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2022年连云港遭受新型冠状病毒侵袭,3月11日市委发出动员令,打赢疫情防控的阻击战,党员干部要豁出来、顶上去,以担当诠释初心。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人人皆为战斗员,虽然我们没有到第一线,但一定要服从命令,听党指挥,服从社区安排。
疫情作乱人不乱,书香伴我,宅家抗疫。
本公众号在抗疫期间将推出赣榆历史文化知识,给居家人员提供精神食粮,讲好抗疫故事,在抗疫过程中有书香陪伴,激发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心若向阳,处处春天。
本文作者李宏先生生于1961年,连云港赣榆青口镇人,自幼从父学习书法,后师从青口著名篆刻家张翰锡先生。
生前,李宏先生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苍梧印社会员,南京金陵印社会员,赣榆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李宏先生自幼爱好书法、篆刻,对赣榆青口的许多历史考证颇深。共同的爱好我们十几年前相识于论坛,了解在文字里,随着屏幕的拉近我们经常在他斗方工作室里喝茶聊天。地上铺满一米多高的练书法稿纸,我非常敬佩他的毅力,大家知道成年人的世界都不容易,每天的书写,他竟然能几十年如一日。
李宏先生考证的的《说文解字义证与青口书局》发表于2020年6月28日《赣榆报》,青口书局见证了道光、咸丰年间赣榆青口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020年8月,已经病重的李宏先生和我到访宋砚樵女儿家,得到许多一手资料,李宏著的《海赣才俊、陨落锡山--记青口宋砚樵先生》发表在《赣榆报》,2020年12月又转载《连云港历史文化》
宋砚樵去世后,赣榆青口龙秀芝先生挽宋砚樵“一朝永诀,江天何处吊归魂”。
今天借龙四先生的“一朝永诀,江天何处吊归魂” 悼念李宏先生。
海赣才俊 陨落锡山
------记青口宋砚樵先生
赣榆李宏
宋砚樵生于1910年,卒于1937年。名端书,字砚樵,以字行世。赣榆青口人,无锡国专在校学生。1937年春节过后。送其三弟宋洛书到上海求学,在上海偶得伤寒,兼肺炎。回无锡国专几日后病逝。宋砚樵先生年僅二十七岁,配伏氏。伏氏节抚其子宋继奎,时年五岁,其女宋继芳,时年二岁。无锡国专三年级全体同学特於二月二十四日发起举行追悼会。宋砚樵编著有《宋编櫟天阁詩存.》附《砚樵遗稿》。唐文治著《宋生砚樵传》,由同学王琼望,吴常焘,卞敬业,刘建农等编於民国二十六年(1937)五月,在无锡铅印出版。该书封面有清末民初大诗人陈三立题写《檪天閣诗存 附砚樵遗稿》,内页袁思亮题写《檪天閣诗存 宋砚樵遗稿》。陈诗作序,吴常焘作序,卞敬业作后记。
(宋砚樵夫妇)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江苏太仓人。光绪十八年(1892)中进士,官至清农工商部左侍郎兼署理尚书。后退出政坛,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监督,从事教育创办私立无锡中学及无锡国专,著名教育家,工学先驱,国学大师。民国九年庚申,主持无锡国学专修馆,后更名无锡国学专门学院、私立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皆亲自主讲,无论授徒与撰述,皆贯以“正人心,救民命”之淑世主张,义无反顾。所造济济学士,皆日后中国人文学科之翘首。
陈三立(1853一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光绪十二年(1892)壬午乡试中举,光绪十五年(1889)中进士,历任吏部行走,主事。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与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
袁思亮(1879-1939)字伯夔,一字伯葵,号蘉庵,莽安,别署袁伯子,民国藏书家。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试礼部未中后,遂绝意于科举。民国后任国务院秘书,印铸局局长,后隐居上海著书,购书为事。
陈诗(1864一1942),字子言,号鹤柴,鹤侪,鹤柴山人。安微庐江人,出身仕宦家庭,近现代著名诗人。
王琼望(生卒不详),字先献,海南人。南京职业大学教授。
吴常焘(1919-1995)字伯鲁,号希贤,笔名山萝。1949年后以吴孟复行世。安微庐江县人。一九三七年后,任上海政法大学,暨南大学副教授,安微师范大学淮北分校中文系主任,教授、合肥师范院教授。主要著作有:总纂《续经籍籑诂》,《训诂通论》,《古书读校法》,《唐宋八大家概述》。
卞敬业(生卒不详),江都人。著有《杜少陵朋辈考》。
宋砚樵出生於赣榆青口镇瑞昌永巷南边,靠近城墙下一户亦商亦农富裕之家。其父宋距诗在青口小鱼市经营 “同春”商号,商号以糖纸业为主,兼营百货。在青口北大高巅村有土地百余亩,其父思想开明,注重子女教育。宋砚樵年幼聪慧,七岁入私塾读书,随海赣名儒龙秀芝先生学古文、诗词、书法。龙秀芝(1893----1973)名树庭、字秀芝,行四、人称龙四先生。
(宋砚樵遗墨)
宋砚樵学习刻苦,口不停诵,手不释卷,过目不忘。经过十余年寒窗苦学,终有学成,一九三四年,无锡国专招收第十三届,学员九十六名,宋砚樵被录取。无锡国专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被誉为“北有清华(国学研究院)南有国专”。1920年12月4日,国学大师唐文治筹建无锡国学专修馆,1927年改名为无锡国学专门学校,学制三年,教学课程与国立大学相当。先后延聘章太炎、金天翮、陈石遗、钱基博、钱穆、周谷城、郭少虞、陈衍、朱东润、夏承焘、饶宗颐等国学大师和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无锡国专共培养学生1700余人,其中不少成为文史专家,有王蘧常、唐兰、吴其昌、蒋天枢、钱仲联、魏逮猷、马茂元、周振甫、冯其庸、汤志钧、朱星、吴孟复、王诏曾等人。他们后来都成为国内各大学中文,历史等各系栋梁之才,无锡国专的经历成为他们一生的骄傲。
宋砚樵考上无锡国专后勤奋好学,在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日,进行本年上学期国文大会考,在十九人获奖名单中,宋砚樵名列其中。宋砚樵在无锡国专月刊第二卷第三期上刊载诗校园夜坐。并积极参加学生自治会,文艺研究社,并被任命为文书。
宋砚樵喜好收藏书画和地方文史资料,其中带到无锡有倪长犀《檪天阁诗集》二卷抄本,现藏镇江图书馆。民国《赣榆县志稿》抄本一册,现藏镇江图书馆。倪长犀《櫟天阁诗文集》四卷抄本,现藏上海图书馆。陈鸿寿行书十条屏,现藏於日本。《倪长犀印谱》以及其它书画和地方文献现散佚。
(宋砚樵收藏陈鸿寿十条屏发表于《国专月刊》)
宋砚樵在龙宅后学堂读书,闲暇之余遊潜园(许家花园)时,在潜园后屋走廊处发现一包书稿,打开后发现是倪长犀《櫟天阁诗集》,《櫟天阁诗文集》,《倪长犀印谱》,沒有刊印的手稿。整理后发现《櫟天阁诗集》有本邑周广文,号梦葊先生,于光绪七年辛巳(1881)到京城请苏州三才子之一,光绪六年(1880)庚辰进士,庶吉士散馆改户部主事王颂蔚(1848--1895)作序。,《櫟天阁詩文集》有江辰六作序,江闿(1634---1701),榜名越闿,字辰六,号览古,别号牂牁。安徽歙县人,贵州贵阳籍。清初著名词人,诗人。康熙二年(1663)举人,康熙十八年(1679)荐举博学鸿词。历任益阳知县,擢均州知府,解州知府,后擢员外郎未赴任即去世。
宋砚樵在龙先生指导下课余时间手抄《民国赣榆县志》,《櫟天阁诗文集》,先生擅书法喜藏书。在那风雨飘摇,国家动荡年代,青年学子报国无门之时。1934年宋砚樵考上无锡国专后,立志以文报国。把所收集的赣榆地方文史资料及古代书画,带到无锡。在无锡国专课余时间手抄《櫟天阁诗存》。国专同学王琼望因祖父,父亲都在海南乡间私私塾教书,无力提供学习生活费用,准备辍学。宋砚樵得知后,以资贷方式资助王琼望同学完成学业。
宋砚樵先生思想进步,在《记仲兆驹事》一文中,将赣榆仲八写作绿林豪杰,和官府作斗争,歌颂仲八为时代英雄。在九月十八日寄远诗中写道。"依然轮铁间颿墻,心事苍茫付雁行。九一八留前日泪,百千万转远人肠。江城鼓角防秋急,瀛海风云备战忙。攘外原从安内起,相期素志莫相忘"。宋砚樵先生在国破家亡之时,忧国忧民。
1937年《国专月考》
宋砚樵先生英年早逝,遗稿十之八九已散佚,今新发现三首原刊于国专月刊诗词。
浪淘沙----十五夜月:
无计驻红颜,似水流年,平分秋色又团圆。心事问君君记否,还我河山。
怎底遗当前,万里风烟,唾壶撃缺剑光寒。最是轻身飞不到,碧海青天。
校园夜坐:
客梦醒时夜气清,月光似水雨初晴。
虫声不解人心事,只向离边得意鸣。
奉题琼望兄詠琴轩夜读图
倚山结茅屋,池塘秋更绿。竹影乱月明,千竿戛寒玉。
松涛與唱酬,隨风自起伏。留得枫林红,叶落仍相逐。
瑟瑟西窗下,摇摇耿秋烛。咿唔有主人,坐此清宵读。
时如凤鸣山,亦似巒啸谷。鬼神皆失惊,白云为佇足。
长夜何漫漫,逸兴忘孤独。参横北斗转,书声犹断续。
宋砚樵先生精读经、史、子、集,擅绘画、精书法。他的画作目前没有看到,但从他的题画诗、词中我们看出他擅长绘画。宋砚樵在书法上造旨频高,其恩师龙树庭喜欢晋王羲之书法,倾其一生专攻圣教序,临习数千通,苏北人称秀芝体。宋砚樵在老师指导下,以临池为日课,书法宗二王,对王羲之《圣教序》情有独钟。其书法形成不温不火,书卷气浓厚,深得圣教序神韵,具有民国时期的书风。此外他又勤奋地学习古典文学,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观他的书法作品,时时流路出时代及自己的艺术个性。龙秀芝先生曾叹曰:此子后当胜我也。宋砚樵病逝后,有其父将棺椁从无锡,通过京杭大运河走水路运到宋庄镇三洋港码头,有亲朋好友二十余人抬棺回籍落叶归根。
龙先生痛失爱徒,在宋砚樵家祭灵棚两边悬挂龙先生手书挽宋砚樵联:
从吾伴读惟勤, 深幸起予助我,旋以请缨有志。千里求名,剑璧逢时宜长价。
知汝营心最苦, 每戒丝尽蚕枯,不图肄业方成,一朝永诀,江天何处吊归魂。
龙先生录唐文治先生挽宋砚樵联:
人事感怆涼, 好学不幸短命死。
天涯空哭望, 高堂宜节过情哀。
龙先生录同学公挽:
客腊还聚首, 噩耗惊传,回忆仪容犹宛在。
青年负後才, 昊天不愍,忍教玉树竟长埋。
主要参考资料
《櫟天阁诗存》
《宋砚樵遗稿》 宋砚樵著
《秀芝丛稿诗联卷》 穆子庵编著
《国专月刊》1937年第5卷第5期
作者:李宏,本文曾发表2020年《赣榆报》,2020年12月《连云港历史文化
关注“明军数学”,书香伴我,宅家抗疫,了解赣榆文化历史,讲好抗疫故事。
电话:13179591120
东东东 2022-03-17 12:26:03
感谢周老师还记录下这些似水流年,悠悠往事[抱拳][抱拳][抱拳]赞 10
作者2022-03-17 15:20:22
宋先生作为赣榆青口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为赣榆保留下许多珍贵资料功在千秋!赞 3
平凡是真 2022-03-20 12:14:00
赣榆历史久,青口名人众,明军深考证,后人添自毫!赞 1
作者2022-03-20 13:05:07
多谢![强]
海之間 2022-03-18 21:05:35
人生苦短 1961年的人居然去世了 天不假寿 世事沧桑 双亲在 不敢言老 青春虽在心 但岁月却已如白驹