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赣榆书院和那些教师们(之三)
周明军
教师节就要到了,我组织了这篇文章,因为篇幅太大,文字较多,《赣榆报》、《连云港新闻网》、《连云港日报》对这篇文章做了部分剪切后发表;为了能完整展现赣榆教育的历史,把这篇文章分几个部分发在这里。----------以此祝福赣榆教育系统的所有教师,教师节快乐!
三、赣榆的三大书院
地方上有县学,有书院,最早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
我们赣榆的县学多不可考,有记录的书院就是清时期的赣榆怀仁书院,青口选青书院、沙河的溯沂书院。
赣榆怀仁书院,在赣榆老县城就是现在的赣马镇驻地,赣马老供销社附近,赣榆原有书院据周翠元《怀仁书院记》载“赣邑书院旧址在城西市里,今基没可踪迹”
赣榆经明末之乱,土匪攻进赣榆县城,烧杀抢掠,资料皆损失殆尽,又遇清康熙七年郯城8.5级大地震,赣榆县城仅剩大殿三间,其余建筑皆毁,原有书院皆荡然无存。
“旧址在城西市廛,年远无考。前邑侯张公设于南仓,依旧宅为之,不数年而罢。继则邓邑侯借民舍居山长,四乡之执业者匝月一至再至,后亦旋废”前任邑侯张公是指乾隆十一年,江西进士张位清,邓邑侯是指乾隆五十一年直隶举人邓谐。
“沣川王公下车,以培人材为先务,及访书院所在而不可得,戚焉伤之。乃卜南仓东之官地,相阴阳,度广狭,蠲俸庀材,经始于乾隆六十年九月,落成于嘉庆元年四月。凡为大门五楹,外置照璧,内建屏墙为重门,中构讲堂三楹,后堂五楹,前后斋厢十有二楹。又于堂西立草堂、南房、西厢共十有三楹,墙垣巩固,内外整洁,延名宿以教之。犹预筹诸生朝夕之供,酌定章程。凡来学之士,区为内课、外课。”
此处王公,是指乾隆五十八年来赣榆知县王城,下车伊始就对赣榆书院做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重建。书院建成,对书院起什么名子时候,大家说赣榆县于北朝东魏武七年置为怀仁县。既然说赣榆原来的县名叫怀仁县,建造此书院是我邑侯的仁慈,就叫“怀仁书院”吧。
自嘉庆元年怀仁书院建立到同治十三年,在八十年时间里,为赣榆培养了近十名举人,。同治十二年九月安徽芜湖人吴启英任知县后发现怀仁书院已经破旧不堪,房舍倾倒,集资在在县城西南角重修修建,计有大门三间,讲堂三间,左右考棚十八间。溧阳举人,赣榆教谕强汝谌在《重修怀仁书院记》中有详细叙述。
光绪年间赣榆知县特秀对怀仁书院进行过扩建,规模达 “凡大门三间,讲堂三间,翼堂而左右考棚十四间,堂以后考棚五间,左右三间,最后为房五间,其西为考棚五间”
怀仁书院的山长多是赣榆的知县或教谕居多,
王文炳,字啸谷,通州人,拔贡,同治十三年赣榆县教谕,光绪元年后主讲赣榆选青书院十几年,到光绪十四年因王文炳专修赣榆县志,怀仁书院的山长换成郑丽堂。
郑炳垣,字杏南,号丽堂,浙江钱塘人。光绪元年(1875)乡试中式第10名举人。 在郑炳垣的乡试硃卷中,大主考官大理寺卿批注是“思清笔健”可见郑炳垣文笔的才华。
怀仁书院,属于在赣榆县城官办书院,而此时青口,受乾隆五年青口开港影响,已经成为向外转运豆石类,向内转运南方的木料等中转站,成为赣榆的经济中心,赣榆青口举人汪元恺、龙良恒等人认为青口人文荟萃,需要有培养人才的地方,于是向刚到任的赣榆知县彭荣诰建议,在青口创建书院,这一提议得到赣榆知县彭荣诰、青口镇董事周曰森等的支持。由赣榆知县彭荣诰与举人龙良恒、青口举人汪元恺、候选训导程凯勋、谢恒祥,拔贡刘羲,岁贡杨大沛文生张上吉,孝廉方正李锦麟等募资创建于青口前宫(娘娘庙)西侧。有大门一间,肄业所十八问,会文堂四间。有布帖两张详明岁收布積以作奖赏,市房九间,收租津贴等。
因为该书院建在青口,目的就是培养选拔青年才俊,取其名曰“选青书院”, 典出《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九〈张荐列传〉。青钱,指初唐及盛唐时铸造的开元通宝中的一些由白铜铸成的钱。这种钱轮廓深峻,精美异常,当时称作青钱,由于通体发出青白色光泽,十分受人喜爱。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 鷟 ( 张鷟 )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后因以“青钱万选”比喻文才出众。
咸丰十一年捻军攻占青口,选青书院会文堂毁于火灾。同治十二年青口士绅许恩普、周定铄等捐资重建。
在这些领导创建选青书院的士绅中,汪元恺(1807—1880)宇东亭,号才卿,赣榆青口人,进士汪彤程父。道光二十六年丙午科第五名举人,他淡泊名利,辞官在家,社馆授徒,创建选青书院后亲任主讲,以经学教授生徒,成名者近百人。光绪五年的举人龙锡恩、同治七年进士汪彤程以及佘培轩等皆出其门。晚年尤精医。一生学问得力于有恒,既老犹终日危生一编吟诵不辍。卒年74,乡人私谥端惠先生。
李锦麟,字繍各,号春帆,秉监生敕授承德郎,生于嘉庆二十二年,孝廉廉方。自小生在富裕家庭,其大伯父李怀芳由太学生封奉支大夫布政司衔,其三叔李怀三,刑部司狱;其父亲李怀才广西桂平知县、寻州知府,政绩卓著,载于桂平县县志。
道光二十二年冬,李锦麟三叔李怀三寻得旧谱,有续谱建立李姓宗祠之意,于是寻七支同族宗亲共商大计,李锦麟奔走于族人之间,帮助其叔于道光二十五年完成续谱事宜,并创建李姓宗祠于青口河南。给赣榆李姓留下了一部丰富的文化遗产。
可惜的是李锦麟英年早逝,咸丰八年十二月,四十二岁的李锦麟就去世了,当时的赣榆县令隋汝齢亲自去吊唁,漕运总督送“品学兼优”挽幛。
选青书院建成后,聘请名家大儒前来主讲,刚建之初有举人汪元恺任山长,赣榆知县彭荣诰,举人龙良恒、程义勳等亲自主讲。
道光二十七年,聘请浙江秀水道光戊子科举人姚吉祥来任山长。光绪十四年,聘请南通才子后期考上状元的张謇任山长并主讲,时任怀仁书院山长郑丽堂也常到选青书院讲课。
张謇在选青书院任山长期间,曾给书院题联,“地临齐鲁大地,愿诸生绍述儒林,广为上都培杞梓;客走江淮男子,笑十载驰驱幕府,又来东海看涛山” 选青书院因有状元题联因此大增异彩,观者不绝。选青书院因此联而增辉不少。
光绪二十年王薪传被聘请为选青书院山长。王薪传,字一卿 同治九年举人, 山东费县人。官河南淇县,山东高密等知县。书法宗欧、颜诸体,尤工草书,为王书衍等书家称道之。王薪传是科举世家,其子王景禧字燕泉,石荪由王薪传亲授,十五岁中秀才,后连捷中举人,进士,为光绪十六年(1890)二甲八十八名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光绪二十九年聘请江西光绪甲午科举人谢兰階,字庭玉,任选青书院山长。
赣榆同治二十九年举人佘有仁、咸丰二年汪彤程(进士)、咸丰四年的佘培轩(进士)、光绪五年的龙锡恩、光绪八年的许鼎霖都出自选青书院。
光绪十三年二月,王豫熙署任赣榆知县,王豫熙(1841—1921) 号欣甫,海宁盐官人,附贡。学识渊博,擅书法,善画梅,好音律,尤工昆曲。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任上海知县,回乡后,以书画曲艺自娱。
王豫熙到任后有事到大沙河“延见诸生,曾无一与于前日之试者,则以县治稍偏于东,大沙河当城西南五十里,益西而南远且七八十里,诸生艰于远涉,不复与于兹事。其来盖久,徒见怀仁、选青两院衡宇相望,诸生循环而叠试,而岁科试之隽于黉,春秋榜之显于朝者,举推青口焉。”
“夫书院之设,将以甄陶一世之人才,顾兹一邑犹不免向隅而嗟,宁非司牧之羞乎?予观大沙河廛舍千家,与青口埒,乱后居八筑土堡以守,大河经其外,长波浩浩,东径青口而入于海。云末、夹谷诸山西接,琅邪、马陵连峰不断,林木苍然,得无有瓌奇闳达之材伏处其中?因提倡无人,遂终沦于草莽者乎?予于是有书院之议。”
王豫熙感沙河镇之大,文生考试需要艰于远涉七八十里之艰苦,就有在沙河创建书院之意。
“邑绅仲君统伦瞿然以思已,乃偕其友诸生孙君长卿、长佑兄弟以来,孙君曰:此间有屋一区,予兄弟不敏,请力任之,引视其处,为门一间,为堂三间,旁舍二间,庖湢毕具,有院一方,杂暮暮莳花木。予大喜过望,盖予之为是说,方悬悬他日之不可必成,诚不意立谈顷,遂定百年树人之计。他年式廓宏规,人文蔚起,肇基于此矣。”
王豫熙的想法当即得到赣榆县绅仲统伦以及沙河孙长卿、孙长佑的响应。孙长卿孙长祜兄弟二人捐钱五百缗官助四百缗,在位于沙河中大街,座西向东,建成房屋十二间,面积约二千平方米,光绪十三年六月落成。
王豫熙《溯沂书院记》记载“ 仲孙二君请命名,予视大沙河发源于郯城,故老相传古与尧水同出于沂水,道变迁古今恒有,况邑西直接沂州,山川脉络一气相通,而士夫修行而嗜义,则犹然,一变至道之风,题曰溯沂。期与吾党之士游咏乎春风浩荡之天云尔。”
沙河书院起名为溯沂书院,溯本义逆流而上,引申为追根求源,意思为大沙河发源于沂水之意,题曰溯沂实则寄语生员追溯先闲的理想和情操,做一个利国利民之人。
为了解决书院的款项,赣榆县知县王豫熙与绅商商议,从本县土特产豆饼贸易中按交易数量抽收钱款,设立公益基金,用于支付本县书院、等教育、慈善事办事费用。在设定管理人员时,王豫熙认为应该“具拟章程,遴选萤事,使董任收支,官任稽核。署以内者无一人干预,而然诺必出于县宫;署以外者当杜绝侵挪,而出纳必归于正董”。
赣榆县此事项本是由地方官设法筹集的,但其管理权依然被交给地方绅士,这样专款专用,也避免了官员贪腐挪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