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至孝感动一座城-- 17岁少年带着瘫母上学
注: 这是一个迟到的消息,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是一个赣榆县罗阳镇张朱孟村张斯振的一个故事。张斯振出生后不久,母亲樊俊声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加重,开始卧床不起。张斯振懂事后总是主动给妈妈端茶送饭。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用在张斯振的身上再贴切不过了。
父亲突然走了,他成了这个贫寒家庭的主心骨。他是被赣榆某中录取然后钱太多上不起,然后才选择来的四中,然后就住在一路车下车地方的桥洞里。
17岁的张斯振,拉着一辆平板车,带着瘫痪的妈妈,走了30多里路,在学校附近的一间废弃屋里安下了家,开始了异常艰辛的求学生涯……
为了上学,17岁的他带着瘫母上学。
有妈妈在,就有家在,不管风吹雨打。
苦难催熟的花季少年张斯振托起一个家。
人间至孝感动一座城
张斯振的事迹在赣榆引起强烈反响,人们纷纷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现在,我们不知道他考上了什么学校,在哪儿工作,但我们都祝福他
文章属于转载。
张斯振1987年4月出生在连云港市赣榆县罗阳镇张孟村。从他一生下来,母亲樊俊声就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卧床不起,并逐渐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如今,年逾花甲的母亲虽然神志还算清醒,但躯体和四肢严重萎缩、僵硬,全身除了头部外,其它部位都丧失了活动能力,整个体重不足60斤。张斯振还有个大他8岁的哥哥,叫张凡林,4年前高考落榜后,随一老乡到温州去打工,不料从此再也没有音信。
母亲要常年吃药,斯振要上学,一家人仅靠父亲种地的收成勉强度日。2003年9月,灾难又一次降临了这个不幸的家庭:父亲患脑血栓突然病故,家中失去了惟一的顶梁柱。
张斯振小时候就乖巧孝顺,从懂事起,他就给卧病在床的母亲端茶送饭。父亲去世后,照料母亲的重担全部落在他瘦弱的肩膀上。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他要退学回家,但被母亲的哭声和泪水制止住了。
为了不耽误学习,他每天早上不到5点钟就早早起床,烧火煮早饭,一口一口地喂给母亲吃,然后自己随便扒拉两口就匆匆上学了;中午放学后,他快步赶回家,给母亲喂饭,抱母亲上厕所;下午放学后,他一边忙着给母亲喂饭、做家务,一边温习功课,每天晚上11点钟之后,才能上床睡觉;夜里,他总是睡不踏实,每隔二三个小时,就起身给妈妈翻身……
为了不断掉经济来源,张斯振在好心村民的帮助下,还利用课余时间耕种了几亩责任田,尽管累得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可他总是咬牙硬撑着。
母亲心疼儿子,多次对他说:“儿呀,我不该拖累你啊,我不想活了……”有一天,她竟咬紧牙关开始绝食。张斯振哭着求妈妈张开嘴:“妈妈,你一定要活下去呀!如果你也走了,我就成了一个孤儿……”
人生的少年,本是一个花季的岁月,一个无忧无虑的岁月,一个间或会依偎在父母怀中的岁月,而这一切似乎从来就与张斯振无缘。
带着瘫母去上学
家庭的困难让张斯振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从小学到中学,他一直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中考那几天,别的同学都住在城里,可他每天下午考完试,都要赶近50里路回家做饭给妈妈吃,第二天一早5点钟,给妈妈喂过饭,他再骑车往考场赶。即使这样,他的中考成绩还是达到了520分,被江苏省重点中学—赣榆县青口一中录取。
望着红彤彤的录取通知书和总共7000多元的缴费清单,母子二人悲喜交加。喜的是能被重点高中录取,证明斯振学习成绩的优异;愁的是7000多元的学费根本无以着落。在母亲的支持下,张斯振变卖了家中粮食等所有值钱的东西,凑起来的钱尚不足2000元。
“妈妈,我想去收费低的青口四中读书。”张斯振说。
“好儿子,这学你一定要上,将来还要去上大学,做个有出息的人。妈不想拖累你,你就别再管我了……”
张斯振一把握住母亲的手:“妈,你别瞎想了,我不管到哪里,都不会撇下你的。”
这学肯定要上的,可他到50里开外的青口四中上学后,只能住校就读,母亲在家谁来照顾呢?经过一番思考后,张斯振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妈妈,我要带着你去上学!”
2004年8月28日,是青口四中新生报到的日子。张斯振提前烙好20多斤煎饼,将两床被褥和母子俩破旧的换洗衣物放在笨重的平板车上,将母亲抱上车,让她平稳地躺好,就上路了。
张斯振拉着母亲,走了3个多小时,来到青口四中。他把平板车停在校外,跟其他学生一样排队交费,绝口不提自己的困难。报到后,张斯振便拉着母亲到校园附近找房子租,可人家一看到躺在车上的病人,谁也不愿租房给他们。8月29日,母子俩在青口四中的传达室里借宿了一夜。30日晚,张斯振在离学校一两公里远的地方找到了一间废弃的破屋,母子俩有了栖身之地。没有水,没有电,母子俩吃着快要发霉的煎饼,喝着从学校打来的开水,终于品尝到些许“家”的温暖。只是这个“家”太空旷了,蚊虫太多,几乎一整夜,张斯振都在用扇子帮母亲驱赶蚊虫,自己熬得两眼通红。
尽管张斯振不想麻烦学校,但高一(10)班班主任熊金波还是发现了班上这一特殊的学生,他随即将张斯振的情况向学校领导作了汇报。校长牟江闻讯后感慨万千:“我从教30多年了,如此艰难的求学情形还是第一次遇到,我们一定要帮助张斯振读完3年高中!”
9月1日,青口四中专门召开校务会研究决定,免除张斯振3年全部学费,并在学校用房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教工宿舍区腾一间单门独院平房,购置了生活必需品,免费提供给母子俩。随后,爱心如潮水般涌来,短短几天,全校师生就向张斯振母子捐款近5000元。承包学校餐厅的董老板亦深受感动,破例吸收张斯振为“编外员工”。张斯振每天利用放学后的课余时间,到餐厅卖饭卖菜,餐厅则免费为母子俩提供一日三餐。
张斯振母子做梦也没有想到,学校这么快就解决了他们的食宿大事。母亲不止一次地对斯振说:“这天底下还是好人多啊!孩子,你一定要牢记老师和同学们的恩情啊!”“妈妈,你放心,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不善言辞的张斯振没有多说,他在心底里已经暗暗下定决心,要用实际行动回报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
他每天早上仍然5点钟不到就起床,晨读过后,再到食堂为排队就餐的同学们打饭。中餐和晚餐也是如此。忙完后,他带着饭菜匆匆赶到家,先用温水给母亲洗脸,接着喂饭给她吃过,最后才轮到自己吃饭。学校的晚自修是9点钟下课,他把书本带回家,仍然要学到深夜才休息。
每次从食堂带回来饭菜,张斯振都要把口味好、有营养的喂给母亲吃。他说母亲消化不好,吃得少,应该加强营养。可母亲认为斯振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学习又特别紧张,更要吃饱吃好。为此,两人经常“争”起来。有一次,班上的同学来看望他母亲,送来一箱袋装牛奶。斯振打开一袋喂给母亲喝,母亲却不喝,说不习惯这味道。斯振说,这牛奶是同学们专门送给你喝的,你不喝咋成?母亲说,我不喝你喝嘛。斯振知道母亲的真正用意,故意说:“我也喝不惯牛奶的。咱们都不喝,到时候过期变质太可惜了。”这一招还真管用,母亲一听急了,连忙说:“可不能浪费!吃了不心疼浪费了心疼。”于是,两人相互“妥协”,说好每天早晚一人一袋把这箱牛奶喝掉。
9月的天气还很闷热。张斯振担心母亲生褥疮。这天晚上,他从学校打来两瓶热水,把母亲抱起来,侧卧在床边,为她擦后背。母亲的泪水流出来,“叭嗒”、“叭嗒”地嘀落在脸盆里。斯振急忙问妈妈怎么啦。母亲长叹一声:“儿呀,真是苦了你啦!现在你倒像个妈妈,我成孩子了……”张斯振知道母亲会越说越伤心的,故意朝她做了个鬼脸,“妈,看你又瞎说了,我又不是女的,怎么能做妈妈呢?”说着他自己忍不住笑了。
至孝亲情感动一座城
张斯振带着瘫母求学的消息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引起赣榆县和连云港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2004年10月27日,赣榆县县长陈良灵在了解张斯振的事迹后深为感动,当即作出批示,要求县、镇有关单位进一步解决张斯振母子的生活问题。11月12日,连云港市副市长杨莉带领市、县教育局、民政局、卫生局等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赶到青口四中,就张斯振今后的学习和母子俩的生活等一系列问题现场办公。杨莉副市长深情地对张斯振的母亲樊俊声说:“你养了个好儿子,他坚强好学,孝敬老人,是全市广大青少年学习的典范。”
市、县卫生部门当即表示,将帮助患病的张母参加合作医疗,享受大病救助待遇,并由市、县医疗专家对她的病情进行综合会诊。考虑到张斯振带着母亲上学,既要打工,又要照顾母亲,学习必然受到影响。在征得张斯振母子同意后,县民政部门积极与张斯振家所在的罗阳镇政府联系,决定由民政部门和罗阳镇政府共同承担张母的养老问题,让张斯振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11月26日下午,罗阳镇政府有关负责人来到青口四中,将张斯振的母亲接到离青口四中较近的赣榆县社会福利院。镇政府特意聘请一名有经验的护理人员,专门照料张母。紧接着,民政部门以最快速度解决了张斯振母子的低保问题。
与此同时,张斯振的事迹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纷纷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截止2005年1月,社会各界已向张斯振母子捐款3万多元。一位小学生汇来100元钱,并写道:“斯振哥哥,你是我学习的榜样,我永远支持你!”一位在读博士生特意赶到青口四中看望张斯振,捐款200元,并表示以后每月捐助100元生活费,直至他高中毕业。连云港市区一位中年妇女捐款300元后说:“张斯振的事迹让我感动流泪,让我们扪心自问,在敬老爱老方面,我们做得怎么样?如不如这样一个17岁的孩子?……他不仅是孩子们的好榜样,也是我们这些大人学习的榜样?”
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使性格有些内向的张斯振脸上一扫往日的阴霾,变得乐观开朗了许多。他给当地媒体写了封公开信,向所有关心和帮助他们母子的人们道一声衷心的感谢。他在信中写道:“青口四中和社会各界对我们母子的悉心关怀,令我万分感激。贫困和母亲的疾病曾让我觉得生活是多么不幸,生命是多么的无奈。然而,今天我觉得不再不幸,不再无助,因为现在有这么多关心我们母子的人。谢谢你们,是你们让我重新扬起生活风帆,让我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你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是我一辈子不能忘记的,也必将是我今后学习拼搏的无限动力。我发誓,我将加倍努力,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以优异成绩来回报你们,不辜负你们对我的期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1月04日第四版)
关注“明军数学”时时发布赣榆的风情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