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在赣榆的那段时光之三
《儒林外史》中赣榆元素
周明军
中秋佳节人月两团圆,明军教育一路牵手,共同探讨吴敬梓和赣榆的故事,走向诗与远方。
三、《儒林外史》中赣榆的元素
在《儒林外史》里几乎每集都有描述吃饭喝酒的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基本上是逢吃必有鱼,甚至有海味。
赣榆是海滨城市,历史上的赣榆县城在赣榆赣马,吴敬梓曾经留有著名的:
《观海》
浩荡天无极,潮声动起来,
鹏溟流陇域,蜃市作楼台。
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
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
从县城的谯楼上以东没有建筑是浩浩汤汤的大海,就像我们今天的赣榆新城居住的人可以推窗看海。
在吴敬梓生在安徽,后期在南京,而在他的笔下描写的海腥味很浓。
1、《儒林外史》中的齐全的海味
细读《儒林外史》对于吃的描写,不难发现虽然有很多雷同之处,但是吴敬梓并不避讳繁琐,仍然不吝笔墨,乐此不疲,只是详略各异而已。小说吃的描写乃是作者着力为之,并大有深意。小说中谈的饮食,主要是社交性的。通过“吃”让许多人物凑在一起,通过吃喝的场景展现了小说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少年吴敬梓在赣榆看的是海,吃的是海味,鱼虾在赣榆老百姓家里就是家常便饭。
前几年笔者曾到甘肃平凉,那里的人讲以前都没有吃过鱼,甚至都不知道怎么宰杀鱼,吃鱼要到大的场面才有,而海蜇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在海滨城市赣榆居住的人家,鱼虾海味就是家常菜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里竟有多处提到吃鱼虾,甚至吃海蜇。
例如小说第二回描写请周进吃法 “管家捧上酒饭,鸡、鱼、鸭、肉,堆满春台。王举人也不让周进,自己坐着吃?收下碗去”。等到次早,丢下一大通“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
还有:周进被申祥甫等人邀为孩子的蒙师,请吃饭,“众人序齿坐下”,端上来的是“猪头肉、公鸡、鲤鱼、肚、肺、肝、肠之类”。
严贡生。严贡生家人掇了食盒,九个盘子装满了鸡、鸭、糟鱼、火腿之类。
在《儒林外史》中很多人物都是因饭局而勾连出来的,这种安排将小说里的人物犹如人像展览一般不断推出,少年吴敬梓曾多次参与赣榆的文人墨客喝酒斗文,对描写饮食就是生活日常景象就像记日记。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面在描写吃喝的食材里不仅有内河里的鱼虾,连一般人不常见的“鱿鱼、海蜇”都端上桌来。
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
季恬逸出去了一会,带着一个走堂的,捧着四壶酒,四个碟子来;一碟香肠,一碟盐水虾,一碟水鸡腿,一碟海蜇,摆在桌上。诸葛天申是乡里人,认不的香肠,说道:“这是什么东西?好象猪鸟。”萧金铉道:“你只吃罢了,不要问他。”诸葛天申吃着,说道:“这就是腊肉!”萧金铉道:“你又来了!腊肉有个皮长在一转的?这是猪肚内的小肠!”诸葛天申又不认的海蜇,说道:“这迸脆的是甚么东西,倒好吃。再买些迸脆的来吃吃。”萧、季二位又吃了一回。
这些鱼虾、鱿鱼、海蜇,对于内地的人可能一辈子也吃不到,但在海滨城市赣榆就是老百姓家桌上的家常菜。吴敬梓在赣榆十四年,几乎是天天有鱼虾,所以在小说描写吃上是信手拈来。
不仅在吃,就是在说话上,《儒林外史》也大量运用了赣榆方言。
2、《儒林外史》中的赣榆方言
在《儒林外史》他所运用的语言其实大部分都是他自己熟悉的家乡的方言,但其中有不少方言完全不是全椒方言,也不是南京语言。吴敬梓在赣榆度过了长达十四年的青少年时代,赣榆的地方习气、方言,耳语目染,在创作中每每跃然纸上。
赣榆话属官话区之胶辽官话。在音韵系统上与山东省胶东话接近。
《儒林外史》中不仅确实存在一些赣榆方言的语汇,有的语言至今依然还活跃在赣榆的乡间、城镇里巷。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多有赣榆之方言。象在范进中举中有一句话,范进赶考归来,他老丈人说的一句话“一年连猪油还不曾吃过连三回呢”,这是典型的老赣榆人削泼人(看不起人)的特征
如《儒林外史》解手--去洗手间;小叉课(口袋)大米甘夫炒猪又(大米干饭炒猪肉)欺了买?(吃了吗?)这和著名影星赣榆人侯勇教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周涛赣榆话“张主任上街割肉吃”似是一个味道。
粧大:充扮主角,搭架子。“你怎敢在我们跟前粧大?”(第三回)
稂不稂莠不莠:吊儿郎当,不成才。“人生世上,难得的是这碗现成饭,只管稂不稂莠不莠的到几时?”(第三回)
妥当。“他做小司客的时候,极其停当。”(第二十三回)
看乔:轻蔑,鄙视。“惹绅衿老爷们看乔了。(第四回)
弄送:恶意作弄。“那里是什么光棍,就是他的佃户,商议定了,弄神弄鬼,来弄送我。(第四回)
道三不道两:说话不着边际。“你哥又没中用,说了几句道三不着两的话。”(第十六回)
隔壁帐:话不达意。“你们说的都是隔壁帐。”(第十七回)
布单衣服:廉价的衣裳。“你我爱亲做亲,我不争你的财礼,你也不争我的妆奁,只做几件布单衣服。”(第二十回)
灰扑扑:土头土脑,不善打扮。“董老爷看见了你们这两个灰扑扑的人,也就够笑的了。”(第二十二回)
弄窝子:开店铺。“每年聚几两银子,先带小货,后就弄窝子。”(第二十三回)
撞木钟:蒙骗,无目的地混日子。“顺便‘撞两处木钟’,弄起几个钱来。”(第二十三回)
搭嘴:好吃零食,嘴不闲。“闲着没事,还要橘饼、圆眼,莲米搭嘴。”(第二十六回)
迸脆:一碰(咬)就碎“这迸脆的是甚么东西?”(第二十八回)
花藜胡哨:红红绿绿。“红笔对的样,花藜胡哨的。”(第二十九回)
经折:商店与顾客来往计帐、可以折叠的帐簿网球面纸套,即顾客收执。“在寺门口聚昇楼起
混穿混吃: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他这儿子就更胡说,混穿混吃,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却不肯相与一个正经人。”(第三十四回)
精光:耗尽,一无所有。“不到十年,把六、七万两银子弄的精光。”(第三十四回)
搬楦头:搬弄事非。(楦头:鞋匠用它将鞋子绷直绷平的木制脚样。)“大家搬楦头。” (第四十六回)
嘴喳喳:插话,多嘴。“你还要来嘴喳喳的。”(第五十四回)
样范:式样。“当年迟老先生买了多少家伙,都是古老的样范。”(第五十五回)
直桶桶:宽敞,爽快,不转弯摸角。“又到后边五开间,直桶桶的,楼板都没有一看。” (第五十五回)
3、《儒林外史》中赣榆人物
《儒林外史》里面许多的人物描写,就像作者在写自己。
《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中,叙述南京士子发起募捐修复泰伯祠的故事其实就是就是以他嗣父吴霖起捐资修复赣榆学宫为原型的。昊霖起任“赣榆教谕,捐资破产兴学宫”、“鲑菜萧然,引觞徐酌;见黉舍之既修,歌泮水而思乐。”(吴敬梓《移家赋》)。
《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里写杜少卿的父亲“中个进士,做一任太守”又说他做“江西赣州府知府”(第31回)。此处江西暗指江苏,赣州是暗射赣榆县。做官的时候,全不晓得敬重上司,只是一味希图着百姓说好,又逐日讲那些敦孝,劝农桑的呆话,他竞拿着当了真,惹的上司不喜欢,把个官弄掉。这些都是写吴敬梓的嗣父。
在《儒林外史》里面范进中举写的很精彩,但凡研究《儒林外史》的专家学者都没有人来说这个人物的原型。
康熙五十六年,赣榆有个周维纶,喜中举人,中举时候已近五十岁,家住赣马仲庄,这个举人就是范进的原型。现在仲庄村有周姓人家,村里人现在还称他们家老祖就是范进中举里的那位周大老爷。
赣榆人都知道在赣榆老县城南三里地有个村叫“半路”,这个村里的人十家有九家杀猪,剩下那家不杀猪,杀牛。别说一个胡屠户,找十个二十个都不是难事。
《儒林外史》里面范进中举里面描写他老丈人就是活脱脱的旧社会市井赣榆人,老赣榆人家里来了亲戚,两个手指拉三个手指推的穷酸形象。
吴敬梓从读书到中秀才,基本是在赣榆度过的,他接触过多种多样的儒林中人,懂得了科举发家和八股害人的种种内情,奠定了他后来激烈否定科举功名的思想基础,开始形成他落拓不羁、鄙弃世俗的性格特点。吴敬梓在赣榆的十四年正是他人生中汲取知识,确定人生定位,基本形成世界观,以及初涉社会的最关键和最敏感时期。
《儒林外史》的创作最早发源于吴敬梓在赣榆的生活经历,在其父亲被贬职回老家后,仍然再回赣榆居住一段时间,可见吴敬梓对于赣榆有着一种终身莫解的情结。
欢迎关注“明军教育”,时时发布有关你或你的身边学习乐事。
电话:13186478920
海之間 2021-09-22 07:51:15
只有深爱家乡的人,才能写出此等佳作。赞 1
作者2021-09-22 16:20:16
多谢![抱拳]
封其灿 2021-09-21 13:58:03
这篇文章很好,建议你向《连云港史志》投稿。赞 1
作者2021-09-21 14:37:05
多谢!
挡拆安徽 2022-10-21 17:40:53
范进中举——赣马-仲庄-周维纶
小青龙 2022-01-10 08:58:04
只有深爱故乡、才维妙维肖刻划《儒林外史》群生谱…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文砚
作者2022-01-18 11:13:55
非常感谢![抱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