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谷会盟址考辨
周明军
《定公十年》春秋: 十年,春,王三月,及齐平。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
也是这次盟会主持仪式的司礼官。由于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预先设军防范,使齐景公想用武力劫持鲁国君臣的阴谋未能得逞。孔子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使齐国使者与君王颜面扫地,使齐国归还了以前侵占鲁国的田地,使鲁国在外交上取得了一次胜利。
目前,国内关于 “夹谷会盟”之地的说法版本不一, “夹谷会盟”故地之争主要集中在江苏赣榆、山东淄川和莱芜、枣庄等县市。
一、枣庄说
2003年、枣庄近代史专家郭明泉在到夹谷山考察捻军刘双印遗迹时,无意中发现1864年(清同治三年)峄县知县孙承薪写的《游山记》,返回后写了一篇有关夹谷山的文章,当时提出了关于枣庄夹谷山是齐鲁会盟之地的观点。
枣庄夹谷山位于市中区西北四公里处的齐村镇胡埠村,此山峭岸挺拔,蔚然峻秀,卓然傲立绝不和其它山相连,当地人称之为孤山、谷山、崮山、天台山、天目山,因山顶有近似圆形的崮顶,又被俗称磨盘山。此山南北西东走向,从南看像一只巨大的元宝,从东向西看像一座青郁森严的山城。夹谷山海拔396米,崮顶占地300多亩,山势险峻,绿水环绕,古木参天,巨石林立。附近还有银井泉、温水泉等,山水交融,风景独秀,环境幽静。清光绪版《峄县志•山川》对此山有详细记载:“又西三十八里曰夹谷山,亦名天台山,又曰天目山”
2011年8月16日,由曲阜师范大学历史(孔子)文化学院、中共枣庄市市中区委、枣庄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齐鲁夹谷会盟研讨会”在枣庄举行。
《峄县志》对此有明文记载,夹谷山上有清同治三年(1864年)峄县知县孙承薪撰写的碑文,明确记述这里是“孔子相鲁公会齐侯之地”。至今孙承薪所撰写的那通石碑仍完好的保存在该山上。
经考古论证,公元前500年,在枣庄市境内存在着小邾国,其国都在齐村夹谷山西北十余里(现山亭区东江村附近),当时小邾国位于齐鲁两国之间,愿意为两国会盟提供场所目前,当地还有许多带有“莱”字的地名。
著名孔学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夏乃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枣庄境内的夹谷山的考古、发掘和论证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这对于齐鲁“夹谷会盟”故地系枣庄之说法有了一定的例证,但今后还需要专家做进一步的考究和论证。
二、 淄川说
(明)傅逊 《左传属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春秋左传属事卷之六 :淄水县有夹谷山,余见孔子仕鲁。(明)李贤 《明一统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卷二十二: 夹谷山 在淄川县西南三十里,旧名祝其山其阳即齐鲁会盟之处。《济南府志》云,甲山在淄川县西南四十里,萌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盖甲山,萌水所出,而萌山其所经也,此说认定甲山即夹山,即夹谷。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蒲松龄登临此山,凭吊怀古,触景生情,感慨万分,后着《夹谷行》诗。现在从北麓攀登,崖间存有清康熙年间摩崖石刻“古夹谷”三字,依稀可寻。
但从地理位置看,此为齐国腹地,顾炎武 考夹谷“在淄川,则已入齐地一百余里” 两国会盟,不会选此地。
三、 莱芜说:
(清)严启隆 《春秋传注》(清康熙四十七年朱彝尊家钞本) 卷三十四 :安州莱芜县有夹谷山齐地 齐鲁相仇始于阳虎虎败则及齐平会于夹谷始平齐也。
《续修莱芜县志》载:“孟游亭,在县东北响水湾。莱邑当日为齐鲁孔道,两国之会在此。”响水湾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齐鲁两国间的大道,南16公里为牟子国城,北邻汉前文化遗址,是北魏至唐初的嬴县城和唐宋时期的莱芜县城遗址。
(清)万斯同 《明史》(清钞本) 卷八十志五十四 :有夹谷山,南有原山与莱芜县接界。
顾炎武 考夹谷“《莱芜县志》则又云:‘夹谷,在县南三十里,接新泰界。’在莱芜县,则正当齐、鲁之境。
四、 赣榆说:
《春秋分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卷二十七:仁县本祝其县地有夹谷山;《万历淮安府志》载,夹谷山,志西五十里。《嘉庆赣榆县志》卷之一山川载:夹谷山在志西四十余厘,春秋定公十年夏公会齐候于夹谷,即此。《光绪赣榆县志》卷之四山川载:“山最着声者夹谷,治以西凡四十余里,去西南祝其故城十五里”
(明)陆应阳 《广舆记》(清康熙刻本) 卷三 :谓此 夹谷山 贑榆即孔子会齐侯处。
在夹谷山旧有孔子庙,庙有遗碑,碑高220厘米,宽60厘米,厚20厘米,碑文:孔子相鲁会齐侯处”,万历丙子岁仲春吉旦。
祝其国,原在赣榆班庄古城,莒灭祝其,楚灭莒。秦置祝其县,属东海郡。祝其国不复存在,祝其山之名流传到现在,祝其山海拔225米,发源于祝其山的祝其河东流入海,即为现在的老朱稽河。千百年来。祝其河为演变成了“朱稽”河。
夹谷山虽没有抬山挺拔的气势,也不及黄山秀美的风光,却博得唐代进士胡曾的诗兴大发:
夹山莺啼三月天,野花芳草整相鲜。
来时不见侏儒死,空笑齐人失措年。
明赣榆进士光禄寺卿,裴天佑登夹谷山怀古,至今流传:
翠微西近祝其城,齐鲁当年此会盟。
幽洞云深人已去,左坛松老月还明。
却近余焰遗空谷,罢享流风动废营。
我欲东临寻胜迹,并尊东麓听啼莺。
康熙五十四年赣榆县知县单畴书,《夹谷啼莺》中吟道:
光山漠漠水流清,齐鲁曾传书载胜。
云暗峰头迷雁宇,风从洞底度莺声。
当年玉帛留残碣,此日樵渔失旧楹。
千年前圣贤的感慨早成了赣榆人的精神皈依。古人游山归来留下脍炙人口之作,关于夹谷山的诗词歌赋早已融汇进赣榆夹谷文化的的血脉。
关于枣庄说的依据主要是夹谷山上有清同治三年(1864年)峄县知县孙承薪撰写的碑文,《莱芜县志》只是根据一篇同治三年(1864年)峄县知县孙承薪撰写的《游山记》推理而来的。
关于淄川说,齐为春秋时大国,淄川在齐都附近,古时两国会盟多在边境,不会深入一国内地,
顾炎武 《考夹谷》“在淄川,则已入齐地一百余里。以情理论之,应当更近于赣榆”
所以,淄川说也不被人赞同。
关于莱芜说,顾炎武《肇域记》载:“春秋齐鲁夹谷会盟处,在今莱芜县南三十里夹谷峪。”顾炎武 《考夹谷》夹谷之会,齐侯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宣尼称“夷不乱华”是也。是则会于此地,故得有莱人,非召之东莱千里之外也。不可泥祝其之名,而远求之海上矣。后人多从其说。
在《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陈秀明,徐辉《仲尼问官”与“夹谷之会”考"》之中就是引用了顾氏的说法。但是《仲尼问官”与“夹谷之会”考"》是在考证《隆庆海州志》中的山川、孔望山中认为《隆庆海州志》是借《左传》之记附会出孔望山,考出了《隆庆海州志》讹传孔望山,从而认定《隆庆海州志》记载的齐鲁会盟的夹谷就是赣榆西面的祝其也是个讹传。
且不说这种用本来就是错误的观点来推理出的内容本身就是不成立的,有切实证据祝其在赣榆却不采信非要“不可泥祝其之名”,也就是一厢情愿了。
西周时期有祝其国建在赣榆班庄古城村,在班庄有夹谷山海拔304.9米,在祝其山之西。西汉时期在今赣榆境内有祝其县,县治古城,原在山东孔庙的《祝其卿坟坛刻石》记载了汉代祝其县造坛祭孔之事。
综上所述,夹谷会盟的夹谷地在赣榆无疑。在赣榆夹谷山,留存了许多对夹谷会盟记载的碑刻。
五、 赣榆夹谷山碑刻
1、圣化亭记
据史料记载:明隆庆五年(1571年)顾钤任赣榆知县,登夹谷山寻圣迹,建亭纪念,刻匾额“圣化亭”,文曰“夹谷地在兹邑境内,乃先师孔子相鲁定公及齐侯会处也”载于《万历赣榆县志》。
2、孔子相鲁会齐侯处
碑在夹谷山西南麓,碑长220厘米,宽80厘米,厚23厘米。明万历四年(1576年)立。
公元一九七四年,江苏省文化系统开展了批林批孔运动,南京博物院搜集了许多封建礼教文物,是重点批孔单位,而此时,赣榆县夹山公社在夹谷山挖出了一块“孔子相鲁会齐侯碑”,同年三月十九日,在夹谷山现场,召开批林批孔大会。这个消息传到省里,四月六日,省文化局通知省博物馆派考古专家罗宗真来赣榆调查。发现此碑高约2米、宽约1米是明万历四年(1576年)立,在其旁有孔庙等碑刻附属物。
欢迎关注“明军数学”,时时发布赣榆的风情历史故事
电话:13179591120
海之間 2021-10-21 16:42:23
有了名人效应,都来争! 这些无良的文人,睁着眼说瞎话,罔顾事实,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兜里那两毛钱。 夹谷山,在赣榆县班庄镇。 这是定论,无论是春秋还是左传,写的明明白白。 不良的文人居然睁着眼说瞎话。 祝其,这两个字,他们永远绕不过去! 《定公十年》春秋: 十年,春,王三月,及齐平。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
作者2021-10-28 18:23:50
外地人都争,赣榆却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