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11月23日投稿赣榆区史志办原创文章,本着首发为史志办,至今日,史志办已经刊发,我也在此发布以此感谢史志办领导对该文的关注。
在史志办工作人员审稿期间,也曾有“狐仙蹭文”趣事,传为笑谈。
张謇与赣榆
周明军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甲午科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
张謇先生与赣榆是颇有渊源的。
张謇一生,先后任过三处书院的山长。依次为赣榆的选青书院,崇明的瀛洲书院,江宁的文正书院。
赣榆选青书院,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募建,院址设在青口镇前宫西侧。
时任赣榆知县陈玉泉,字延璐,学官陈于,央得前任知县浙江海盐人王豫熙(字欣甫)推荐,延聘南通才子张謇主书院事。张謇来赣榆的时候,是其应顺天乡试高中南元后的第三年,即光绪十四年(1888年)三月,张謇年36岁。
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2月4日,,赣榆知县陈廷璐聘举人张謇到赣榆县青口任选青书院院长,同时纂修《光绪赣榆县志》。
张謇得知县陈廷璐聘书后就紧锣密鼓来到赣榆。
张謇年谱有详细记载:
4月17日,张謇启程到赣榆,
5月2日,张謇到青口选青书院,青口选青书院董事徐灿英、许恩普等人前去迎接。
3日,县令陈廷璐到青口天后宫上香,许鼎霖陪同并看望张謇,
5月4日,许鼎霖陪同选青书院的学董徐灿英、汪元恺、许恩普,县怀仁书院的院长郑炳垣(字丽堂),前来看望张謇。
张謇到赣榆是得到礼遇的,不仅政府官员还是赣榆的社会贤达都来看望他。
张謇来到赣榆担任赣榆选青书院山长(院长)之职,为当地的士子课题讲学的同时应聘纂修《光绪赣榆县志》,研究走访,了解当时分的赣榆风俗人情。
6月6日,许鼎霖陪同张謇看望赣榆县青口镇著名布衣画家宋治干。
宋贞甫原名宋毓干,宋治干,字,贞甫,别号拾子山人,赣榆县青口镇人,布衣画家。作画时,有时只题名,宋干,画工花鸟,亦擅书法,名噪胶东。《光绪赣榆县志》图谱部分为宋贞甫作画。赣榆青口天后宫显圣图也出自其手。家住青口隆嘉巷,巷南略向东是许鼎霖家住所。
6月9日,许鼎霖陪同张謇等人登赣榆县青口和安圩,查看和安圩布局。
6月12日,许鼎霖陪同张謇到许家后花园---潜园游玩。
6月13日,青口佘旭初邀请张謇、许鼎霖等到他家喝酒。
6月14日、张謇因有事准备回通州,许恩普邀请张謇到许家庄园,许家盛宴招待张謇,为他饯行。
6月19日,张謇辞行,许鼎霖给张謇送行。
张謇住在赣榆青口天后宫的西偏房里,除了给学子阅卷以外,拜访地方名人故旧,与徐灿英、汪元恺、许恩普等诸位院董议论教学事宜,并到县城(赣马镇住地)会晤怀仁书院山长郑丽堂,访布衣画家宋贞甫等。张謇与许鼎霖的交往特别密切,友情笃厚。可能是学养接近、见解相谐缘故吧。
张謇在赣榆与许鼎霖在许家后花园交流治学、修志问题并唱和作诗时还有件趣事。
有一天,潜园主人许鼎霖邀请晚清状元张謇游园和诗,席间,从亭梁上飘下一张桃红诗笺,竟然是女狐唱和张謇西湖诗一首。诗文是:
绿树红楼又一春,邻家姐妹共论文。
新愁万种随流水,旧恨无端怨浮云。
千树梅开苏小墓,一庭草长岳王坟。
可怜半夜浙东雨,湿透吴绫百褶裙。
念罢,许鼎霖笑着说:“我家白狐仙人,欢迎远方客人到来,特献诗一首,”说得众人哈哈大笑,这就是盛传为一时的“女狐诗”, 当然“女狐诗”其实就是风雅之作,是许鼎霖故意安排,逢场作戏,博客人一笑而已。
张謇与许鼎霖在赣榆从相识到相知的友谊持续了近三十年,他们共同致力于开发苏北共同探索兴业救国之路。两人对晚清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见解、举动,都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张謇与赣榆人许鼎霖等人一起,联络苏、浙、闽诸省立宪派,在上海组织预各立宪公会;宣统元年(1909年),又共同筹办江苏省谘议局,张謇任议长,许鼎霖任学部特审员和审议会议长。
同年,两人又以预各立宪公会名义,联络湘、鄂、豫、直、鲁等16省立宪派在沪开会,共推直省代表赴京请愿,呈请速开国会,设立责任内阁。
宣统二年(1910年),君主立宪中央机构资政院成立,许鼎霖被钦选为议员,旋擢升为总裁。
张謇和许鼎霖同是“实业救国”的鼓吹者和实践者。
张謇自42岁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以后,转入了“实业救国”的实践之中,先后在南通兴办了大生纱厂、通海垦牧公司、广生榨油公司、大兴面粉公司、吕四聚煎盐坊、颐生酒厂、资生铁厂。
同时张謇鼓励并支持许鼎霖创建实业。
1905年5月,许鼎霖、沈云沛邀请张謇到海州,游云台山,参观洪门果园、树艺公司等。并指导海赣垦牧有限公司章程。
许鼎霖与沈云沛、张謇三人为创办人,向江淮、巡抚等呈请在海州创办海赣垦牧公司批准开江苏海赣垦牧有限公司。后沈云沛、许鼎霖共筹集资金42万元,先后在海州、赣榆两地联办海赣垦牧公司,借助通海垦牧公司经验开发滩涂、发展农牧,同年10月3日许鼎霖创立了海丰面粉公司、海州赣丰机器饼油有限公司,至此,通海、海赣两大垦牧公司开创了苏北沿海垦殖先河。
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张謇与许鼎霖在宿迁合办耀徐玻璃公司,张謇、许鼎霖、严信厚合伙经营镇江开成铅笔罐厂、上海同利机器纺织洋线麻袋公司、上海大达外江轮步公司,并投资北京溥利呢革厂、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等。
于宣统三年,许鼎霖因实业被赐封为正一品大员。
张謇在主讲选青书院同时,并纂修《光绪赣榆县志》。
《光绪赣榆县志》始由光绪十二年赣榆知县、进士特秀主修,后有赣榆知县王豫熙、再有陈廷璐续修。
张謇来赣榆,接任志事,一边课徒,一边“索宋、明、清名志读之,殆十之六七,乃从事修志”。其间阅订体例,勘察舆地,研析沿革,在他的日记和自订年谱中多处记述,足可见他是做了大量工作。随后订正旧志讹误,编写“疆域篇”、“建置篇”、“山川篇”、“民赋篇”等,完成县志的部分初稿。并撰写《赣榆释》,考证其县名的由来及含义。
至志稿审定,已是翌年8月间事。12月志稿由再任知县王豫熙斥资刊印,前后阅时近两年。
以区区一县之志书,由这样一位名满晚清的大名士精心修订统纂,清末状元张謇题签,这不能不引为赣榆的一大幸事。
在教育救国、请赈救灾、鼓励农耕、倡办慈善事业上张謇、许鼎霖是南北呼应。
赣榆频临海滨,每遇大雨,青口南部皆成泽国,赣榆深受水灾之害。1907年冬,许鼎霖与张謇亲自商议《议办导淮公司纲要》,兴百世之大利。
1915年,许鼎霖在主持江北赈务中,疲劳得疾,张謇深为担心,致电慰问:“所患愈否,至念。”
许鼎霖主管导淮及赈务,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张謇亲撰挽联往吊。挽云:
仕宦未崇,事农桑未终,所苦在毕生疲于津梁,奈何天命;
才辩得望,好议论得谤,乃复以贞疾厄其年寿,是则可哀。
后张謇亲笔书《许鼎霖墓志铭》,悼念这位莫逆之交的好友。
张謇与许鼎霖的深厚友谊,成为南通与赣榆两地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
关注明军教育,时时发布赣榆风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