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这篇文章,什么目的也没有,只因为张元勋先生是赣榆青口人。
张元勋、张翰勋兄弟皆为赣榆青口人,张翰勋是张元勋大哥。张翰勋先生读过七八年私塾,1945年毕业赣榆中学,及长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师承徐中玉、施蛰存,执教于山东师范大学,任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汉语大词典》的定稿人之一。
(张翰勋)
因为时局动荡,张元勋一家流落青岛,其实张元勋对青口已经没有多少印象。1954年于青岛一中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
1968年4月,张元勋以回青岛探家的名义去上海提篮桥监狱看望林zhao未果而超假,并由此被追查出1966年的第一次探监,而对其进行重新审讯并被关押。
(张元勋)
有人说:“张元勋最伟大的事是后来到狱中探望林zhao!那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辉煌!”
2002年张元勋被查出食道癌晚期,手术前夜,生死未卜,还致电他大哥张翰勋,询问“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上句;次日晨八点,电话忽响,张翰勋惊疑不定接听,竟是张元勋在护士推进手术室的途中来电,说,“我记得了!是‘落拓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2013年4月12日中午,张元勋教授去世。
张元勋的自我介绍
我的祖籍是江苏赣榆县,1933年生。1954年于青岛一中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
1957年的春天,中国共产党整 风,我因担任北京大学学生自办的刊物《广场》的主编,撰写《广场发刊词》、《编后记》,以及与人合写短诗《是时候了》等大字报而被划为「极右派」,遭受轮番批斗,于1957年12月25日以「反革命罪」被逮捕,判刑八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而后被押送于北京南郊之团河农场河北省宁河县之茶淀清河农场等荒凉地区劳动改造。1965年刑满,但仍未离开劳改队,继续留在清河农场,接受「无产阶级专政」,戴着「反革命分子」的「帽子」,在劳动机关的管制下劳动度日。
1966年文化大革命起,被押送到山东省劳改队所属的章丘埠村煤矿,在煤井下挖煤四年;1970年又被押送至山东济宁「六四劳改农场,继续着劳动改造的生活。
1977年,由于「四人帮」的倒台,我的被监管的生活获得了政策性的放松,就在这一年的秋天,我结了婚。我的妻子怀着对我的同情与敬佩之情,嫁给我这个四十四岁的将「知天命」的「反革命分子」,那时她仅二十六岁。她无意旁顾险恶的环境以及没有希望的未来,毅然把她美丽的青春与我的严峻的危运联结在一起!怀着生死与共的凛然之情,顶着漫天风雨,分担了压在我头上的无情重负!
1979年的秋天,我当了父亲,我的不幸的儿子来到这人世的早晨,他的父母就像两个乞丐,我们的财产就只有一条旧棉被。而我竟无处去为他报户口,他是万里浩荡神州中的无计存身的奴隶的后裔,是一个「编外」的「黑人」。
1979年11月24日上午,在山东省济宁劳改队的办公室里,我接受了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项目组的法官们的平反裁决,他们郑重宣告:推翻1957年的判决,宣告我无罪!
至此,我才算真正地与这个「人间的好地狱」告别,真正的「释放」才算开始!
北京大学党委用心良苦,几经协商,依政策的「就地安置」的精神,把我安置到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直到今天,养生于此。我担任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十年之间,完成了「讲师--副教授--教授」的「三级跳」,并担任了先秦两汉文学的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之职。
1994年夏退休,离开了短暂的教学生涯。工作紧张与生活贫困是这十五载执教生活的两大特色,忙于生计,以活妻儿,点滴余闲,苦心撰著,断断续续,终得二十三万言,成《九歌十辨》一卷,献诸学林,博人一哂而已!
原载《中华文摘》2000年第4期
关注“明军数学”时时发布赣榆的风情历史故事
沧浪厨子 2021-10-11 23:36:04
张家秀才,文人风骨!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