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建党100周年,
讲好赣榆故事,
重温红色记忆、
讴歌经典人物、
不忘赣榆乡愁,
传承革命精神。
巾帼英模董力生
周明军
董力生(1923年-1990年),女,江苏省赣榆人,自幼无名,人称“董大姐”,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淮海战役期间,她用一辆独轮车为解放军运送粮食,被评为支前模范。1949年3月,出席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毛泽东亲切接见了她, 1950年,董力生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52年4月,她参加了中国农垦系统组织的赴苏参观团,受到了苏联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并受到斯大林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她还随团到朝鲜访问,受到金日成接见。
1952年6月21日《大众日报》连续三天刊登了16幅连环画,宣传董力生。
像这样一位默默无名的女性为什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让我们重温那峥嵘岁月。
一、苦难的童年
董力生,江苏省赣榆县城关董青墩村人,一家共六口,董力生哥哥很小就去青岛干苦工,剩下五口人指着种地主的三亩薄地来活命,用董力生自己的话说“逃荒要饭是常事,忍饥受冻度苦生”。
一家人从早劳累到晚,吃不上顿饱饭,穿不上件暧衣。董力生七岁那年,就整天在坡里干活,拾草拾柴。因为耕地没有牛,只得求地主用人工来换牛工。每到秋忙季节, 董力生一家人,从早到晚给地主收庄稼、耕地、种地,等到把地主的地全都种完了,才能种自己家的。
董力生十二岁那年,随着逃荒的人群来到青岛,托了很多人情,才在日本人办的纺织厂当了童工,从早上六点干到晚上六点,白天做不完的活,晚上还得补上,打个瞌睡,工头用皮鞭打得身上一条条血痕。
十五岁时候,工厂停工,董力生不得已又回到赣榆董青墩村,和男劳力一起靠挑盐,推小车为生。因为穷,不识字,连名字都没有,地主家女人给起了外号“假大妮”,通常大家都称呼她为“董大姐”。
二、翻身的日子把歌唱
1939年2月27日,日军第五师团从临沂、莒县、日照等地,向海州进犯。日军滕本大队进入赣榆占据了青口后,在沙河、三洋港、下口、城里、海头、张城、李城、大朱旭等地建立了据点。
自赣榆被日寇占领,赣榆人民更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政委罗荣桓和代师长陈光的率领下,由山西前线挺进山东敌后,先后创建了鲁西、鲁南抗日根据地。
1941年3月,为了反击敌人,开辟滨海抗日根据地,打通山东与华中根据地的联系,八路军组织了赣榆青口战役。
1942年春天,八路军在赣榆西部地区成立根据地,抗日战争进入艰苦岁月,根据地的军民吃饭穿衣都十分困难,民主政府发动群众积极地投入了反“蚕食”斗争。
抗日民主政府发出开展大生产运动,董力生响应党中央“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号召,出任村妇女救国会会长,组织赣榆董青墩村妇女识字班白天挑粪、推盐,和男劳力一样下地劳动,晚上织布。时任赣榆县妇救会会长王新宇以抗日、生产都靠自力更生,给她起名为董力生。
1943年12月, 董力生参加了在滨海召开的山东省全省劳模大会,胸前挂着大红花,登台和全体劳模挑战。
1944年4月9日《大众日报》全文刊登了董力生给陈大娘的“挑战信”
陈大娘:
二月底捎给您的信,不知道到了没?您身子怪好吧?见同志们说您把大哥送去老四团啦!真是模范啊!我也动员了两个人去参军,可是有病又打回来了,这是我忘了“条件”,以后定规矩得改。
参军过了,就是生产,我不是计划一月攒两车粪吗?这三个月就攒了十多车了。俺又买了些“屋土”,一亩地计划上他十车子。我天天动员纺织,连东庄一共动员八十多辆,组织了八个纺织小组。三八节去县去开会,又奖给我一个镢头,一条手巾,我觉得我真受不了。上级待咱这么好可怎么办呢?回来把运盐组组织起来了,一个五个人,两头驴,还成立了一个开荒队,有十个人,和东庄的开荒队合并,一共开了六亩半。接着下了雨,大家都忙耕地,这个荒就暂搁一搁,明后日又得开始了。
下雨那天和东庄栽了四千多棵树,我自己就栽了好几十棵。搭犋颗俺庄也成立起来了,庄小,一共才四十多户,组织起三十八户,有五个小牛,两个小驴,分成四个组,每组都配上牲口,不够劲人就帮着,耕地的时候,地里一片人,青年人可来了劲,都是愿从的,真心,没有一个偷懒的。
在坪上奖给我的小驴卖了,添上几块钱又买个大的,也加入到运盐组去,我的生产计划差不多照着办了,就是识字这项没做好,原本打算一天学两个,这还几个月才学了五个,想起来就愁得了不的。我的生产计划又改了一些,那时候把粮食计划少了。
受训的时候同志们告诉我说,“作了工作检讨,检讨”,我发检讨这个时期就是生产少,开会多,恨不能把全庄组织好,觉着不工作好就是没良心,可是我能力小,光吓跑就是做不出成绩来,以后活忙了,我就多做活,晚上和歇歇的时候再工作。再一个,我学习计划没完成,以后我每天认三个字,补上以前的。
你的生产计划完成的怎样了?一定完成的很好吧?人家叫我和你比比赛,我说比不过你,我也不会织布。大家说:“比赛不一定比织布,看谁能完成计划,看谁能组织的好就行啦!”我想也是,我就和你比比这两样吧!
旧社会给她的是穷困和“耻辱”,新社会给她的是劳动的权利和无上的荣誉。她坚定地树立了“依靠共产党,劳动光荣”的信念。
三、胜利是用小车推出来的
1944年,反“蚕食”斗争已取得很大胜利,滨海区的抗战已转入局部反攻。为扩大抗日队伍, 滨海地区掀起了第一次参军高潮,陈大娘响应党的号召,带头送子参军受到县委和部队党委的表彰。
董力生也不甘示弱报名参加支前,1946年2月,鲁南战役开始,董力生积极组织担架队踊跃支援前线,奔赴鲁南战役各个战场抢救伤员,向部队运送军粮弹药,荣立一等功。
1947年2月,董力生主动写请战书,支前上前线,担任担架队长,主动抬“闷杠”(后面),急行军10天,抢救伤员。伤员发现她是个女的,坚决不让她抬。她说“你们为俺老百姓打仗流血,俺就应当抬你。”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打响后,董力生担任担架团的班长。当时战斗相当激烈艰险,她把担架隐蔽在麦地里,冒着枪林弹雨把伤员背上担架,抬起来就往后方飞奔。天下雨时,她便把蓑衣、斗蓬盖在伤员身上,宁愿自己挨淋,也不让伤员受苦。有时鞋子跑掉了,她就赤脚赶路。有时遇到陡坡,她便跪着走。
带领担架队绕行几百里,深入前沿阵地,救回伤员。在孟良崮战役最紧张的时候,董力生连续奋战18个昼夜完成了支前任务,为此,她获得中共华东局授予的“担架英雄”称号,并荣立特等功。
1948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一场巨大的战役,除了指挥得当,三军勇敢外,还有一个关键要素是后勤保障,解放战争,是一场靠人民倾尽全力支援前线才打胜了的战争。
民工的支前是战役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淮海战役到了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这种空前浩大的人力动员,解放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人民负担战争的人力一般不能超过总人口的12%,即八个人中抽一个民工,除去老弱妇孺,几乎是动员了全部的青壮年男性。
赣榆县的人民发扬了老解放区的传统,全力以赴,组成“万人小车纵队”,随军转战,往返数千里,历时九十九天,运粮二千余万斤。
董力生同志,在支前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抢救运送伤员时,为保证伤员的安全,她拖着受伤的身体,抬着担架跪在地上一步步往路坡爬着走,鲜血滴滴染红了道路,她丝毫不顾及自己的痛苦,咬紧牙一声不吭。待伤员从昏迷中苏醒,看到此景,感动地热泪盈眶。在运粮中,她推着几百斤重的小车,从结冰的河里淌过,棉衣连湿加冻成了硬梆梆的冰块,双腿被冰碴子划破,但她始终跑在大家的前头,由于她的模范事迹,使大家深受鼓舞。
陈毅同志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董力生用过的独轮小推车,目前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四、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1949年3月,董力生被选为妇女代表,出席了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1950年9月26日,董力生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在这次会议上,朱德亲自给董力生题词:送给我们英雄董力生同志存念
《大众日报》1952年6月21日、6月22日、6月23日连续三天刊登了16幅连环画,宣传的就是董力生。
1952年4月,她参加了中国农垦系统组织的赴苏参观团,受到了苏联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并受到斯大林等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斯大林赠送给她一套黄呢军服。她还随团到朝鲜访问,受到金日成接见并接受一部留声机的馈赠。
1949年春,董力生出席全国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1950年,作为列席代表出席全国 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0月,到山东广北农场学习驾驶拖拉机,成为华东地区第一名女拖拉机手。1952年4月,参加中国农民参观团,赴苏联参观。10月,参加全国第三届赴朝慰问团。1959年,应邀赴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观礼。1960年3月,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曾出席全国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山东省第一至五次人民代表大会、山东省第一至五次妇女代表大会并任执委。1959~1985年先后任历城县八一拖拉机总站副站长,历城县妇联副主任,济南轻骑摩托车总厂工会副主席等职, 1985年9月离职休养。
1990年1月3日董力生同志在济南病逝。
关注“明军数学”时时发布赣榆的风情历史故事
联系电话:131795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