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的百年铁路梦(一)
周明军
赣榆铁路,这个赣榆人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随着2013年沿海铁路地基的拆迁,从梦想终于走向现实。
赣榆人为铁路建设是前赴后继,翻开历史,让我们再现赣榆人为赣榆青口铁路而做出的努力。
一、必须有话语权
中国最古就有朝中有人好办事,历史上陇海铁路东端修路之纷争,就是个最好的例证。
拿什么说话?
靠的是实力!
必须有话语权!
2021年,赣榆县中学给百万赣榆人交出了一份傲人的答卷。
赣榆高级中学2021年有3人考取清华大学;2人考取北京大学;有 6名同学考入南京大学,10名同学考入东南大学,5名同学考取了武汉大学;3名同学考取了中山大学;有5名同学考取了哈工大!
在江苏省77所高中中,赣榆高级中学在高校专项计划中被录取112人,排在全省第一名!
那些考取好大学的学生,已经在更高的平台为社会服务了,大而言之,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感谢那些赣榆所有学校的教师们,为赣榆教育发展奋力冲刺“教育教学质量苏北县区第一”目标,为赣榆教育强区擦亮了品牌。
正是有这么多的人考取名校,他(她)们可以给赣榆争光,可以为赣榆代言。
陇海铁路东端修路之纷争,就是个最有力的例证。
围绕在陇海铁路东端修路之纷争代表人物为:南通的张謇,海州的沈云沛,赣榆的许鼎霖。
张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海门市长乐镇(即今常乐镇),光绪二十年恩科状元。
张謇一生,先后任过三处书院的山长。依次为赣榆的选青书院,崇明的瀛洲书院,江宁的文正书院。光绪十四年,张謇到赣榆青口修赣榆县志,并任选青书院山长,和许鼎霖就结下深厚友谊。
沈云沛:沈云沛(1854—1919)海州西门人,字雨辰,号雨人,光绪二十年与张謇为同科进士。
光绪三十四年(1908),祖籍海州的沈云沛由农工商部左参议“授右丞署右侍郎”,接着“调署邮传部右侍郎,署其部尚书兼署左侍郎并充津浦会办大臣。
许鼎霖:(1857一1915年),字九香,赣榆县人。光绪八年(1882年)中第二名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调浙江省任洋务局总办。宣统二年(1911年)初任本溪湖煤铁公司督办、盐政正监督、奉天交涉使。
二、许鼎霖的铁路梦
许鼎霖说“外洋以重商而富强,中国以轻商而贫弱”,就是放在今天仍有重大意义。许鼎霖初期把公司都准备建在赣榆青口的下口,所有货物都从青口出海,但盐城等县自海禁以后,奸商百般篡谋而未遂,他们对青口久已垂涎,那时候黄豆豆油为北省出产之大宗,由赣榆青口对渡到浏河口。此时许鼎霖就认识到青口必须开埠,货物运输由陆路运输到青口,从青口装船出海。而陆路运输以火车运输为最快,万里之外,旦夕可至,他就有筹建家乡铁路的设想。
1905年2月,商部章京阮惟和首先提议建开(封)海(州)一路,得到众多苏籍官绅的支持。4月,苏籍官绅256人共同呈请清廷允许苏路商办,获准后成立了商办江苏铁路公司。
1905年11月,江苏省商人推选王清穆、张謇等成立了“商办苏省铁路有限公司”,在上海、苏州、北京、常州等地招募股份。苏省铁路又称沪杭甬铁路,全程357.03公里。沪杭甬铁路的上海站则建成于1912年,1916年12月改称上海南站
1906年4月1日,苏绅聚会商定铁路事宜。 5月,商办苏省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王清穆为总理,张謇、许鼎霖、王同愈为协理。
苏路公司计划分筑南北两线,其中北线以清江浦为中心,先后规划由清江浦经徐州伸入河南的清徐线。
1905年开始测量铺设的汴洛路(开封至洛阳)向西展筑洛潼线(洛阳至潼关),并提议汴洛线东延一条开徐线(开封至徐州)。
三、陇海铁路起源
光绪三十四年(1908),祖籍海州的沈云沛由农工商部左参议“授右丞署右侍郎”,接着“调署邮传部右侍郎,署其部尚书兼署左侍郎”并“充津浦会办大臣”。
邮传部负责铁路的发展规划和建设管理,尚书相当于部长。沈云沛上任后,致力于陇海铁路的规划建设,主张将1905年开始测量铺设的汴洛路(开封至洛阳)向西展筑洛潼线(洛阳至潼关),并提议汴洛线东延一条开徐线,陇海铁路一直向东修到海州的老窑(今连云港口)。
1905年10月间,张謇、沈云沛以及数十名江浙绅士为争取苏路、浙路商办而两次联名上书两江总督周馥和北京的商部。1906年2月,商部章京阮惟和首先提议建开(封)海(州)一路,得到众多苏籍官绅的支持。4月,苏籍官绅256人共同呈请清廷允许苏路商办,获准后成立了商办江苏铁路公司,选王清穆为总理,张謇为协理。苏路公司计划分筑南北两线,其中北线以清江浦为中心,先后规划由清江浦经徐州伸入河南的清徐线,至海州的海清线,至瓜州的瓜清线以及至通州的清通线等,北线工程又任许鼎霖为协理。张謇、许鼎霖负责主持勘测线路、修筑工程,在清江浦选定铜元局作为苏路公司办事所,先行筹划修建清徐线。1906年阴历年末除夕,张謇在日记中称该年“最其事由,大半为路,幸北线已属九香(许鼎霖)、当无须时时至浦”。
1908年6月,张謇请辞江苏省铁路公司协理职务,专心经营北线。
四、陇海铁路东段终点之争
陇海路东段终点之争,是近代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起大事件。纷争之起在民国初,始发生于淮、扬属与海属两方官绅群体之间。
在从徐州向东的铁路延伸上各位大佬大显神通。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在陇海铁路东端端点上,以南通状元张謇等人为首的观点是自徐州通向南通,为南线观点,以海州进士沈云沛,赣榆举人许鼎霖等人为首的观点是自徐州通向海州为北线观点。为了把铁路通向自己的家乡,双方几乎是赤膊上阵。
1、张謇等人为首的观点
南通人张謇等人认为,陇海铁路东路终端为南通,途径宿迁、泗阳、淮阴、涟水、淮安、阜宁、盐城、东台、如皋、南通、海门、终端崇明大港,铁路途径人口密集、物产丰富。法国工程师沙海昂调查沿海临洪、灌河、射阳、新洋以及崇明大港等五港,其报告书认为崇明大港为最优,而东西连岛孤悬海外,面积不过十顷,距陆地十余里,修筑费用很高需要二千万元。
2、沈云沛、许鼎霖等人观点
1908年2月9日沈云沛由任农工商部右侍郎改任邮传部右侍郎,利用邮传部任职的有利地位,联合海属人士以及邮传部主事海州进士朱路,邮传部录事赣榆人周自阊。考察后提出:汴路铁路展筑经徐州东部终点海州,建三个港口,一是在山东的岚山头筑一深水港;二是在灌河口的燕尾港筑一内河港;三是在东西连岛筑一深水港。沈云沛的三个终点港口的计划是宏伟的,沿海的三个港口同时相通,并联到陇海铁路东路终端,把海州、沭阳、东海、赣榆、山东鲁南地区都连接起来。这个规划可谓宏伟,但没有得到邮传部尚书的徐世昌的首肯,三个重点港口,费用巨大,不会被投资方支持。
3、张、沈和稀泥观点
1909年(宣统元年),沈云沛为了把铁路修到老家海州,甚至迁就张謇提议,把陇海铁路和清海铁路相连,由徐州经宿迁抵达清江折向北达海州。
看似是一切为公,大家都有数据支持,其实还是为家乡利益之争。难怪有张謇说:通州者,中国之通州,固非一省一县一人之所得私也;沈云沛则曰:海州,中国之海州,固非一省一县一人之所得私也。
五、许鼎霖新观点
1910年(宣统二年),许鼎霖和山东临沂王范村王德胜二子王佐良联系山东巡抚孙宝琦,由山东临沂修筑铁路到赣榆青口,把青口作为通海口,这就是胶沂青铁路,起点山东高密,途径山东临沂,赣榆沙河镇,终点赣榆青口。
这个方案,不仅得到山东省支持,甚至得到占领山东青岛的德国的支持。
1910年11月3日,山东巡抚孙宝琦上奏折片《奏请展修沂青枝路片》沂青枝路就是胶沂铁路的支线,从临沂通向赣榆青口的铁路也称为胶沂青铁路。这个经许鼎霖、王佐良等人的努力使孙宝琦上奏的展修沂青铁路的建议,可以打开山东内地通向青口的海口,可以收回山东兖州、枣庄等沿线的大片煤电,造福山东人民。
可是这个建议遭到当时的邮传部沈云沛的否定,
如果从开封经兖州和胶沂铁路相通终点青口,陇秦豫海铁路就和胶沂青铁路连接,从陕西、甘肃、山东等货物皆从青口港出海,那就真是没有陇海东路终点海州之必要。
胶沂铁路起点高密,展筑至赣榆青口枝路,与陇海东路相抵触,只要是对陇海铁路东端点有威胁,沈云沛绝不会答应的。
(赣榆铁路具体历史资料将在以后叙述)
让我们记住为赣榆青口铁路而前赴后继的人!
六、二十一世纪靠的是人才
大家看看,争执的大佬们哪一个都可以直通上方,那有小老百姓说话的地方。
再举个事例:
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六日,捻军攻占赣榆青口,很多无辜百姓遭到杀戮,同治三年,1月24日赣榆县绅士 汪彤程、周曰森、许恩普、龙方干等采集资料有无辜百姓被捻军杀戮二千二百六十七名,包括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小孩,并报海州知府。可等来等去赣榆人没有见到朝廷的旌卹,只有海州无辜百姓得到朝廷旌卹。
原来是海州知州只报送海州的资料,赣榆的资料早扔垃圾桶了,
怎么办?
这个时候,赣榆举人汪彤程等转请赣榆进士佘培轩,御史佘培轩央请户部掌印给事中王宪成专奏,奉旨交部,分别旌卹。
事情很简单就办成了。
赣榆历史上有十六位进士,位居海属之首,自古就是教育大县!
二十一世纪靠的是人才!
人才哪里来?
就需要我们发奋学习。
感谢那些赣榆所有学校的教师们,为赣榆教育发展奋力冲刺“教育教学质量苏北县区第一”目标,为赣榆教育强区擦亮了品牌。
关注“明军数学”时时发布赣榆的风情历史故事
电话:131795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