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此文纪念教育家江恒源先生
江问渔50周年祭--后人遥远的祭拜
转载:城市漂灵新浪博客
清明雨纷纷,雨夜间查阅资料时,从雅昌艺术网上看到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第71场周末拍卖会上图录号:0479号“黄炎培:江问渔先生(江恒源)哀词(共8页)”名人书札(稿)拍品,以2200大元被拍家请走,作为子孙后人不禁长叹不止,子孙不孝,难有此力。
不过对黄炎培老先生的了解,却不是长辈们口中得知。而是后辈们严格按照家训“小孩不允许过问大人的事”,经历父母双双去逝及各种磨砺后,查阅资料与长辈平时的只言片语相符合所认知。就是对江问渔(江恒源)这个曾外祖父的了解,也是从65年到67年老家亲戚来家,以及那些红卫兵亲属“大串联”到津浦铁路山东枣庄临城小站上寻找“铁道游击队”的足迹时,听到的一些音讯。就是最后与老家舅舅的女儿确认时,大表妹也只是说“听‘大大’(连云港方言:爸爸)讲,‘大大’(连云港方言:爸爸)的‘爹爹’(连云港方言:爷爷)当过教育厅长、校长什么的”。
起初,很是疑惑不解,经过渐渐地查阅资料,对家里的一些事情的印象的梳理,才明白大人们的苦心。
黄炎培是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以前曾多次拒绝担任旧政府的高官,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无意做官。为了劝说他,周恩来前去他家拜访,诚恳地请他担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职。他不改初衷地说:“1946年我才68岁,已觉得年老了,做不动官了。今72岁了,还能做官吗?”周恩来耐心地劝说:“在新政府任职,不同于在旧社会做官,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共同纲领》,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我们编了‘剧本’,自己怎能不上台唱呢?”经过两小时的恳切交谈,黄炎培终于被说服了,表示要考虑一下。第二天早晨,黄炎培征询了江问渔、杨卫玉等好友的意见,他们一致认为,在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求贤的盛情邀请之下,应该接受在政务院的岗位。
当晚,周恩来再次登门听取黄炎培的答复,他高兴地向周恩来表示,他愿意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长。黄炎培为中国教育事业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后因真言谏政,被打成“党外最大的右派”,后平反……
黄炎培与江问渔、杨卫玉是20年代中国倡导和推行职业教育闻名国内外教育家,中华职业教育社三位领导人。
江问渔于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出生于江苏省灌云县板浦镇,五岁进私塾读书,父亲给他取名恒源,塾师给他取号问渔,五十岁后,有时自称补斋。江问渔在私塾读书时,除听塾师所授启蒙书外,他的姑丈丁莲峰是地方上有学问的前辈.江问渔十五岁应童子试,十六岁考取秀才,十九岁到苏州考进江苏省立师范学堂。入学时进初级师范班,读了两年,学校改称江苏两级师范,添办优级师范班,优级师范班校址在扬州,初设选科,他专修师范博物科,毕业时名列第一,被母校留校任教员。不久,回家乡任海州中学博物教师。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江问渔经族人黄伯雨、姑丈丁莲峰介绍,到南京政府实业部任科员。不久,袁世凯篡夺国家权力,窃踞总统。中央政府迁往北京,江问渔跟着去了北京,任工商部科员。当时,北京大学招本科生,江问渔报名应试,在应考的一百二十名考生中,考取第一名(第二名是孙伏园,第三名是成舍我)。北大毕业后,他在北京几所大学和中学教授国文,兼做《申报》驻京通讯记者。他在教学之余,编著了《伦理学概论》及《中国先哲人性论》、《中国诗学大纲》、《中国文学大意》等著作。民国15年(1926),由黄伯雨、黄炎培两人推荐,任江苏教育厅长;民国17年,受黄炎培电约,辞去河南教育厅长职务,到上海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主任,与黄炎培等一起参与创办了一批暨南大学、东南大学、东吴大学、河海工程学院、上海商科大学、南京高师、同济大学、厦门大学教育院校。并在中央大学、上海光华大学等兼课,主讲职业教育课题。
解放后,上海解放,江问渔率先欢迎解放军,并发表了讲话,陈毅很为赞许。接着,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委员,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华职业学校校长,上海比乐中学校长。
江问渔于1961年2月在上海病逝,陈毅虽已离沪,但仍为治丧委员之一。追悼会由黄炎培先生致悼词,对江问渔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经黄炎培先生回忆江问渔的子女中只有小儿子接替他的教育事业,在德国留学回国以后在浙江大学;其长子和家人随江问渔来到扬州、上海以后,由于江问渔无暇顾及其工作和家庭,其长子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工作,靠给人打短工维持家用。后来,其长子携家人回苏北连云港板浦老家了。在江问渔病逝后,苏北连云港老家的子孙没有一人参加,十分叹息。
但黄炎培老先生可否知道。其子,在解放初期被地主反攻倒算活活打死,其儿媳于1957或58年间病逝,其孙在家里的船被征用参加渡江战役,后合营至连云港船业运输公司,长年在外跑船;孙女随惠家人(板浦新安“外婆家人”)参加淮海战役后,随夫转业铁路工作,居住津浦铁路山东枣庄临城小站上。当时落后的通讯没能让后人前去奔丧,确切得到老人家去逝的音讯,已经是三年以后。
记得母亲健在时,每至清明时节便领着幼小的我,到郊外叉路口旁,点燃起一堆纸,边抹泪边念叨,一直在外没有能尽孝道、没能伺候好老人……
老人家们可知晓,那年月儿子、儿媳从南边回苏北连云港板浦老家时(50年代划归淮阴地区、90年代划回连云港市),上千里走了十几年。每走到一处亲戚家被留住一段时间,在盐河边辛勤劳作、艰苦创业,跑船苦钱,开马车店、客栈,几个孩子夭折、送人,9个孩子只留下大舅和母亲两人。那时,大舅出生后才几天,出身名门大家闺秀(板浦新安惠家)的外祖母一狠心,将一节食指活生生的咬掉,实指望给江家留下一条根。幼小婴儿大舅的哭声,撕裂了大人的心,也惊醒了周围好心人。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生意有了起色越做越好,有了点积蓄,待我母亲出生,7、8岁后,全家人才一步步搬回了板浦老家。
至今,连云港(新浦)市区至连云港港区的路上还有地名叫做“江艞(跳)”的地方,在黄九堰经济开发区一条河与公路交叉口边,那里还有“江家马车店”(还有江家的船、艞桥)。在我孩童时期,从山东到连云港墟沟、老君堂等地走亲戚时,每经过那里时,大人们便指着那里的大院子和几排房子,说:那原先就是你外婆家。工作以后至到2009年,每次出差经过那里,都要看上几眼。不过近年现在从卫星地图照片上看,已经盖满了商品楼房、别墅。
窗外,小雨渐渐停了,寒意却在。
注:2012年初,“哥”(未曾谋面)从北京打来电话,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第71场周末拍卖会上的0479号“黄炎培:江问渔先生(江恒源)哀词(共8页)”名人书札(稿)拍品,有人拿到,让赶到北京,买下书札留作传家的纪念。我以为这年头的电话说假话的多,谁敢相信呢。
但,后某一天早晨,“哥”又从北京打来电话:“到北京了么?别忘了,买下后回来带你去原先的老宅看看”。我仍不相信的应付道:“我有点事,没能去北京。”“你”!!!那头电话撂了 ……
祝愿老人家在天有灵,安享千年,不要责怪子孙……
引:秋问渔
风袖长挥久,江天一桨呼。
山霜倾落叶,壁仞阻归途。
鸥影击云散,霞光破霰无。
孤舟逐意远,寻浪问渔夫。
欢迎关注“明军数学”,时时发布赣榆的风情历史故事
电话:13186478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