟弟)是同班同学,常听他讲哥哥的事情。若有生之年能见到守仁大哥,也了却一桩心愿!祝鲁守仁大哥多保重身体。[握手][握手][合十][合十]赞 2
致远北京 2023-04-10 19:34:32
鲁守仁同学是我的同班同学,1965年赣中高中毕业后,他到了南方,我去了北方。已经有58年没有见面了。只是这两年我们在班群里聊天。他的乡情、乡事、乡音、乡食写得情真意切,把我拉回了对故乡的思念,拉回了赣中的学习生活的回忆,赣榆的特殊语言又在我的口中说出。多么希望我们同学能再相见!赞 1
宋世光江苏 2023-05-29 19:32:58
我最喜欢这些文章了。好像我也回到了孩童时代。小时候过节就喜欢坐在“小趴凳”上等大大做好吃的。一会一盆“绿豆池子”端上桌边的条凳上,一锅用“瓠子”做的“汤面饺子”也好了,还有大葱、土面酱、腐鱼(红方)、凉拌红罗卜丝,能解馋好长一段时间。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