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之二|康熙四十三年赣榆灾害有多惨?

周明军  明军数学  2021-03-17 15:54:46

赣榆周氏家族总人数约万余人,和赣榆百万人口相比,所占比例不大,但通常外姓人家称呼赣榆青口周氏为“大家族”。

这个大,不是指人数多,而是指名门望族之意。

赣榆周姓自明万历初年来到赣榆青口,四百五十载,成就一个大家族,和历代周氏族人为家族为社会奉献分不开的。

是他(她)们为家族做成贡献而成就了家族的美名。

近期,我把周氏之善行之记载一一分享给大家,把周家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周氏史话系列之二|康熙四十三年赣榆灾害有多惨?

《江苏农业气象气候灾害历史纪年》记载:公元1704年(清圣祖康熙四十三年)正月至五月不雨,赣榆大旱。四月,江阴大雹伤禾。六月,赣榆大水,民大饥。

 

蒲松龄在《康熙四十三年记灾前篇》对水灾的记载是这样的:“癸未(康熙四十二年)四月,天雨丹,二麦歉收。五月二十四日甲子,风雨竟日,自此霪霖不休,陇中清流瀚澈出焉。农苦不得耨,草迷疆界,与稼争雄长”

这时候,赣榆、山东等饥民流入京城。康熙四十三年(1704)三月十一日,因山东、河间饥民在京众多,五城施粥不能遍及,康熙帝命八旗大臣各按旗分在城外三处煮粥赈济,派佟国维、明珠等监赈。汉大臣、内务府也各分三处赈济。二十二日,康熙帝遣各部司将在京山东饥民分送回籍,河间等处饥民由李光地设法领回。

本年初,康熙帝就曾指出:畿南四府、河南、山东百姓生计艰难,大不如前,都是因地方大小官员不能为民除弊,又设立名目,多方征取,以致民力不支,日就贫困。二月二十六日,山东布政使揭报原任布政使刘皑亏空库银,原任巡抚王国昌盘库时竟保题并无亏空。实际上,仓粮亏空竟达五十余万石。四月初九日,因河间水灾,饥民流入京城,给事中黄鼎楫、汤右曾、许志进、宋骏业、王原等合疏劾直隶巡抚李光地漫无经理,去年竟不报灾,目击流亡,却不进行任何筹画,碌碌素餐,徒以虚文巧饰。五月初七日,康熙帝谕示免山东九十四州县卫所康熙四十二年度水灾额赋,并缓征本年丁粮、漕粮。尽管清朝中央政府采取一些减免措施,但是百姓生计艰难的局面并未改变。

 


康熙四十二三年饥民惨状是惨不忍睹,

史书中有关水灾的记载是这样的:“四十二年五月...东阿、江陵...大水...平地水深丈余,民舍倾圮;青城、阳谷...陆地行舟.十一月...济南府属大水。”

根据记载,灾情很快发生了变化:“六月十九日,始大晴,遂不复雨。低田水没胫,久晴不涸,经烈日,汤若煮,禾以尽槁。”水灾转为了更为可怕的旱灾。

 百姓只好食树叶果腹:“春初,榆皮一空,遥望玉树成林,杨柳槐因叶及枝,髡之童童焉。”而山东淄川受灾更为严重:“六郡皆患荒,淄独患再荒;六郡皆患旱,淄独兼患蜚”。

老百姓在大灾中绝望无奈,“人无复望”。

大灾下,治安混乱,盗贼蜂拥,社会动荡:“六郡皆患饥,淄兼患盗。自冬警盗,邑无宁村,村无宁日”。

百姓们走投无路,“虽生亦忘情”,此刻也顾不得家族亲情夫妻情深。自己家人饿死却置之不顾者有之:“或偕口俱出,死其一,行矣不顾,尸横路衢,无呜哭者。”抛儿弃妇者有之;卖儿鬻女者有之:“至是人益贱,垂髫女才易斗粟。”

逃荒的队伍中,有人饿死在路边,“道瑾无人瘗,禽犬分葬之。”灾民们流离失所,“盖上无青草,无食所,下无湿土,无栖所,故子母皆焦毙。”只因无雨,土地干燥,逃荒在外的妻女竟被活活晒死在骄阳下!

 

灾情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人世间最惨烈的悲剧:人吃人!“货人肉者,凌晨驱驴,载送诸市肆,价十分羊之一;或炼人膏而渍之,以杖荷坛,击铜板市上,价视乌麻之槽磨者。”大灾面前人竟恢复了动物的本性,吃起了自己的同类,人命尚不如羊值钱。

 


康熙四十三年的灾害让赣榆许多人只好食树叶果腹,可是好景不长,树叶也有吃完的时候,已经是“榆皮一空”

但是在大灾面前有大爱!

赣榆周氏家族就有自费修青口桥的善举,为了百姓多活一部分人,周珮开始拿出自家的口粮开始放赈施粥。

周珮,赣榆青口周氏四世,字玉,生于顺治六年 卒于雍六年。周家家大业大,其父周必成是做生意的好手,在青口有行口店面,在苏州有绸缎庄,并在大高巅村置办田地,修建山庄。周珮指挥自家人在青口和青口北大高巅附近开始施粥,每天都有三百多人去吃饭,整整一个月,周珮施粥不止,直到春荒过去。

周珮能够在大灾面前,拿出自家的口粮给不认识的人,体现的是周氏家族乐善好施、见义必为的好家风。


像这种修桥、施粥诸如此类善举,客观上巩固并提高了周氏家族的社会地位,使得赣榆周氏家族成为乡邻百姓尊敬的大家族。



明军教育辅导热线:13186478920

返回明军文集列表

钢筋瓷砖批发 2021-03-17 17:18:34

荒年施粥是大善。说不定看到这篇文章的部分人的先祖,就喝过周氏家族施舍的粥才得以活下来繁衍生息的!

返回明军文集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